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学术党史的荣光——彭明的史学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温乐群 参加讨论
创建于1937年抗日烽火之中的陕北公学,坚持“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经历了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在新中国诞生不久的1950年正式组建命名为中国人民大学。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立于1956年的中共党史系是中国人民大学独具特色的专业系所,也是迄今为止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惟一一个培养中共党史党建专业学士、硕士、博士的门类齐全的专业系所。近50年来,党史系曾拥有何干之、胡华、彭明、王淇、何沁、彦奇、林茂生、何东等一批知名教授,培养出了各级各类专业人才5000多人,其中包括一些很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党的高级干部。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各民主党派史、抗日战争史、五四运动史等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奠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彭明教授是国内公认的五四运动史研究的开拓者,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建校50多年来一直坚持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著名学者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建系近50年来至今仍活跃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知名的教授。
    彭明1948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史地系,随即进入华北大学研究部师从范文澜攻读中国近代史研究生。自1950年起,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83年任教授,1986年任博士生导师。彭明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组成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黄埔军校史研究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等,被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荣誉研究员。50多年来,彭明教授撰写和主编了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了学术文章200余篇。其中《五四运动史》荣获1988年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主编的《从空想到科学——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荣获1995年国家教委著作二等奖。合作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荣获1988年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荣获1992年孙中山基金会学术著作一等奖等,合作的《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荣获2000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等。彭明教授以其辛勤的学术劳动和丰硕的学术成就而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的学术传统深受何干之、胡华两位老主任的影响,何干之教授擅长抽象思维和理论概括,胡华教授则偏重于史料搜集整理和史实叙述。彭明教授则自觉地努力将两者结合起来,十分强调历史研究必须坚持史实与理论的统一,应该坚持先求“实”,后求“是”,即先掌握大量的史料,弄清基本史实,然后才能寻找出规律和真理。同时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在历史研究的全过程中,要自觉地贯彻和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与方法。因此,历史研究自始至终必须坚持论从史出、寓论于史的原则。彭明教授在五四运动史的研究中和其代表作《五四运动史》一书中,集中体现了这种统一。从1946年开始,彭明教授就着手搜集有关五四运动史的资料,10年后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之后,又经过近30年的不断充实史料,不断修改补充,终于在1984年出版了50余万字的《五四运动史》。在这本史料丰富、史实严谨的学术著作中,以及在以后一系列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文章中,作者反复强调和论述的是一些重要的观点,如:关于五四运动的主题和精神,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民主和科学,五四爱国运动的主题是爱国主义,因此完整的五四精神是民主科学和爱国主义精神。关于救亡与启蒙的关系,指出五四时期救亡与启蒙是相互促进的,救亡引起启蒙、促进启蒙,启蒙推动救亡、促进救亡;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不可能有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又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从而有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在全面论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同时,进一步从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进行考察,提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并且指出,这种全面启动的深刻意义在于,在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中,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起点,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些观点是建立在深厚扎实的历史资料之上的,因此被学术界所接受。这种特点贯穿在彭明教授的整个学术生涯之中,体现在他的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的研究中,也体现在他5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彭明教授治学勤奋,成名甚早。23岁时就与胡华教授合作出版了《日本投降以来中国政局史话》一书,青年时期就写作出版了《中国近代简史》、《中苏友谊史》等著作。刚刚步入而立之年,就和李新、孙思白、陈旭麓、蔡尚思共同主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由此奠定了在学术界的地位。如今已年届八旬,仍坚守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主持着国家社科规划“九五”重大课题“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的研究工作,指导着多位博士研究生,并经常出席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其教学与学术生涯已逾半个世纪。50多年的学术历程形成了他的宽厚包容的学术风格,深为学术界所称道。这种学术风格得自于他由博到约、由约返博的治学路径。彭明教授先治通史,之后从事五四运动的专史研究,再到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华民国史的专门史研究,所以学术功底深厚,学术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尤其是参与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四卷本)和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共10册),使他对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的历史资料和发展脉络有着全面准确的把握,从而在对五四运动时期的人物、北洋军阀、南京临时政府等问题的研究中,在指导博士生进行周恩来、邹韬奋、宋子文等现代人物和一些重要事件、重大问题的研究中,能够把握比较准确、分析比较科学、立论比较合理,其中许多观点已为学术界所接受。另外,这种学术风格还得自于彭明教授的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他认为,科学的学术研究在于探索和揭示人类认识中的那些未知问题,历史研究同样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那些重大问题,总结经验、揭示规律。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必然会出现争论、争鸣和撞击。对此,必须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要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相分开,学术论争的笔墨官司“有比无好”(引用毛泽东致郭沫若信中语),发展和繁荣包括历史科学在内的科学之路,只能是坚持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和倡导学术宽容,并不是说彭明教授没有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看法,恰恰相反,在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和理论问题上,他有着十分明确的见解,如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的问题、关于五四时期的理性精神问题、关于救亡与启蒙的关系问题等。他利用各种机会以翔实的资料反复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坚信时间和实践会证明科学的结论最终是正确的,是能够经受住历史的检验的。这充分表现出一位历史学家的学术自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