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从未远离日常生活的闽南戏曲(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冯亚兵 参加讨论

    中国传统工商业多有供奉“祖师爷”的习惯,皮黄以唐明皇为崇,昆曲供养李老郎,闽南戏曲艺人则把原型是唐朝乐人雷海青的田都元帅作为行业的祖师爷。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田都元帅仍然在闽南保持其尊崇地位。泉州城内有专门祭祀田都元帅的神宫,无论是国家剧团还是民间散班的艺人,都会诚恳尊奉剧场中的田都牌位。这是源生于舞台但和舞台表演并没有直接关系的闽南戏曲风俗,若以现代社会的观念来观照这些风俗的意义,显然是过时的。但此类风俗顽固地“留存”,恰是和闽南戏曲不曾中断的血脉流淌在一起。
    今年在泉州看《目连救母》,开演前去剧场后台参观了一番,看到剧团在舞台的侧幕条里搭供桌供奉戏神“田都元帅”,虽其境昏昏,而其灯昭昭。当时舞台已经搭好,按照一桌二椅铺排。夹在传统的“出将入相”上下门之间,有一块匾,上书“戏之耳”,取《论语》之“前言戏之耳”,稍稍点破舞台上神鬼戏的肃杀。在“戏之耳”匾上,再搭了一个做成宫殿形状的纸板,题额“玉皇殿”。此外舞台前竖两根廊柱,各挂一盏白纸灯笼,灯笼上用蓝笔书“目连尊者”四个大字。按照资料介绍,这一切都是目连戏旧舞台的遗构,透着一丝乡土间的郑重其事,构成一种普遍存在于闽南民间的道统。
    那三日,入夜进剧场前,我挥霍白日时光游荡于泉州的大街小巷,那些陈旧的街巷,虽然有新材料的修补,但依旧保持了古城的城市肌理。在泉州看戏的妙处在此———没法把戏和生活大致分理清楚,晚上的戏和白日里走街串巷的感受总是贴在一起,常常在街边的小食店里觉得眼前的行人是台上的歌者;而面对舞台,又觉得台上的歌者是庙里匍匐的拜者,是小巷里折金银箔的吃斋男女,是茶肆酒寮的言谈觥筹来往的众生。
    《目连救母》这戏,敷演的无非是极其通俗的惩恶扬善,较之京昆名家,目连戏的演员也非高明的艺术家,只是他们所表演的内容是一种民间坚忍的精神在绵延了数百年后所形成的一种审美积淀。这种积淀厚实极了,以至于他们舞台的形式足以打动你。每天坐在剧场里的短短几个小时,观者如经历了一层层精神上的打磨锻炼,与台上的表演共同俯仰,随台上众人“超化”了。
    (作者为剧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