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现代诗的误读、悟读与细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误读,已然成为现代诗接受的常规武器。反过来,误读又加剧着现代诗接受的无边开放性。现代诗不怕误读,现代诗容易产生误读,鼓励误读。无数次细读与无数次误读,造就无数好诗的传播契机。
    盛行于英美新批评的“细读”,与中国传统崇尚的“印象感悟”、“体验领悟”应可并列为两大批评阐释的通道。它们或平行或交集,互为补充。
    “每一次阅读,其实都是一次误读”
    白话新诗自转型为现代诗,阅读的接受方式显得比其他文类更加“不同寻常”:蜻蜓点水、曲径通幽、复读精读、层层剥笋、电光火石,半解不解——一切合法化的阅读方式,似乎都围绕着“误读”团团转。
    误读,已然成为现代诗接受的常规武器。反过来,误读又加剧着现代诗接受的无边开放性。误读承认文本是有原意存在的,但是原意在未被开发时,有时是作者的、有时是集体潜意识的、有时是待唤醒的、有时也会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这一切,都源自读者触及文本时提供的。韦勒克说的有道理:“一首诗看来会对不同读者有不同的意思,所有这些意思又都会不同于作者原来考虑的意思。”“读者的解释不同于作者的,但会同样正确——甚至更好。”这就是说,误读具备某种神奇力量,可以改写文本的客观命运。而到了后现代阶段,文本的本意更全面放逐了,“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把一切阐释理解投入到误解的更大染坊里,从里头捞出来的东西全被披上合法的外衣——误解不再有界限,误读尽情于其中自由地嬉戏。
    传统的误读概念多呈现负面理解(误总是与失误、迷误、错误、误导、误入有关),误读本意指理解与标准的不相符合,故误读向来作为读的“陪衬”,是为“正名”而工作的。但从现代接受观点看,误读其实没有什么正误之分,所谓“误”大概只是偏离某些“原意”的意思而已,而所谓偏离原意也是可以大加讨论的。某种程度上,误读可视为一种“翻译”——是对原文本确定性的一种怀疑,甚或因其创造性叛逆给予原文本以新的活力。尤其是解构主义,它通过延异和播撒,使得文本意义一直不断处于延缓与变迁中,误读不断制造最新“版本”。无论正读误读,都应作为结果的集合体来看,没有哪一个事实发生应该被铲除,而实际上也是无法铲除的。
    布鲁姆区分误读三种情况:后代对前辈的误读;批评家对文本的误读;诗人对自己的误读。从绝对意义上说,对文本完全如实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任何理解度都必然包含某种程度的误差。继而可以推导出:好的诗歌,一直离不开接受的误读;好的诗歌,误读的概率特别居高不下;好的诗歌,永远充满误读的诱惑。
    从2005年开始,为改变现代诗接受差强人意的状况,深圳《特区文学》举办《十位批评家联席阅读》。10年坚持,许多艰涩、分歧、难解的文本转而变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即便看来十分简单的诗,误读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每一次阅读,其实都是一次误读。如果说细读是试图触及文本的盲点,“变盲点为洞见”,那么误读,则是获取洞见和可能性。现代诗不怕误读,现代诗容易产生误读,鼓励误读。无数次细读与无数次误读,造就无数好诗的传播契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