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明诗总集述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 陈正宏 参加讨论

    在中国传统的断代文学总集中,明诗总集是一个特异的存在。所谓特异,主要是指它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于前朝后代诗歌总集的情状:其一是明人编刊的明诗总集在当时颇不乏影响巨大者,但入清后由于受到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的官方文献批评权威的贬斥而渐不为人所知;其二是明清两代编刊的明诗总集,多因选家选诗旨趣迥异,而呈现断代文学总集编刊史上前所未有的基本选目不定、少有公认名作的局面。这两方面情形的出现,自与明代诗歌本身流派众多、风格多样有关,同时也涉及明清两代文学批评的基本取向之异。为使读者对明诗总集有一较具体的了解,下面我们以编刊年代的先后为顺次,简略地介绍几种在明代文学研究界较有影响的明清人选编的明诗总集。
    《雅颂正音》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明诗总集,由鄱阳刘仔肩编纂,刊刻于洪武三年(1370)。
    刘仔肩字汝弼,洪武初年,因为当时一位著名文人、任职饶州知府的陶安的推荐,他应召来到明王朝新建的首都南京。《雅颂正音》便是他到京后,集当时“名公卿”及“林泉之士”(本书张孟兼后序中语)所作诗而编成的一部总集。全书5卷,收录了包括刘仔肩本人在内的60余位诗人的300多首诗作。卷首与卷末分别有明初文臣宋濂所撰“序”和张孟兼所撰“后序”,两序署年均为洪武三年。正文前有目录,目录末有仔肩自注,云:“仔肩所采之诗,但得之即录入。不敢以爵位寿年分先后次第者,盖续有所得,庶几易增添云。”可见其书原非定本,故正文虽是以人系诗,各人名下注以字号、籍贯,诗人排次却无定序。至于书中所收,不外应制、唱酬、即景抒怀之作,以多为替新王朝唱颂歌,故取“雅颂正音”为名。
    由于明初人的诗集诗作后世流传较少,原刊本保存至今的《雅颂正音》有其特殊的文献价值。本书目前的通行本,是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所收本,《四库》本亦以洪武本为底本。
    《盛明百家诗》
    《盛明百家诗》324卷,明无锡俞宪编纂,是现存大型明诗总集中编刊年代最早的一种。
    俞宪字汝成,号是堂,别号嘿庵散人、忘言老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官山东按察使。大约从嘉靖四十二年(1563)起,他陆续选辑明人诗作,总题为“盛明百家诗”,至嘉靖末(1566)完成“前编”。隆庆元年至五年间(1567—1571),他又续辑“后编”,最终完成了这部所录诗家上起洪武、下迄隆庆卷帙浩繁的明朝当代诗歌总集。
    本书前后编均以人系诗,大致人各一“集”,每人选诗一至二卷(也有合数家为一“集”者,如《高杨张徐集》等;又后编中间有增补前编中已收诗人之作,则另列一或二卷,题曰“续××集”),编次基本以诗人时代先后为序。俞宪于各集之前均撰序一篇,简述该集作者履历、诗风及编选经过。根据这些序,可知俞氏编纂本书直接取材于家藏、亲友提供及作者投赠的别集与诗稿,而不是利用前人所编明诗总集再加选辑,因此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但其书终是一部选本,故总体上仍显露了作者的偏好。全书选人选诗略于明前期,详于弘治、正德、嘉靖时期;略于北方作家作品,详于南方诗人诗作。更具体地说,是基本不选明初至正统间的台阁体之作,而对前七子之诗多所推崇;其中所详的南方诗作,作者又主要集中于编者俞宪本人的家乡——无锡及其周围地区,并因此将编者的父、伯、子侄之作都罗致于集中。后一做法遭到了《四库全书总目》的讥讽。
    《盛明百家诗》现有明嘉靖隆庆间刻本存世。
    《皇明诗统》
    《皇明诗统》42卷,明南皮李腾鹏汇选。李腾鹏字时远,号槐亭,曾任潞安府推官,著有《墨鸣集》。据本书卷首自序,至晚在万历十九年(1591)夏季,李氏已编成本书初稿。
    与《盛明百家诗》相比,本书主要有三方面的不同:一是篇幅上尽管要比《盛明百家诗》小得多,但被辑入的诗人数量却超过了前者。其书也是以人系诗,以时代前后为序,总共收录了明初迄万历间1800多位诗人的1.2万多首诗作。二是选辑的基础,不仅局限于明人别集,也较多利用了前此明人编刊的明诗总集,其中为本书李氏自序提及的,即有《国雅》、《国朝文纂》、《皇明律诗类钞》、《明隽》、《皇明风雅》等数种。三是选诗的标准更为客观全面,代表了一种前所未见的主要从文献征存角度从事明诗总集编纂的新趋向。典型的例子,是书中对台阁体代表作家与后七子的诗作均有辑录,而有关作家的小传里,则既对前者之作无甚好评,也未对后者之诗有过高的赞颂。
    本书的刊刻,据卷首李腾鹏自序第二篇,在其任潞府推官时,由于潞王的欣赏,藩王府、郡府及当地乡绅纷纷出资,以每人或每处认刻一册或数册的形式竟其全功。在刊刻的过程中,李氏在友人的协助下,也对初稿进行了补充,如卷三十九末所收李腾鹏本人诗,即为初稿所无,而是《皇明诗统》开始刊刻后,由一位名叫李如松的乡绅补选、复经李腾鹏本人删存而录入的。今天我们所见的万历年间刊42卷本《皇明诗统》,便是这个经过补充的本子。
    《明僧弘秀集》
    《明僧弘秀集》13卷,是明末著名学者毛晋编刊的一部专门收录明代僧侣诗作的专题总集。
    “明僧弘秀集”之名,乃承宋人李龚所辑《唐僧弘秀集》而来。但以编刊的学术水准论,《明僧弘秀集》远在《唐僧弘秀集》之上。据卷首崇祯十六年(1643)毛晋所撰自序,其书共辑录了明洪武元年(1368)至正德十六年(1521)这171年间197位僧人的一千七百余首诗作;而其之所以要编刊此书,“非欲追蹑和父之规衡,妄效次公之筏喻,惟惧鲸喑鱼寂,题壁尘埋,辙乱旗靡,锦囊灰灭尔”。可见完全是从保存文献的角度出发的。
    本书的形式特征,除诗僧排列顺序也是大致依时代前后外,较特别的是置各家小传于所录诗末,而且小传又不单述诗僧履历,同时也记取材来源、考辨该僧别集版本与诗作真伪,由此使本书在内容方面具有了相当的学术价值。如卷三见心诗后小传记洪武版《澹游集》(见心著)的发现,卷二性空诗后小传辨旧刻所录《拨棹歌》乃宋绍兴间一号性空之僧所作,卷五道原诗后小传考《野鸡毛羽好》实温州妇陈氏之诗,等等,便充分显现了编者博采慎收的纂集态度。
    《明僧弘秀集》现存崇祯间毛氏汲古阁原刊本。
    《石仓明诗选》
    《石仓明诗选》,全称《石仓十二代诗选·明诗选》,明末侯官曹学佺辑,是迄今所知明诗总集中卷帙最大的一种,现存明刻本九百余卷。
    曹学佺,字能始,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户部主事,出为广西右参议。因著《野史纪略》直书“梃击案,为魏忠贤党羽诬陷,削籍回乡。赋闲二十年,于所居石仓园中著书立说。南明时复出,任唐王阁僚。顺治三年(1646)以兵败自缢而死。其人颇有抱负,史载他曾谓“二氏有藏,吾儒何独无”,因欲修一部“儒藏”与佛道二藏鼎足而立,并确实为此化过十余年的功夫,不幸因明王朝灭亡而未告成功。但这种文献学家的眼光与气魄,却通过《石仓明诗选》而得到了充分的表露。
    《石仓明诗选》是曹氏晚年所辑断代诗丛刊《石仓十二代诗选》中时代最晚又部帙最大的一种。现存两种版本,均分三大部分,一是以作者时代前后排次的明诗一集、次集、三集、四集、五集、六集(一本六集下还有七集、八集、九集、十集);二是续集、再续集;三是若干个主要以地域划分的诗集,已见知的有南直集、浙江集、福建集、社集、楚集、四川集、江右集、江西集、陕西集、河南集十集。除了第一部分的明诗一至六集608卷两本相同外,其余两部分两本排次、卷数皆不尽合,而第三部分以地域划分的诗集,南北又各缺数地,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本书是随编随刻,六集以下因时局动荡的原因,各家所得不同,故刊版也异,而全书直到曹学佺殉节,似仍未最后编定。
    《石仓明诗选》的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收罗宏富,资料详赡。从文献保存的角度出发,曹学佺在尽可能多地选录各家诗作之外,还时将诗人别集原有的序跋转录入本书,这情形在前六集的开始部分尤为常见。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选诗目的不在通过“选”去删落一些编者个人不喜欢的作家作品,而相反地是要以此来充分地展现明诗的各种流派风貌。比如同样是选明代中叶著名的江南才子唐寅的诗,前此俞宪编《盛明百家诗》,仅取十七首,且无一首能代表唐寅特有的狂放自傲、鄙视流俗的风格;《石仓明诗选》次集卷一二七的《六如集》,则不仅收诗数量远过于《盛明百家诗》,而且选录了像《花下酌酒歌》、《怅怅词》等不少足以代表唐寅独特诗风的名作。因此从全面准确地反映明代诗歌特征的方面说,曹学佺无疑比俞宪更有眼力。
    本书的不足,是有时过于追求录诗数量,对一些二、三流诗人之作难免择别不精。
    《列朝诗集》
    《列朝诗集》81卷,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钱谦益纂辑,是清初编刊的两部明诗总集名作之一(另一部为朱彝尊的《明诗综》),也是清代以来学界争议最多的一部明诗总集。
    此书编纂经过,上可溯至明天启初年。时钱氏与友人程嘉燧计划仿元好问《中州集》之体,编一部具有明代诗史意味的总集,但仅选约30家,便以事中辍。至清顺治三年(1646),程氏已亡故三载,钱氏才重理旧业,并于顺治六年(1649)完成本书初稿。此后复加增补,终于顺治九年(1652)由汲古阁刊出全书。书名原题“国朝诗集”,因成书时朝代已易,所以改题今名。
    全书以“集”分部,集下分卷,卷中以人系诗,人各有小传。除“乾集”2卷专收明诸帝王诗,“甲集前编”11卷录明太祖元末起事至洪武开国间诗人诗作外,下甲、乙、丙、丁四集共62卷依时代前后选辑洪武迄崇祯间诸家之诗,末殿以专收僧道、香奁、宗室、内侍、青衣、佣书、无名氏、集句、神鬼、外夷的“闰集”6卷。综计全书共录诗人1800余家。
    在明诗总集的编刊史上,《列朝诗集》是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总集。它不是力求客观完整地汇辑文献,而是着意用主观的眼光去筛选编者认为优秀的作品,并以此显现编者的文学批评主张。书中对于摹拟、俗套、僻涩、伪道学等一类的诗作概屏不录,而惟于写“真”纪“实”之作情有独钟,多所选采。出于对明代前后七子的末流复古过甚的鄙视,书中对前后七子尤其是李梦阳等人的诗及其文学主张进行了相当激烈的攻击。矫枉过正,它因此也遭到了后来以王士祯为代表的清代学者的批评。由于重主观的选择,又难免阿私之好,像书中过分推崇程嘉燧,选其诗多达215首,即其例。
    本书编纂于明清易代之际,特殊的时代又造就了它从形式到内容均具有某种特殊的寓意。钱氏仿《中州集》编其书,但正编仅从甲集编至丁集,而并未如《中州集》那样编到癸集,其寓意,据本书钱氏自序,实是期待明王朝再茂于戊,归结至癸。而正是以此,加上书中多选有故国之思的诗作,本书在乾隆间与钱氏其他著作一并遭到了禁毁。
    《列朝诗集》目前的通行本,是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据汲古阁原刊本影印本,书名题为《诗歌总集丛刊·明诗卷》。
    《明诗综》
    《明诗综》100卷,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纂辑,较《列朝诗集》稍后出,而得《列朝诗集》遭禁之便,成为有清一代最为流行的一部大型明诗总集。
    此书的编纂年代,据容庚《论列朝诗集与明诗综》(载《岭南学报》第十一卷第一期)考证,约在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四年间(1699—1705),而其搜集材料的工作,则早在康熙三十八年以前已经展开。朱氏辑纂此书的缘起,是有感于钱氏所编《列朝诗集》“不加审择,甄综寥寥”,故欲纠其失而“补《列朝》选本之阙漏”。(《曝书亭集》卷三十三《答刑部王尚书论明诗书》)
    本书在诗人编次方面与《列朝诗集》相似,也是首帝王(卷一),中依时代前后排列诸家(卷二至卷八十二),后分乐章、宫掖、宗潢、闺门、中消、外臣、羽士、释子、女冠尼、土司、属国、无名子、杂流、妓女、神鬼、杂谣歌词诸类(卷八十三至卷一百),统计收入3400余家。各家也有小传,但小传较《列朝诗集》简略,而小传后又条列诸家评品该诗人诗作之语,并附朱氏本人所撰论说该诗人之“诗话”(这部分文字后又由姚祖恩辑出,编为二十四卷,以《静志居诗话》为名单独刊行),是朱氏标新立异的地方。
    本书的长处,一是或因诗存人,或因人存诗,辑录诗家数较多;尤其是补《列朝诗集》所阙漏的诗人与广录明末诸家及明遗民,从文献征存角度论功不可没。二是纠正了《列朝诗集》的一些明显失误。如钱谦益撰明初诗人孙蕡的小传,谓蕡中洪武三年进士,朱氏则考出洪武三年但下科举之诏,而实未尝会试,明初士子举于乡者例称乡贡进士,钱氏误此种乡贡进士即后来之进士,当改正。三是小传后条列的诸家评语,保留了比较丰富的明代文学批评史料。缺点是过于讲究面面俱到,而不能如《列朝诗集》那样给读者留下比较鲜明的“诗史”印象。
    《明诗综》的版本,有清康熙间刻白莲泾印本、康熙间刻雍正间朱氏六峰阁印本及《四库全书》本。
    《明诗别裁集》
    《明诗别裁集》12卷,是清乾隆间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名臣沈德潜与他的一位并不出名的苏州同乡周准合作选编的一部小型明诗总集,自清代以来一直比较流行。
    本书取材,多源于前人所编明诗总集,同时也采用了一些“前贤名稿”。本着“温柔敦厚”的诗教宗旨,在“因诗存人,不因人存诗”的前提下,共选录了有明一代300余位诗人的1000多首诗作,意在以此“别裁”之体,“示六义之指归”。(皆见卷首沈德潜自序)
    全书以人系诗,人按时代前后排次,方外、名婉、外国附卷十二之末。人各有小传,诗后又时有评点、考辨、解说本事之辞。由各家入选诗的数量看,编者于前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多所推崇,四家诗所录均在35首以上,远远超过他人;而于竟陵派代表作家钟惺、谭元春颇加轻视,只字未录两家诗作。联系卷首沈、周等序,可知其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追随朱彝尊《明诗综》而以示与钱谦益《列朝诗集》的决裂。但其书以“雅正平和”为选诗宗旨,虽然对一些语言迂腐之作不加采纳,标举“独造”之作,而通篇终乏多样丰富的色彩。
    《明诗别裁集》目前的通行本,是中华书局1975年据乾隆四年刊本影印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排印本。
    《明诗纪事》
    《明诗纪事》,近人陈田辑,是一部“诗纪事”体的大型明诗总集,也是明清两代编刊的明诗总集名作中面世年代最晚的一种。
    陈田,字崧山,号黔灵山樵,贵阳人。光绪十二年(1886)考取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任职给事中,以弹劾军机大臣奕劻、北洋大臣袁世凯,名动朝野。清亡寓居北京,以诗文自遣。著作除本书外,还有《黔诗纪略后编》、《黔诗纪略补》以及《听诗斋诗》等。
    《明诗纪事》的纂辑,始于光绪九年(1883),终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前后历十七载。其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签,自光绪二十五年秋起由陈氏听诗斋陆续刊行,至宣统三年(1911)刻至辛签。此后可能因为作者生活贫困,刻资不足,壬、癸两签终未刊行。由于现存的八签中所收诗人上自明初,下迄崇祯,兼及明遗民,依时代排次而首尾完整,参以旧时总集的一般编例,后人推测本书未刊的壬、癸二签所收很可能是明代僧道、女子及外国人诗。
    本书各签大致以明诗发展的阶段或流派分部,各签卷首均有陈田所撰序一篇,对签内所录某一时期或流派之诗加以简要的述评。各卷正文,则以人系诗,人各有小传,传后条引各家论述该诗人生平及创作之辞,之后又多有编者陈田按语,或品评诗风,或考订诗人生平,内容颇广泛。从明代文学研究的角度看,陈氏所撰各签序,前后联缀,足当一部明代诗歌流变小史;而小传、按语与辑评,又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比以往任何一部明诗总集所载都要丰富的史料。
    在陈田辑撰本书之前,明末著名学者毛晋已编过一部《明诗纪事》,但未见传本(见本书辛签卷二十八毛晋条下陈田按语)。而以总集的形式汇纂明诗,则在清初即有《列朝诗集》与《明诗综》,尤其是《明诗综》,在《列朝诗集》被禁后风行一时。因此陈田在清末辑撰本书,一方面是继毛晋之绝学,另一方面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补《明诗综》所未备。他在甲签卷三刘基诗后撰按语云:“此集以‘纪事’为名,寻常共见之集,无事可纪,概所不录。若人为《诗综》所未采,与采而未备者,意在补遗,不从此例。”即反映了本书选诗的基本标准。只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编者偶因一己的好恶而对此一标准加以变通,如不收天启间阉党之作,等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书的文献价值。
    《明诗纪事》的通行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校点本。
     
    【作者简介】陈正宏复旦大学古籍所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