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二十世纪《周易》作者研究述略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 刘建臻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刘建臻,男,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博士生,从事经学、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
    【内容提要】关于《周易》的作者,历来为治《易》者所重视。但长期以来,却笼罩在“三圣”说的光环之中。到了二十世纪,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了长足的进展,共出现了十二种观点,而且在论证方法上也颇具特色。
    【关 键 词】《周易》/作者/观点/方法
     
    “卦爻辞是《周易》的中心”[1],但究竟为谁所作,自古以来就一直未成定论。在20世纪以前,曾出现过三种观点:
    1、周文王。“郑玄之徒并依此说也”[2];
    2、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马融、陆绩等并同此说”[3];
    3、孔子。汉今文学家持此观点,如《春秋纬》所言:“伏羲八卦,丘合而演其文”。
    进入20世纪以后,对《周易》即《易经》作者的探讨便从未停止过,出现了许多新的观点,同时,对以前曾经出现过的三种学说也有人加以继承和发展。概括起来,总共约有十二种观点:
    一、孔子
    清末民初的经学大师廖平在《六艺馆丛书·知圣篇》中以为,“人但据《系辞》文王与纣之时一语,遂谈周文王;又因三《易》,《周易》,《左传》引其文在孔子先,遂酷信其说,《经》出文、周,孔子但作《传》翼,故自古至今,迷而不悟也”,实际上,“《经》之为孔子所作,无疑矣”。深受廖平学说影响的康有为也坚信此论,他极力否定孔子作《易传》之说,又批驳了周公作爻辞的立论,从而认定卦爻辞为孔子所作。予以说明的是,廖、康所持观点早在十九世纪末叶已然面世,但因二人又生活于本世纪前半期,并对本世纪的易学有着重大影响,故仍列为20世纪的学说之一。
    二、卜筮者
    1928年,余永梁撰文指出,“《易》是出自龟卜,周初卜筮者流所作的一部书”;[4]1929年,顾颉刚又说,《易》的“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即(巽)爻辞所谓‘用史筮粉若’的史巫)”[5];1961年,李镜池同样认为,卦爻辞的作者“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或筮人,即《周礼·春官·宗伯》所说‘掌《三易》’的人”[6];1981年,台湾学者詹秀惠在《易经研究论集·周易卦爻辞之著成时代》一文中作了推测:“《周易》卦爻辞,乃著成于西周初叶,出于一人之创作,殆太卜之流,所谓易官者之所撰欤?”1988年,杨天宇进一步论证说,“我们认为编纂者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他既熟悉和搜集有大量的周王室的占筮记录,又深入民间,亲自为下层社会各类人物占筮,并积累和搜集得有大量下层社会中的卜筮者流的占筮记录”,也就是说,他“必须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曾经是周王室卜筮官,后遭政治变故而失官,于是隐居民间,一边行筮,一边搜集整理占筮记录,从事《易经》的编纂工作,并终于将《易经》的初本篇纂成功”,至于修订之人,“可能就不止一人了”[7]。
    不难发现,这种学说有着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阵容强大,荟萃了许多治《易》专家;其二,时间长久,六十余年里都有学者为之而进行论证;其三,性质明确,“卜筮者”仅仅表示着《易》作者的身份和职业,在无法确知其名的同时,倒把《易经》乃卜筮之书的性质给揭示得一清二楚了。
    三、周公
    由于《左传》中有韩宣子观《易象》而发出“周礼尽在鲁矣”的概叹,况且因为周礼为周公所制,于是,有人便认为“《易象》所系之卦爻辞应为周公所作”[8]。程师旨在《国学概论》中则末置可否,以为卦爻辞“有一贯之体制,似成于一人之手者。其年代或在周武伐纣以后,周公东征以前。是否作于周公,尚待论定。”
    四、馯臂子弓
    1931年,日本学者本田成之撰成著名的《作〈易〉年代考》一文,他认为:从《史记》、《汉书》所载的传《易》线索中就会发现“有一奇事,由鲁人商瞿,而传于楚,楚传于江东,江东传于燕,此一派皆边鄙人物,最后则于齐尤盛”;其次,从易、彖、象皆从兽而来,以及龙、抢劫婚俗等来看,“颇觉《易》是在与荆楚以南交通已开之后始出来者”;第三,本为南方人的庄子已经引用了“《易》以道阴阳”的语句,这“显然是今之《周易》”;第四,在阴阳学说上,《易》比《老子》、《孟子》发达,《左传》却与《易》关系密切,如王楚、记录楚人怕鬼神等等,因此,“以《易》为楚人之编纂物,颇有理由”,这个楚人“或是子弘所作”即馯臂子弓。1935年,郭沫若对此作了更为深入而系统的论证,包括三个方面:一,在《史记》、《汉书》的传授体系中,“晋人或魏人是于《易》学的传统上没有关系的”,它是由“《易繇阴阳卦》的作者迎合北人而改作了的成品”,“这位作者就是楚的馯臂子弓”;[9]二,荀子是先秦论《易》的唯一儒者,他把子弓与孔子相提并论,“相信子弓定然是《易》的创作者”,否则不会受到荀子的超级称赞,而且子弓为楚国人;三,《易》作者“完全把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综合了,由时代与生地看来,这项思想上演进的过程,对于子弓之为作《易》者的认定是最为合适的”。
    五、周文王
    1935年,李源澄强调了《史记》中文王演《易》的学说,认为《易》中所记自洪荒草昧以至游牧农事都能从中考查而知[10];1939年,卢维时在《周易卢氏学·弁言》中也认为《易》为文王所为。曹定云以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出土卜甲中的五组数字即“易卦”为基础立论,指出:从这片目前所见殷周最大也最完整“卜甲”的整治方法与制作形制、钻凿形态、字体风格上看,“该‘易卦’卜甲乃周人之物”;从占卦方法、卦爻数字、“九”和“六”等标志上看,它们“肯定是《周易》;而且“很可能是周文王被囚于是羑里在时的遗留之物”,这证明“‘文王演周易’之说确有其事”[11]。1995年,廖名春撰文说,“帛书《要》告诉我们:‘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这就是说,《周易》一书始出于周文王”[12]。
    六、中行明
    1947年,徐世大在《周易阐微》中提出,《易经》里的“中行”就是《左传》中的“中行明”,由于“中行”首见于《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因此,《易经》的成书决不会早于这一年,而且,中行明在此后不久便奉命前往狄地,不料被狄人俘获,被俘的地点就是“易”,在这里,中行明写成了《易经》,一则向晋报告敌情,二则求援助[13]。
    对于《易经》爻辞里的“中行”一词,众说纷纭,分歧很大。郭沫若认为“就是晋国的荀林父”[14];李镜池以为“应解途中”[15];高亨以为“似即微子之第仲衍”[16];徐志锐以为“就是行道中”[17];南怀瑾解作“有孚于中以行”[18];宋祚胤则在解作“中道”的同时,还认为“也指厉王”[19]等等,都不一而足。然而,只有徐世大以“中行”为《易》之作者。
    七、狄族史家
    李平心在肯定郭沫若《易》成于战国时代这一观点的同时,对于《易》之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周易》不是纯卜筮之书,而是属于史世系统的私家著作”,“周”字之意为周人,“易”则是“狄(翟)的借字”,因此,“卦爻辞正蕴藏了许多关于周狄民族矛盾的史事”[20],由此而知《易经》“是狄人著书”,[21]其作者便为狄族的一位史家。
    八、文王、周公
    1933年,李崇元坚持说,《易》为“三古圣人之书”[22];后来,林炯阳再次从思想上进行了论证,他认为,周初特别强调“天”,“爻辞言‘天’者四”,“故爻辞作于周公,较近合理”;爻辞中的“天”为“理性之天”,“视‘天’为一宇宙力量”,《论语》中的‘天”为“运命之天”,“视‘天’为一有意志之上帝”,而且卦爻辞中的“君子”指贵族,“孔子所谓之‘君子’乃专归于有道者之称呼”,所以爻辞“非孔子所作”;“卦辞所载之平民以女子居多,爻辞所载男女数目几近相等”,而商代妇女的地位不象周代那样低,可见卦辞“似为殷商时之作,则卦辞作于文王,亦属可信”。因此,“卦辞作于文王,爻辞作于周公之说,较可采用”[23]。
    九、殷商遗民
    陈梦家不同意郭沫若观点,他在“《〈周易〉之构成时代》书后”一文中认为:“《易》无成于春秋中叶以后的确证。而《史》、《汉》所叙传《易》系统中的馯臂子弓亦自无理由认为作《易》者。”后在《〈周易〉哲学时代及其性质》中指出:“《周易》是殷亡后的遗民所写的”[24]书籍。
    十、《左传》作者的后人
    早在1931年,本田成之就已经有了“《左传》之作者,与《易》之作者,是否为同一人”[25]的疑问。1986年,王永嘉则肯定地认为,《易》的“作者是《左传》一家的后继人,他为维护周礼的传统而作此书”,原因有四:之一,《周易》与《左传》有共同的词语,如“元”、“唯”、“享”等字,“斟酌”“婚媾”等词,就是文章的大旨与手法也一致,如事必验祸福,议、论、诗皆备等;之二,《周易》词语多为《左传》言论的纲目,如“利”、“信”、“祭祀”、“其亡”、“君子曰”;之三,《周易》内容出于《左传》,如“勿用师”出于《左传》的“向戎弭兵”、“长子帅师”出于晋献公废申生一事等等;之四,《周易》卦象的含义出于《左传》,如“泽中有火”是对《左传》“萑苻之泽”、“云梦之泽”的总结等,至于说《左传》中引用的《易》辞,则“是《周易》作成以后插入《左传》的”[26]。
    十一、南宫括
    1993年,谢宝笙提出此说。他说,《周易》的上经是“周克殷史”,下经则是“作者自传”。这位作者的身份有着如下的特点:〈晋〉卦等内容及其“丧其斧资”等词句中“肯定作者不是王公贵族”;从“利建侯”等和将周人喻作“小孤”等方面看出“极可能是一个开国大臣”;从下经的19个“悔亡”中足见“是以个人仕途经历的角度反映了丰富的人生哲学,亦反映了历史”;从〈萃〉、〈升〉、〈困〉3卦“反映他早期曾是祭师,在一次祭祀中被文王提拔,参预南征”;从〈益〉、〈损〉、〈革〉等等卦中说明“他后期是管理经济的重臣”;“作《易》者极可能是文官之首”。依此,“在非‘姬姓贵族’中有姜太公、散宜生、闳夭、鬻子、辛甲、大颠、尹佚、史佚、南宫括和宗祝”,“没有矛盾的只南宫括一人”[27]!1996年,任俊华从研究帛《易》的“竆”字中进一步对此观点给予了肯定,理由大致有五:其一,爻辞里的五个竆 “显然是《周易》作者自称”,尤其是“见金夫,不有竆”一句,是说武臣出席了武王的登基大典而身为“仆”臣的竆没有出席,此人正是武王四大贤臣之一的南宫括;其二,“竆”字为作者自造且自指,当中,“身”居字左,与先天八卦的“离”位一致,而“离”在后天八卦中属“南”方位,于是“竆”便寓“南宫”之义,“‘宀’在上部,用‘宀’把‘身’‘吕’统统括起来(《周易》坤卦讲的‘括囊,无咎无誉’正是暗示这一点。)这样便衬托出‘括’来,所以‘竆’字表示‘南宫括’是十分清楚的”;其三,殷周时的方位观是南居如今的西南,“身”恰在南位,况且“宫”有“智之舍”(《管子·心术上》)之说,南宫括就是有智之人;其四,南宫括曾去羑里营救周文王,“文王演八卦于羑,君臣相叙,南宫括颇得八卦易理,受命编撰《周易》”;其五,不直称南宫括而称竆,一方面,合乎殷周显贵以专字为称的习俗,如文王为“玫”等,另一方面,出于南宫括的“某种考虑”[28]。
    十二、周厉王之臣
    宋祚胤认为:《周易》是为周厉王写的,“作者拳拳于厉王”,“希望他复国中兴”,以“尽其忠君爱国之已心”[29]。根据是:《易》中之“王”、“大人”等等指西周君王;从〈明夷·初九〉、〈旅·九四〉爻辞来看,这位君王指的是周厉王;作者为复国中兴提出了一些理论和方法,如“求贤相助”、“注意德治”、“孚”、“中行”等等。张崇琛以为,《易》与〈小雅〉一同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且《易》之时略早,其作者当是出身于“士”生活于厉、宣之际的“宗室成员或政府官员”[30]。
    综上所述,20世纪的易学家们在《易》作者的探索中取得了十分了不起的成就,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易学研究成果。不仅如此,还基本上摆脱了“人历三圣”这一传统学说的桎梏,从而开辟出了一个不同往日的崭新天地,即使是继承从前所出现过的观点,也能挖掘出全新的内涵来。更为主要的,则是通过对作者的探讨,把《周易》从顶礼膜拜的神坛上重又拉回到历史的现实中来,以还其本来面目,从而为研究《易经》的成书时代及其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是在这点上,使得20世纪的易学研究与以往有了最为本质的区别。
    除此之外,在方法上还有下述五个方面的特点:
    (1)筛选法。先分析卦爻辞的性质,再说明它的时代,后对其内容进行总结,随之确定大概的范围,继而逐一筛选,得出结论。如“南宫括”的答案就是这样获得的。
    (2)归纳法。对《易》里众多特殊的素材给予重点分析,而后加以全面归纳,最终获得答案。如“中行明”之说就由此得来。
    (3)类比法。把《易经》的内容与《左传》等等典籍的内容分类进行比较,从其相似点上概括出结果。如“馯臂子弓”、“《左传》作者的后人”等等即属此类。
    (4)推理法。在明确了安阳小屯南地卜甲的归属以后,进而以此为基础推理出其作者,曹定云的“周文王”之论正由此而来。
    (5)内证法。即以《易》自证,如“厉王之臣”说,从“南征”等爻辞证明其时代,从“明夷”等卦中证明“王”之归属,从“元夫”等证明为“王”之臣属,层层证来,得出其论断。
    总体而言,上列各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则在《易经》本身中查找根据即内证法;二则在其它典籍中寻求线索,即旁证法;三则试图把考古文物中获取的素材与文献相互映证,即王国维之“二重论证法”。三个方面并非各自孤立,往往相互窗插,综合而用。
    说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外,理解有异是最为突出的表现,如“丧其斧资”一句,或者说它表明并非“王公贵族”,或者说它表明的恰恰就是国君;再如“易”字,有人释作地名,有人解成民族,又有人以为是书名等等。这些,都一同说明:对文献史料诠释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有了差异,甚至截然相反。如果仅仅把这一缺陷同20世纪以前的“圣人”学说相比较,则正好反映着百花齐放的优点,但相对于定论而言,其缺点是不言而喻的。这既是易学发展所必经的历史阶段,又是21世纪乃至以后更长时间易学家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疑难问题之一。即使如此,我们依然认为:20世纪易学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十分了不起的。
     
    【参考文献】
    [1][5][8]顾颉刚:《〈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古史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页4.
    [2][3]《周易正义·卷首》.
    [4]余永梁:(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古史辨三》(同[1],页169.
    [6]李镜池:《关于〈易〉的性质和哲学思想》,《文汇报》1961年7月14日.
    [7]杨天宇:《谈〈易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史学月刊》1988年第4期.
    [9][14]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页81、72.
    [10]李源澄:《读〈易〉志疑》,《学术世界》1卷3期1935年.
    [11]曹定云:《论安阳殷墟发现的“易卦”卜甲》,《殷都学刊》1993年第4期.
    [12]廖名春:《试论孔子易学观的转变》,《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
    [13]徐世大:《周易阐微》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15]李镜池:《论〈周易〉的著作年代》,《华南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
    [16]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版),页364.
    [17]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1986年,页272.
    [18]南怀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页258.
    [19][29]宋祚胤:《论〈周易〉的成书时代、思想内容和研究方法》,《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1期.
    [20]李平心:《关于〈周易〉的性质、历史内容和制作时代》,《平心文集三》,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页259.
    [21]李平心:《略论〈周易〉与〈诗经〉的关系》,《华东师大学报》1964年第1期.
    [22]李崇元:《易学大意演讲稿》,《国学商兑》1933年第1期.
    [23]林炯阳:《〈周易〉卦辞爻辞之作者》,《周易研究论文集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页435、437.
    [24]胡道静、戚文等编著:《周易十日谈》,上海书店,1992年,页15.
    [25]本田成之:《作〈易〉年代考》,《周易研究论文集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页239.
    [26]王永嘉:《〈周易〉作者考》,《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
    [27]谢宝笙:《从‘悔亡’一词追寻〈易经〉的作者》,《殷都学刊》1993年第2期.
    [28]任俊华.《马王堆帛书〈周易〉竆字揭秘——南宫括作〈周易〉新证》,《许昌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30]张崇琛:《〈诗经·小雅〉与〈周易·卦爻辞〉》的忧患意识》,《殷都学刊》1996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