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上飞机前看到了那篇《艺术是什么》的文章。文章的题目虽然很普通,但文章却写得风生水起,沉博艳丽,让人读后余音缭绕,舍不得放下。我十分同意作者对艺术与生活应该保持应有的距离的哲学把握,也更欣赏作者对人生应该是素朴的颇为大气的感悟。自然,我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王瑞芸。她是从 北京出去的在美国定居的研究艺术理论的学者。 前几天,去书店买书的时候,眼帘里映进了一本书:《美国浮世绘》(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肯定是一本普通的讲述美国众生相的书。书名并不讨巧,但作者的名字却使我眼前一亮,正是那个让我连续几天读一篇文章的作者:王瑞芸。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果然,作者没有让我们失望,她一如她写过的那篇文章,整部书里所写出的文字,都继续使人感动,令人信服,让人掩卷遐思:生命中确实有许多东西我们并不懂,或者说我们并没有善待那个天天跟着我们的生命。作为一本随笔结集,可以说,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水平都是上好的,可以让人反复阅读,几乎每一篇都能给你的内心带来一些涟漪,或多或少。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那种对生命的超越文化、超越时空的全新的阐释,都让你有一种空谷足音、如闻天籁的欣喜。 《美国浮世绘》的文本当然是写来自美国的众生相。在信息化电子化的时代,几乎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引起我们强烈的好奇,使我们产生通过阅读来猎奇的冲动。所以,就该书的文本来说,写众生相,只是一个道具,这个众生相不知不觉地就成为作者笔下的实例,用来表达她内心深处相当强烈的对生存的思考,对生命的科学的礼赞。这里说她强烈,是因为她几乎在每一篇文章中都贯穿着一种思索生命价值的主题;说她的礼赞是科学的,是说她正视生命的每一个姿态,把生命当成对生命的完成来客观认识,这些思考和认识,在我们当下的阅读中,不说有振聋发聩的效应,至少是罕见的。所以,当我们在阅读《美国浮世绘》中所描写的美国民众的生活时,实际上我们正是在阅读作者带给我们的人生故事。 最让人可以拿来当箴言读的是作者描写自己窗外“树”的一篇文章,作者把一棵小树的生命过程完全给记录了下来,得到了一种堪与人的生命相比的启发:“我很珍视窗外这棵树用自己完整的生命过程给我的无言启示,它有生命却又不执著生命。它随了春天欣欣向荣,跟着冬天谦然引退。它无言,而且无意,娇嫩丰满时它不自夸,干缩衰老时不自弃,只随了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生活。我们人却做不到”。读到这样的文字,你能无动于衷吗? 一般来说,人对生命悟到这种境界,一定是“大音稀声”的境界了,很少有对生命有真感悟的人,还愿意再把这份感悟写出来。值得庆幸的是,大彻大悟如王瑞芸,却仍旧充满善意的把这些生命中有价值的境界给我们用素朴的语言写出来,让我们共享人类对生命本身的感激、感动,在生命中真正的完成生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