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杜诗的史魂(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姜南 参加讨论

    杜诗咏史,主要是吟咏历史人物。咏史既表现了他“仁爱”、“忠义”的儒家价值观,又表现了他正统的政治立场和一定的政治见识。
    杜甫对在历史上长期作为儒家“仁”、“智”、“忠”典范的诸葛亮推崇备至。他有多首诗吟咏诸葛亮或者提到诸葛亮,其中最感人的是《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通篇充满了怀念、凭吊、惆怅、钦敬之情,其中“两朝开济老臣心”句是对诸葛亮之忠诚的深切赞叹。
    对才华横溢、忧国忧民,一生不得意的“哀时”“词客”庾信,杜甫也饱含同情,引为同道。他凭吊庾信,完全把自己与庾信混合在一起写,分不清是在写庾还是在写自己。尤其难得的是,他对昭君这样一位在那个男尊女卑时代没有社会地位的女子,也充满了同情。像“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样的句子,感人至深,千古传颂。
    史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体有用。体就是治史者的动因、目的,对现实中与历史上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爱憎褒贬,对秉笔直书传统的坚持。我们可以把这个体叫做“史魂”。至于治史的基本方法技能,则可称之为用。从我们对史魂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它的核心是史家的品格与情操。杜诗作为诗史,其史魂之鲜活、凝重、炽热,可谓登峰造极,垂范万世。
    首先是一个“仁”字,就是对天下苍生苦难的巨大而强烈的同情。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事实是,与杜甫同时代的多位大诗人,比如李白、王维、高适、岑参,都没有把老百姓的苦难,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中水深火热的苦难作为他们诗歌表现的对象。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贞观、开元盛世所激发的知识分子喜悦满足、激昂奋发、蓬勃向上的精神主导了他们的思想,以致他们的眼睛难以俯视人间,哪怕人间遍地苦难。只有仁爱至深的杜甫才超越了环境,超越了时代,突破了精神局限,深深地关注着民众的疾苦。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到今天还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鲜活资源。有了仁爱,才关注苍生;关注苍生,才会描写他们的痛苦,为他们呼喊。因此而成的诗,自然处处闪耀着“仁”的灵魂光辉。“仁”在今天,就是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这不但是今天诗人的诗魂,也当然是今天史学家的史魂。
    其次是一个“忠”字。在古代社会,忠就是忠君,忠于皇帝。在那个时代,在那样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里,臣子们只有忠于君主,天下才能太平,社会才能稳定,老百姓才可以过稍微平安一点的日子。杜甫对君主的忠诚在许多诗中有着感人的表露。比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忠是高尚人格的表现,是史魂的重要内涵。我们今天的史家同样要坚守一个忠字,那就是忠于人民,忠于祖国。
    最后是一个“直”字。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官世代推崇的史德。杜甫忠君,是同爱民紧密结合的。他的忠,绝非不顾百姓生死、不分是非曲直的愚忠。这决定了他一定不为皇帝讳,而要忠实地反映百姓的疾苦,甚至批评皇帝漠视民瘼的做法。杜诗揭露朝廷官场腐化,反映人民苦难,都是直笔的最鲜明的例证。今天,我们讲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讲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讲严谨踏实的治史学风,实际上都是在强调一个“直”字。可见,“直”依然是我们的史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