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以历史小说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周梅森,近年来因《中国制造》、《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反映现实社会、透视改革历程的一系列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厚爱。曾做过矿工、文学编辑,挂职出任政府官员,搞过房地产经营、证券投资,近来又跻身影视编剧、制片人的行列,周梅森的人生经历丰富得令人吃惊。前不久,新作 《我主沉浮》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并已决定拍摄同名电视连续剧。虽然依旧是现实题材,这部新作还是与他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日前,记者采访了周梅森。 记者:前不久出版的《我主沉浮》是您计划中这一选题的第一卷,这是您从事写作以来最大部头的作品吧?您对这部作品满意吗? 周梅森:《我主沉浮》我计划写三卷,共计100多万字,应该是我开始写作以来部头最大的作品。现在第一卷已经问世了,对于我来说,《我主沉浮》耗费了我大量的心血,自己对这部作品自然是非常看重的。不过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最终还是要经过社会的检验,得到读者的认可。记者:《我主沉浮》内容的时间跨度很大,写作规模亦相当可观,您在驾驭这个题材的时候感到困难吗?如何解决? 周梅森:《我主沉浮》同我以前的作品相比,写作难度是比较大的。这部作品涵盖了我国25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时间跨度非常大,同时还涉及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不同层面的人物,这些对我的创作而言都是一种考验,我力求在作品中将当代生活的真实面貌呈现给读者。我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对中国当代生活非常熟悉,然而当这部作品需要的写作素材积累、灵感的来源已水到渠成的时候,我发现将这些素材还原到笔下形成文字、进行表达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说作品的结构设计颇费思量,所幸我找到一个可以自如驾驭这些素材的结构模式。 记者:您曾经到徐州市挂职体验生活,对地级市政府部门情况比较了解,可是《我主沉浮》中反映的是省级领导班子的工作和生活,这些细节您是如何把握并令读者信服的呢? 周梅森:其实在我以前的作品中已经有涉及到省级领导干部工作、生活的内容。过去我的作品基本上以地级市作为内容平台,上到省里,下到乡镇。《我主沉浮》中的内容比较复杂,结构也比较宏大,是以一个经济发达同时发展又不太平衡的大省在改革开放25年中走过的历程作为故事的总体背景,刻画了一位省长和他身边的一些政治、经济精英人才的成长过程,应该说写作平台较以往地级市的背景又上移了一步。选择这个平台并非我的主观写作意图,而是题材本身决定了必须将故事放在省级背景下。作品涉及到四个地级市、省委领导班子的行政关系以及25年的改革历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什么,我们又失去了什么?在这本书中我进行了反思。 记者:据悉根据《我主沉浮》一书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即将开拍,前不久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黄金时间禁播“涉案”剧的规定,这项规定对该剧的拍摄进程及市场运作有何影响? 周梅森:基本上没受什么影响,因为《我主沉浮》是一部描写当代改革开放众生相,认真回顾总结25年改革开放历程的文学作品,以此改编的电视剧不能单纯地定位成所谓“涉案剧”,这是一部非常严肃的政治大戏。 记者:您初登文坛是单纯的作家身份,后来担任影视编剧,今天直接介入影视剧的市场运作,这种社会身份的日益多元化是基于何种考虑? 周梅森:我是一个喜欢多方面参与到现实生活中的人。既然生活本身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并且这些机会非常诱人,我为什么不去把握呢?我之所以搞影视剧,是因为电视媒体是无法忽略的强势媒体,而重视电视媒体,就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制作一部电视剧谁说了算?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在电视剧的运作过程中,答案很简单:是资本说了算,这无可厚非,因为拍一部电视剧投资人总是要承担巨大的经济责任。显然,电视剧的话语权在资本手上,而不在作家手上。从作家的角度,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借助影视的力量尽可能地扩大其市场份额,毕竟不考虑市场的作家是不合时宜的,特别是面对这样一个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时代。关注市场的同时我们又不能把那些完全迎合市场的垃圾作品非常草率地拿到市场上,所以这时候作家的话语权就显得很重要。一个对自己作品负责任的作家,有必要参与到这种市场运作过程中去,进而争取最大限度的话语权。我参与影视剧的市场运作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挣钱,而是希望把自己的文学作品改编得更好,在市场运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我的作品的完整性、独立性,并被广大读者和观众所接受。 记者:从20多年前开始写作生涯到下海经商再到重新回到写作状态中,可以说您经历了一个轮回,今天的您无论是写作还是从商都给人游刃有余的感觉,您能评价一下自己目前的状态吗? 周梅森:我对现在这种生活和创作状态非常满意,虽然关于我的作品有不同的声音,但那并不能左右我的想法。 记者:作家下海经商不乏其人,但您绝对是其中比较投入的一个,并非玩票或体验生活。商海浮沉对您今天的文学创作来说意味着什么? 周梅森:这些经商的经历使我的创作素材源源不断,令我的文学创作状态非常饱满,我的作品因此充满活力,始终没有出现过写作源泉枯竭的问题。我会多接触来自各方面关于我作品的不同声音,但是我的创作状态非常自我,只遵从自己的写作原则,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不会让不客观的评价干扰到我的创作和价值观。 记者: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您是如何安排写作时间的? 周梅森:一般来说我的其他工作和写作之间不会发生什么冲突。我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都是我生命中的组成部分,这些生活与我的写作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息息相关的,只有这种生活状态才能保证我作品的鲜活。在这一点上,我与某些书斋型的作家是不一样的。 此外,我现在每天还要用几个小时来阅读。主要阅读政治、经济方面的书籍,尤其是经济方面的书。另外当下图书市场上的热门图书我几乎都要找来看一看,因为这些书本身也代表了目前人们的阅读取向和生活状态。与我同时代的作家,如叶兆言、徐小斌的作品我都很喜欢。 记者:您曾经表示过要用作品来记录、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实,这种社会责任感是您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树立的,还是您最初从事写作就意识到了? 周梅森:这种责任感是我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树立的。最初从事写作的时候,我对当代生活不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生活的体验越来越深入,对生活的感悟也越来越多。当代生活本身的辉煌、多姿多彩以及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具有非凡的魅力,让我无法回避,这一切迫使我去更多地观察、思索,进而去积极地创作。可以说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因为生活有感而发自然流露的,虽然我的作品中也有错误的观点,但这种错误源于真诚。 记者:文学创作是您生活中不可取代的吗?会一直写下去吗? 周梅森:文学创作当然是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如果哪一天我的现实题材写作资源穷尽了,或者现实生活不再让我激动,不能引发我真挚的创作激情了,我就会转而写历史小说。我一开始步入文坛就是写历史小说,不排除我今后会再度从事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 今天喜欢我作品的读者,大多是读了《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这些现实题材的小说,所以当他们看到我的历史小说,会觉得比较突兀,我的历史小说没有现实题材小说受欢迎。如果有一天市场需求和文学创作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会在不违背我的文学原则的前提下,对市场作出一定的妥协,但是这种妥协是有底线的。 记者:目前《我主沉浮》其余部分的创作进行到什么阶段了?什么时候《我主沉浮》三卷能完整地和读者见面? 周梅森:我准备同名电视剧一开机,就着手进行《我主沉浮》第二部分的写作,第二卷的思路和书名都已经想好了。我原计划用3—5年时间完成全部三卷,目前第一卷已经出版了,其余两卷我决定用2—4年的时间完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