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叶辛:写上海不仅仅是写石库门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咸江南 参加讨论

    
    《华都》叶辛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记者:看了您的新书《华都》以后,我个人觉得在您的这本写上 海的书中,写得最好的实际上是其中的一条主要支线——当年在贵州山区插队的12个上海女孩子的命运,这些女孩被分到当地的一个“和尚村,并在抗争无效后陆续嫁给村民。这个故事很有震撼力,有生活原型吗?为什么不独立成书,而是只作为一部小说的支线了呢?
    叶辛:1982年《蹉跎岁月》发表以后,我接到了1500多封来信,其中有三分之二来自知青。在这些来信中我收集了不少知青的故事,后来在知青聚会上也听说了一些他们的真实经历。这些都成为我写小说的素材。书中这12个姑娘的故事也有原型,我曾在贵州山区的沙锅寨插队,那里有个泗溪大队,队里有来自城市的10个姑娘,被集中在一个没有男知青的寨子里插队,她们的故事很多,而这些故事都与她们未来的婚姻归宿有很大的关系。这件事很触动我,当时就形成了一个最初的构思,我想我总有一天要把这个构思写出来。而这几年,随着自己的年纪渐渐大上去,又集中精力在写上海,我不可能再为她们的故事去写一本书了。所以我把这个材料作为一条支线,用在《华都》里了。现在《华都》已经出版,我当年的这个心愿也算是完成了吧,我也可以自我安慰一下了。可能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不会再动知青这个题材了,我要积蓄一下情绪。
    记者:书中陈岚岚的那封信写得很好,几乎就是浓缩了那个女知青的一生,性格特点也很突出,人物呼之欲出。
    叶辛:陈岚岚的信是我的得意之作。影视公司来找我谈剧本,也说那封信很震动人,他们想在改编中加大陈岚岚的戏分。
    记者:和书中的知青故事相比,感觉写百年上海的那些地方,“上海的味道并不是很浓。另外作为男主角的社会学家姚征东,他的婚恋经历比较丰满,在多面人性的刻画上也较充分,但其他方面就显得有些单薄。虽然书中也写了他的社会活动,但还是感觉这个学者与当下这个繁杂炫目、盘根错节的社会的关联不是很大。另外书中其他人物似乎也可以再往深处处理一下,毕竟“百年上海”这是个宏大的构想。
    叶辛:把姚征东的身份写成一个社会学家是因为我对文化圈子比较熟悉,我倒是觉得这个人物只可能产生在上海。小说中的“华都是外滩地区的一栋大楼,我小时候生活在黄埔区,每天看到各色人从大楼中进进出出,这个印象十分深刻。石库门、弄堂、棚户这些场景当然都是上海,但和我从小感受到的上海不是一回事。我觉得用这样一座大楼来观照上海很有意味,而这样的大楼也只有上海才会有,写上海不仅仅是写石库门,上海还有其他。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会有姚征东这样的人产生,使他与东北农民、西南山民有显著的不同。我试图从心灵史的角度来刻画上海人,把纷繁的历史落在人们心灵上所产生的影响写出来。
    记者:王安忆、陈丹燕等作家也写上海,大家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叶辛:我和他们比较熟悉,不想做对比。我笔下的上海人,就是当代的中国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淡弱了地域特点,但会突出代表性。
    记者:您在上海作协担任行政职务,工作不少,平时怎样安排写小说的时间呢?
    叶辛:我靠的是双休日、黄金周。一个周末我差不多能写一章节,一万字左右。我写东西有个特点,会在状态最好、思路最贯通的时候停下来,情节想好后先隐忍不发,这样下次动笔时情绪和文思就会十分通畅,会有一个统一的“气。
    记者:平时都看些什么书?
    叶辛:看书比较杂,当代作家写的长篇小说会挑些看看,另外也看一些译作。
    记者:当年《蹉跎岁月》发表并被拍摄成连续剧后,共发行了100多万册,可谓影响深远。20多年过去了,现在您怎样看待知青文学呢?
    叶辛:那时候的大多数作品是真诚的,作者们都有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大家从各自体验出发,用自己的笔把那段生活留了下来。我知道现在年轻一代中有不少人对知青文学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都很正常,知青小说的价值要靠时间来证明。
    记者:下一部作品会写什么呢?
    叶辛:现在还没有计划,但肯定要写。从写作《高高的苗岭》到今天,一晃27年过去了,我想一个作家无论身上有多少头衔,但归根结底他是一个作家,他的一生就要在写作生涯中度过,今天也写作,明天也写作,永远不能蹉跎岁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