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汤姆·麦卡锡:从艺术家走向作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晨报 newdu 参加讨论

    作为当代英国小说界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作为国际灵航协会的协作创始人,麦卡锡始终关注艺术和社会中的非本真性以及重复或复制的首要性和原创性。
    在《记忆残留》发表以前,汤姆·麦卡锡的公开身份是一个英国概念艺术家——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汤姆·麦卡锡都顶着艺术家的头衔活跃着,他的读者群体也局限在艺术界及一些小型文艺书店。
    改变发生在2005年,一家非常小的出版社,出版了汤姆·麦卡锡的第一部小说《记忆残留》,他也由此成为了一名小说家。2015年,汤姆·麦 卡锡的最新一部小说《撒丁岛》入选布克奖短名单,在接下来的媒体采访中他说,“有人喜欢自己的作品总归是一件好事”。结束了《撒丁岛》的创作,忙碌的麦卡 锡又投入到对自己散文集的整理工作之中,当然,他也没忘了老本行——策划海沃德艺术展。
    来自伦敦的优等生“关于那件事故本身, 我没什么可说的。几乎无话可说。是有什么东西从天上掉了下来。科技、零部件。零零碎碎的。我能透露的就是这些,真的。没多少,我知道……”——《记忆残留》
    1969年,汤姆·麦卡锡出生在英国伦敦市中心。在为数不多的个人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伦敦东南部的格林尼治是麦卡锡成长的地方。
    在一段麦卡锡本人的回忆中,他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我的母亲是一位古典文学爱好者。当我们坐着汽车旅行时, 她会给我们——我、我的哥哥和姐姐讲故事,《奥德赛》、《麦克白》或者《威尼斯商人》……即使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也一直认为,它不只是一个故事,它背 后有一个作家,有一个莎士比亚。我想,‘这就是我想做的。你找到一台打字机,你写下故事,这是一件好事。
    1978年,19岁的麦卡锡进入伦敦德威学校,这是一所入学要求极高的私立男子学校,以其学术卓越、体育超群,音乐、艺术表演和辩论极为活跃 而著名。随后,他又进入了牛津大学新学院,即使是在牛津大学,这所学院的教学水平也极为拔尖,也是牛津大学历史极为悠久的学院之一。在这里,麦卡锡学习英 国语言文学。
    结束了新学院的学习后,麦卡锡搬到了布拉格。之所以选择布拉格,用麦卡锡的话来说,归功于那里低廉的物价,“那时候的布拉格真的很便宜。我还 得到了被称为政府企业津贴的补助……他们认为,失业的人都是小企业,而你作为一个小企业,可以拿到补助金。当然,你不得不为此想出一个经营理念。”麦卡锡 介绍了自己在布拉格的生活,他在布拉格大约居住了3年,这段时光在他看来,简直“活得像个国王”,因为“我有一个巨大的公寓,这是一段美妙的时光。在大革 命发生前的一个时期,这个国家由艺术家和作家组成。总统(哈维尔)是一个荒诞派剧作家……这是一段非常好的时光。”
    当钱都花光了以后,麦卡锡在布拉格艺术学校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那里当一个裸体模特,“其实是我的女朋友得到了那份工作。她需要脱掉她的衣服, 站在那里让所有的学生画她。有一天,她得了流感,所以我去了。他们对我说,‘我们需要一个男模特,你会再来吗?’所以我每天早上都会去。”
    在布拉格度过的22岁“特别是在布拉格和柏林,每个人都在那里说:‘我是一个艺术家,我是一个导演,我是一个作家……’这儿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不管是作为一个画家、作家还是导演,即便你并没有作品也是如此。”——汤姆·麦卡锡
    对于汤姆·麦卡锡来说,这样一份工作可不怎么好,幸运的是,总算可以支付自己的生活费。当然,麦卡锡觉得这份工作也还算有趣,“你是赤裸的, 但他们不。他们都看着你,他们都在画着它……你不能做任何事,不能左右移动,也不能点燃一支香烟,或者打个电话。你只能站在那里,静静地站四十分钟的时 间,我只能在脑海里想……更重要的是,它不只是需要时间……有一个非常强烈的空间关系……你被网格化,然后房间的墙壁就是网格,由平铺在它上面的电线连 接……就像笛卡儿的空间论:网格和网格。而连接这两者之间的思想,就是创作。他们的创作,你的创作……我发现它做起来令人愉快。”
    不过,素描模特的工作显然没有说起来这样轻松,麦卡锡不得不按照要求站40分钟,然后休息15分钟,接下来又要站40分钟。这种站立到精神恍 惚的滋味可不太妙,“完全站在出神,到最后,血液会涌上你的头部,你感觉自己就要晕倒了,你开始出现幻觉……你在一些奇怪的位置,一只脚向前,抬起一只 手。这就像你正在进行一场马拉松,最后一段赛程,在人群的欢呼声中,你只要继续跑到终点线……是的,这是非常令人恍惚的,它是一种边缘幻觉。”这一年,麦 卡锡22岁,和布拉格的其他人一样,几乎每个夜晚,他都在喝酒,或者吸食一些类似于毒品的东西。“所以我总是带着一个巨大的后遗症,经常觉得自己处于某种 奇怪的状态。”麦卡锡补充说。
    从艺术圈到文学圈的转折“炮弹落下来,或者这里开炮、或者两边同时进行的时候,它能使我平静下来。我会想起什罗普郡的灌木树篱。”——《C》
    结束了布拉格的生活之后,汤姆·麦卡锡又前往柏林,在一家爱尔兰酒吧工作。大约在1994年左右,他又搬到阿姆斯特丹生活了几年。在这些地方,他被彻底吸引到了艺术圈,显然,那里发生着比文学圈更为有趣的事情。
    在阿姆斯特丹的时候,麦卡锡26岁,他开始写书评,一个月才能发表一篇,而且只能拿到100块钱。麦卡锡不得不进入一家餐馆工 作,对于他来说,“这是一段很奇怪的经历,因为我跟着的厨师完全是个精神病。他喜欢威廉·巴勒斯……读过尼采。”之后,麦卡锡搬回伦敦工作了一段时间,在 一家电视台,为BBC制作作家系列,成为这部纪录片的编剧。1999年,麦卡锡创立了国际艺术家组织国际灵航协会,在世界各地画廊和博物馆举办了几次展 览,显然,这是一个半虚构的组织,致力于精神错乱、死亡和超现实主义。在这期间,他一直顶着实验艺术家的头衔在伦敦游走。后来,麦卡锡又进入一家新的媒体 和艺术杂志,成为一名编辑。不过很快,麦卡锡被解雇了。当然,这样使得他终于有时间安心创作《记忆残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