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西游记》的成书(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 中钵雅量 [日本 参加讨论

    一、前言
    明代小说《西游记》虽以三藏取经的经历作为素材,但其间融合进了各种各样性质各异的中国古代神话、道教、佛教的主题,而实际的主题是什么,读者感到困惑。本稿将《西游记》中有关古代神话以及佛教的思想内容摘出加以整理,试图从当初《西游记》的故事是以怎样的民间信仰作为基础而构成来加以考虑,从这些方面来把握本书的特征。
    二、神话的主题
    《西游记》中三藏的经历,即前往天竺取经的经历,不用说,是以唐初的玄奘前往印度取经的经历为模型。仔细读此书,可以发现其西天行寓有特别的意味。西天行的目的地附近,一行人向已经可以见到的目的地灵鹫山前进时,出现了水流湍急的大河。不能渡河正在为难的时刻,在附近的接引佛祖用船把他们运向对岸。待回头看时,河中漂浮着三藏的尸体,三藏“脱去了胎胞骨肉之身”。即死了以后才得以到达“彼岸”(九八回)。〔1〕那里便是佛教死后的世界,即极乐世界, 三藏西天行本来的目的地不正是这里吗?(后述)而且三藏所到达的世界,不像佛教的极乐,而是按照中国仙境的样子描述如下:
    悬崖下瑶草琪花,曲径旁紫芝香蕙。仙猿摘果入桃林,却似火烧金。白鹤栖松立枝头,浑如烟捧玉。彩凤双双,青鸾对对。……东一行,西一行,尽都是蕊宫珠阙。南一带,北一带,看不了宝阁珍楼(九八回)。
    如此地果然是仙境,三藏“脱了凡胎”到达此地与人死后才得到达的由弱水环绕的昆仑(拙稿《古代神话中的乐园》——《东方学》五八)具有同样的意味。另外,把三藏领入仙境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与在昆仑、黄泉周围,把人们引入其地的动物等(拙稿《关于中国古代的动物神崇拜》——《东方学》六二一)起着同样的作用。
    孙悟空等三藏的从者,表面看似乎与昆仑无缘,实际并非如此。以下对三藏的从者逐一地进行论述。孙悟空原本不过是俗界的一猴王,由于长年修行而获得神力。很快就被天界招安,最初任管理马厩的“弼马温”,以后受命管理蟠桃园。后来,由于偷吃并糟蹋园中蟠桃,偷取蟠桃会所用菜品,破坏太上老君所炼金丹,天宫方面请求如来佛帮助,将孙悟空捉拿,押在五行山下。其后西王母发起的蟠桃会得以再次举行(三——八回)。不用说,西王母就是住在位于天地中央的昆仑的女神,与之同时存在的桃树,可以认为是一种位于天地中央的世界树。〔2 〕(关于昆仑、世界树等参照前列《古代神话中的乐园》)像孙悟空这样虽曾经一时与天界作对,但毕竟也属其中一员,而且一开始就在西王母、世界树等的旁边出现。
    孙悟空还曾盗食万寿山五庄观生长的人参果,并把树推倒,被当地的镇元大仙捉拿,令其赔偿,后因观音的帮助才使该树起死回生(二四——二六回)。这里的万寿山也是“根接昆仑之脉,顶摩霄汉之中”(二十四),与昆仑属同类,其地所生人参果“乃是混沌初分,鸿濛始判,天地未开之际,生就的这颗灵根”(同),由此可见,人参果就是天地未分状况下的世界树(同上拙稿)。这样,昆仑、世界树等也就出现在取经的旅途中。
    特别是关于推测人参果树这一点,在古代神话中有类似的表现。此外引用《初学记》卷九的《归藏启筮》所述如下: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空桑”也是世界树的一种。(同上拙稿)
    “九淖”的意义尚不明了,但天是由九重组成的,(《楚辞·天问》等)或许就是登九淖,砍伐耸立于九天之上的空桑的意思。万寿山的孙悟空和此处的蚩尤在破坏世界树、受到惩罚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破坏世界树在神话中意味着什么还不好解释,《楚辞·招魂》中有如下一节。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悬人以娭,投之深渊些。
    此处的“深渊”与位于天地中央的黄泉应是同一事物,这一点已论述过(同上拙稿)。因此该文中拔树的行为与先前破坏世界树的行为具有同样的意味。而且所谓“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及其前后所表现的虎豹、豺狼将人杀死后投入深渊等都是类似的情况。这些动物的食人行为,最终是表现将人引入到黄泉、昆仑(《中国古代的动物神崇拜》)。孙悟空推倒人参果树的行为,也可以认为具有同样的神话意义。
    其次是猪八戒。八戒原是一懒惰凡夫,遇见真仙而有了修行仙道的机会,功满后被天界招出。玉皇封八戒为“天蓬元帅”以管理天河。其后在王母的蟠桃会上表现无礼,乘势闯入广寒宫,调戏嫦娥,被众神捉拿,罚其流放下界。由此看来,猪八戒本也属于天界。开始他与孙悟空作对,知道孙悟空帮助唐僧赴西天取经后,自己也成为其从者(一九回)。
    从者这样的作用,从沙悟净更清楚地看到。沙悟净也是修行圆满被招入天界,任命为“卷帘大将”,在蟠桃会上表现失态,被流放在流沙河。流沙河即弱水(参照注4),在那里专门吃人, 对路过的三藏猛扑过去的沙悟净的形象(二二回)与同在弱水吃人的窫窳(《山海经·海内南经》)没有不同之处。他也很快加入到从者的行列中,动物把人领入仙境也好,在弱水食人也好,本质上起相同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动物神崇拜》),沙悟净也不例外。对于龙马,可以说与沙悟净是几乎同样的情况。龙马本来是西海龙王的儿子,因罪流放,隐身于鹰愁涧,吃了路过的三藏的马,成为代替的马而伴随西天取经(一五回)。
    与三藏一行作对的妖魔——黄风怪(二○、二十一回)、黄袍怪(二七——三一回)、金角、银角大王等(三二——三五回),大多数都具有与三藏的从者几乎相同的出身、经历。他们在被孙悟空等降伏后,没有加入到从者的行列中,但在开始都想吃三藏中表现出为其进入仙境领路的性格。尽管三藏为取经而踏上赴天竺的旅途,可是在像这样一些与昆仑、天界等有关连的动物引导下,环绕在昆仑、世界树、弱水的周围,最终到达具有昆仑风格的仙境。因为那里是像先前所见到的死后的世界,三藏的旅行就成为死亡之旅,从者们就成为其死亡之旅的向导。
    同样的神话题材,在宋代成书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被认为成于明初的杨东来评杂剧《西游记》〔3〕等中也可以看到。 《取经诗话》中,担任向导的猴行者自称以前曾偷食蟠桃,受到西王母惩罚(第十一),说明猴行者本来就与昆仑世界有缘。还有一行人面前出现了“王母池”(同),从而暗示了目的地与昆仑世界有关系。一行人把经典运回东土,取经之旅完成后,乘上天宫降下的船“向着正西升空而去”(第十七),也可以认为是向位于极西的昆仑飞去。
    在杂剧《西游记》中,孙行者也因为偷盗了西王母的仙桃和仙衣而被捉拿,可见与昆仑世界的关系。 还有在旅途中通过流沙河即弱水〔4〕时,降伏了想吃三藏的沙和尚,并收其为从者。这一段情节与《西游记》书中几乎相同,但猪八戒只是身为“摩利支天部下的御车将军。”(一三幕),没有表明与天界的关系。还有最后到达的地点也是灵鹫山,没有出现其它地名。一行到达灵鹫山,意味着达到取经的目的,(后述)这一点与《西游记》书没有明显差别。
    以上对《西游记》及其先前二书中所存在的古代神话主题进行了论述。不过笔者并不是说这些从者的前身就是神话中特定的动物。既然没有抽象出作为重要角色的猴、猪等的形象,就不能那样说。虽然这里只是指出存在神话主题,但关于这个事实在《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意义将在以后讨论。
    这里回顾三藏出生的前后。新状元陈光蕊携妻子温娇同往江州赴任途中,被船老大刘洪杀死,弃于水中。以前曾受过光蕊救命之恩的一个龙王,将其尸首及魂魄保管起来,约定将来寻机会使其复生。另一方面,刘洪则冒充光蕊,带着温娇前往江州赴任,温娇后来生出了光蕊的遗子,恐怕被刘洪害死,就将其绑在木片上流放在江中,婴儿被金山寺的法明和尚救起,18岁时,入了佛门,起法名玄奘。不久玄奘知道了自己的出生来历,先去江州会见母亲,又向祖父殷丞相诉说了实情。丞相将刘洪捉拿,在光蕊被害的江岸边,将刘洪的心肝剜出,祭祀亡魂,与之呼应,水府的光蕊返回阳间,于是一家人团圆。(九回)
    以上的情节与现实中的玄奘的出生来历并没有关系。〔5 〕这种传说,与一寸法师、桃太郎等婴儿从江河的上游、海的对面漂来的民间传说属同一类型,关于这一点已有先学指出。〔6 〕不过笔者试图从与以往有几分不同的观点出发来考虑这类传说。在故事中,金山寺占有较大的比重。金山是江苏省丹徒县西北长江中的一个小岛,现在南岸与陆地已经连接,以前则孤立于江中。金山寺建于岛上,特别在宋代以后作为禅宗的名刹而闻名。慕名来访的文人络绎不绝,咏颂其胜境的诗赋不少。关于此寺的民间传说也很丰富,以下是其中一个。
    某男子在赴任途中准备渡长江而来到金山寺下,忽然大风起,船翻,妻子沉于水,只有这个男子获救。三年后任满东还,路过金山寺向施饿鬼上供。当夜发现一个妇人抱在寺院的柱子上,全身滴着水,招呼她也不回答。仔细一看竟是该男子的妻子,照料服侍后才缓过气来。妇人称,当年船翻时,有绿衣官人将自己带入水底为妻,每夜带来食物给她吃,经打听,是从施饿鬼处取来的食物。一夜随官人去观看佛事,得知前夫为自己追善的事,不想再返回水底,梦中抱住了廊柱。官人殴打想使其离开,天明时无奈放弃而去。这样,二人又结为夫妇。(宋·洪迈《夷坚支庚》卷九《金山妇人》)。
    该妇人被带入的水中世界,按妇人的话说:
    这身子落入九泉之下,不知人间岁月。
    九泉即黄泉,由此可知,金山寺下的水域可以比作黄泉。
    金山寺下有这样一个水的世界,从其它资料也可证实。清代卢见曾撰《金山志》卷四引用明代田艺衡所著《留青日札》中说:
    现今俗称的水府三官,起于伪唐(五代、南唐)保大年间(九四三——九五七年)。上水府马当,中水府采石,下水府金山。
    这个浮于可视为黄泉的水域之上的金山,因此可与昆仑视为同一。宋代释惠凯撰《金山志》(说郛卷九七所收)中,收录了南宋孝宗经过金山寺时咏诗的片断如下:
    耸然天柱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
    由此可见,金山被看作是由“天柱”所支撑的,〔7 〕追寻这种想象的源流,唯有昆仑与其相合。《东方朔神异经》(《水经注》卷一所引)谓:
    昆仑有铜柱,其高入天,所谓天柱。
    虽然未能找出明确地将金山称为昆仑的资料,但有将其与东海的三神山视为同一的资料。宋代鲜于侁的《游金山寺和子由诗》(前揭《金山志》卷六所收)中称:
    蓬莱三神仙,横绝巨鳌背,鳌倾海水动,一峰失所在,飞来大江心,盘礴数千载。
    东海的三神山、昆仑,本来就是同一物(《古代神话中的乐园》注7)。
    这里回到《西游记》一书。玄奘顺江流到金山寺被拾起,这难道不是人出生自漂浮于黄泉中的昆仑世界的观念的故事化吗?如本章的前半所论述的那样,三藏的长途旅程的尽头最终还是到达了同样的世界。两者合并起来考虑,《西游记》一书或许就是把人们生自黄泉、昆仑的世界,死后再回到那里的古代死生观(同上拙稿)故事化的产物。关于三藏出生的一段,《取经诗话》中没有,杂剧《西游记》中最初出现,可以说,如依以上所述把握这一段的意味,这一段就可起到与取经旅途部分相互补充的作用,其附加作业也相应地具有其一贯性。〔8〕
    三、宗教的意义
    在第二章见到三藏死后到达仙境,其另一面,由以下辞语归纳其意义。“反本还原”、“归一”(以上九八回)、“归根”(九九回题目)、“归真”、“成道”(以上九九回)。这些相同或类似的思想,可以在老庄以至道教的书中发现,〔9〕完全是讲宗教上的得道。 三藏最终进入仙境,可以视作将得道体验以民间传说的形式来表现。但是古代的死生观与得道体验决不是两种事物,笔者是这样考虑两者关系的。古人经过宗教上的实际修炼,体验到死与再生,由此而形成死生观。体验到的心理上的死的世界,就是肉体死亡之后归入的场所,还是新的生命产生的场所(《死与再生》——《日本中国学会报》三二)。反过来,肉体上的死也就可以视为修道的完成。
    《西游记》所描述的三藏的死也是这种古代的死生观、得道观的表现产物。作为“进入仙境向导”的三藏的从者们,呼应这种宗教的意味,更起着另外的作用。因为仙境几乎与“道”同意义,领入仙境即帮助人们得道。这些从者们对三藏苦难的历程给予种种的援助,使其成功的过程的本身,明确地表明了他们“得道援助”的作用。动物神的此种作用,在后述的佛教传说中更加显著,但是在中国早期的神话传说中,也已经有类似的例子。
    笔者以前曾指出,在《楚辞》的《离骚》、《九章》等篇章中就描写过随主人公的车驾,把主人引入昆仑的动物(《中国古代的动物神崇拜》。而昆仑在宗教体验中原本是一个象征性的世界,归入昆仑几乎与得道同等。从这点出发,重新看《离骚》、《九章》中的动物们,确实起了帮助主人公得道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虽形式与此有一些不同,也还是存在和道的世界有关连的动物的传说。龙马自黄河出,伏羲依其模样创造了八卦,〔10〕神龟背负文自洛水出,禹将其整理编集成洪范篇,〔11〕受伤的麒麟向孔子传授三卷书〔12〕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动物在《礼记·礼运》篇中有“麟凤龟龙,所谓四灵”,“四灵”全部属于道的世界(同上拙稿)。这些动物并不是长途旅行的伴随者,但它们带来道的世界的消息,帮助人们得道这一点和前述的动物们相同。
    笔者在这里不想用这些动物对照《西游记》的从者的模型,只是想指出,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已有类似的主题。另外,《取经诗话》及杂剧《西游记》中从者和得道援助的特征也可以看到,但其佛教色彩浓厚,打算在下一章讨论。
    把握《西游记》中三藏的生与死即如以上那样将古代的死生观民间故事化的产物,那么就可注意到我国的桃太郎的传说与之有种种的相似之点。桃太郎生于且漂流于江上,后在陆地上的桃子中被拾到,这与玄奘被绑在木片上,漂流于江中,后在金山寺被拾起相当。成长中,雉、猿、犬为其从者(相当于孙悟空等从者),攻入浮在水上的鬼岛(相当于三藏最后到达的仙境),得到对付鬼怪(三藏一行一路上所遇到的妖魔等相当)的法宝(相当于三藏得到所期的经典)。关于一寸法师,其出生是否与水的世界有关不明确,其乘如饭碗大小的船溯江而上,到达位于上游的都城,与三藏最终乘船渡河到达仙境相当。在都城除掉鬼怪,娶漂亮女子为妻。只是该传说中没有动物作为向导。
    这最后娶妻一段,在三藏的传说中当然没有。但是这一类的民间传说中,带有娶妻情节的却是更为普遍的形式。在桃太郎的传说中,在柳田国男的《桃太郎的诞生》(柳田国男集八)中,原来的传说中均有最后娶妻一段,但在流传的过程中丢失。至于三藏的情况,因为要符合取经之旅的框架,如再加上最后娶妻的情节就困难了。不管怎么说,这一类传说中多有娶妻的情节,是不能忽略的一点。从《楚辞》等中可见,由动物神为先导,前往昆仑的主人公,多数希望与神女结婚,〔12〕这一类传说中,可以认为娶妻是不可缺的要素。这一类传说是把以宗教体验为基础形成的古代的死生观民间故事化的产物。笔者所以取这种立场,是因为娶妻情节在这一类传说中有何意义是不可忽略的问题。关于此点,有一些想法,打算在另稿中讨论。
    南方熊楠、胡适等人认为古代印度的叙事诗《罗摩衍那》中的重要角色猿将哈努曼就是孙悟空的前身。〔14〕《罗摩衍那》大致内容如下:
    王子拉曼的妃子西达被魔王拉瓦那劫持,带往其根据地兰卡(歇罗岛)。拉曼在猿将哈努曼的帮助下攻入兰卡,经过苦战消灭了拉瓦那,救出西达,拉曼也即本国的王位。〔15〕
    拉曼的出生与水的世界是否有关连不明确,其所攻入的兰卡,与桃太郎传说中的鬼岛同是浮在海中的岛。再者二人的结婚,如果西达从兰卡被救出后视做完成,(桃太郎的情况)也具备娶了住在岛上的妻子这一要素。猿将哈努曼的作用也和作为桃太郎从者的猴子所起的作用相同。〔16〕翻过来看,拉曼对兰卡的征伐与三藏的取经之旅,猿将哈努曼与孙悟空所起的作用,均各自相似。《罗摩衍那》也应该看做把古代死生观民间故事化的产物,因为具有相同的主题而使两者相似,不是所谓一方对另一方影响的性质。
    四、佛教的主题
    以上是关于《西游记》书中古代神话的主题,此书中除融合了神话主题外,还贯穿了佛教的主题。三藏到达所向往的雷音寺,完成了取经的目的。但是到达雷音寺所具有的意义并没有到此为止。三藏在那里“脱了凡胎”,“成佛”(九九回)。再者这以前辛苦的长途旅行可以看作痛苦的修行,实现其结果“成佛”,与得道体验视为同一,“脱了胎,成了道”(九九回),“行满方成佛”(九八回)等更加明确,这一点与先前的神话主题的场合相符合。
    三藏的西天行不单是取经,从故事的梗概也可以明确。把祈愿的经卷运回唐土,向太宗报告结束后,三藏一行由八大金刚引导,升空再次返回灵山雷音寺。如果单是取经行,一行归还唐土后就应结束,结尾并非如此,因为一行往极乐世界而去。
    所谓极乐,一般是指《阿弥陀经》(大正新修大藏经NO.366以下数字均指大正藏)、《无量寿经》(NO.365)等中所说极乐。但中国人对此正统阿弥陀净土则另有说法,有数个净土,灵山净土也是其中之一。此种思想以鸠摩罗什译的《妙法莲华经》为依据,〔17〕据知形成于南北朝时期。三藏所向往的灵山也是“灵鹫峰头彩霞环绕,极乐世界祥云聚集”(100回),那样的极乐净土,三藏祈愿到那里转世。
    这一点在杂剧《西游记》中相同,三藏最后归于灵山。《取经诗话》中,一行所向往的不是灵山,而是鸡足山。“大家都一心祈盼见到真教,共同前往西天的鸡足山”(第二)。此山位于印度中部的马卡达国,据知是迦叶尊者入寂的所在地。(《大唐西域记》卷九他)但《取经诗话》中的鸡足山却是佛的住所,“灵异光明,人不能到达,鸟不能飞入”(第十五回)的绝境。一行人放弃了前往那里的愿望,在附近一心祈祷而授得经卷。一行人归还唐土后,在定光佛的引导下升空再次向西方飞去,这也可以认为是向鸡足山而去。两书都含有佛教的轮回转世的意味,与《西游记》的情况相同。〔18〕
    如果三藏旅行的目的地是灵山净土,孙悟空等从者就是前往极乐世界的向导。在佛教传说中,不仅限于猴子,动物为人进入极乐世界作向导的例子不少。《贤愚经》卷一二(NO.202)记载如下。(《法苑珠林》卷三一中也收有〔19〕)
    某个菩萨(释迦的前身)因为转生到这个世界,自兜率天乘象而下,其所乘象轻微负伤。有人见到后为其治疗。象发誓,要使此人有生之年常富贵,人间寿命结束后转生到天界。结果那个人一出生于某个人家,便有一头金象出现,始终在其人身边护卫,还排出金便使其家富足。其人以后不久就出家,并修得罗汉道。
    兜率天就是弥勒菩萨所住净土。位于天上这一点与位于西方的阿弥陀净土,前揭的灵山净土不同,但都是“净土”却没有改变。金象使其人转生于兜率天并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前后文脉这样判断似乎不妨碍。
    同样,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NO.183)中记载如下。(《珠林》卷六四也收有)
    弥勒菩萨原本是过去世的一仙人,该仙人为了成佛,在深山刻苦修炼。有一次,大雨连续,山洪暴发,仙人七日间都没有进食,白兔王见到此景,恐怕这个人死了佛法将中断,母子一起跳入火中,将其肉捧给仙人。仙人得知后十分悲伤,自己也投入火中。后来仙人转生到天上,成为弥勒佛。
    兔子也就起了把仙人引向天上的世界的作用。
    如以上那样,动物将人引导向极乐世界的传说,是佛教传说中的一种模型,《西游记》的从者们担当着同样的作用是不足为怪的。
    另一方面,《西游记》中的观音在一行的背后给予助力。孙悟空每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往往一个筋头云翻到南海请求观音帮助。观音在《法华经》普门品(NO.262)、《华严经》入法界品(NO.278)中起极乐世界与这个世界、 佛与人之间的中介作用, 《无量寿经》(NO.365)中,专门管理生死,强调将死者引导向阿弥陀净土的作用。〔20〕后世提到观音,往往由于其后者的作用而被信仰。宋代戒珠的《净土往生传》(NO.2071)、明代祩宏的《往生集》(NO.2072)等中,收集了很多关于净土教系统的轮回转世,由观音、势至引导而转世到极乐世界的传说。在《西游记》中,观音与动物们保持着联系,是为了把三藏引导向极乐世界。
    矶部彰氏认为,对于观音及与其有关的动物,特别是猿,是采纳千手观音的部下二十八部众中的“毕婆伽罗王”以及十二神将中的“安底罗大将”的原型。〔21〕但笔者对此说感到疑问。首先,关于毕婆伽罗王,矶部彰氏以我国所传的《白宝抄》中“(毕)婆伽罗也称摩伽罗,猕猴一类”的记载为根据。毕婆伽罗王是猕猴一类的传说,仅在此书中见到。 从记述了二十八部众的形象的《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 (NO.1068)中可知,其九,关于毕婆伽罗王,仅记述了“左手持刀, 右手叉腰”。另外,对照京都三十三间堂所藏《佛像图鉴》(昭和四七年,国书刊行会)中所收二十八部众的实际的形象看,不仅对毕婆伽罗王,而且对其它(可能有名称的异同)都不能认定类于弥猴的特征。其次关于安底罗大将,矶部彰氏以我国所传的《觉禅钞》、《成菩提集》中其为猴头人身,以及观音现身等特点为根据。有十二神将各自与十二支相配的说法,也有对十二神将给予与动物无关系的名称的情况,〔22〕实际的形象与十二支无关连的也不少。〔23〕但是矶部彰氏所依据的二书中猴子与观音的关连,想来存在一定的理由。如果这方面的情况稍微明确一点,在把握《西游记》中孙悟空与观音的关连的时候可以参考,但仅凭这点资料,就作出矶部氏那样的判断,未免有些草率。虽这样说,笔者也没有更合适的想法。现在不是在佛教的主题下总体把握猿与观音,而是在某些情况下,综合考虑对猿以及对观音的信仰(后述)。
    通过动物与观音的联系,将三藏引导向极乐世界的设定,在杂剧《西游记》中没有改变。但在《取经诗话》中观音没有出现,代之以昆沙门天起了帮助从者的作用。一行在临出发时,得到天王赐予的金钚锡杖,“危急之时,以其指向天宫,大呼一声天王,一定会得到救助”,约定在途中给予保护(第三),实际上凭此而躲过了多次危难(第六、十)。
    昆沙门天,不用说,是在须弥山四周护持佛法的四天王之一,据知平常掌管积财招福,还作为战胜之神。关于此神,是否与观音一样起引导死者前往净土的作用不很清楚,但包括昆沙门天在内的四天王,却关系着人的死生。《净饭王般涅槃经》(NO.512)中记有如下传说(《珠林》卷九六也收有)。世尊的父王净饭王去世时,世尊为了告诫那些对父母不孝的人而亲自抬棺,在场的四天王因为是自己分内的事而劝止,变为人形而抬棺。另外在王琰《冥祥记》(《古小说钩沉》所收)记有如下:
    晋代董青建年少而亡,一天夜里,出现在父亲面前,对父亲说,自己现在住在练神宫,经过百日后转生在忉利天。因为不忍见到父母兄弟为自己的死而哭泣悲伤,得到诸佛菩萨及四天王的许可,由诸天伴随暂时归来,希望啼哭的祭祀很快停止。说完后马上就在诸天催促下离去。
    根据此传说,可见四天王与诸佛菩萨一起有把死者引导向忉利天(帝释天的住所,四天王由帝释天统括)的作用。
    四天王不仅与人的死有关系,而且对其生也有关系。《子经》(NO.174,175)中,记有中毒箭而死的孝子,帝释天、 四天王使其复生的传说(《珠林》卷四九)。在《付法藏因缘传》卷一(NO. 2058)中,还可见到应夫妇的恳请,帝释天、四天王为其送子的传说(《珠林》卷三三)。前述的观音也有为人送子的作用(例如《冥祥记》所载宋代孙道德的传说,宋代居士卞悦之的传说等),从对人的出生也有关这一点看,四天王与观音是极相似的。恐怕《取经诗话》中猴行者与四天王保持着联系将三藏引导向极乐世界就是其主题,但是为何在四天王中特别选中了昆沙门天的理由却不明确。
    还有如何把握昆沙门天与猿(猴行者)的关系,这也是个问题。昆沙门天的部下有“八大夜叉”和“二十八使者”,没有听说过猿是这两部分中的一员的传说。笔者关于对猿以及对昆沙门天的信仰,对一些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这也在以后叙述。附带地说,《取经诗话》中由昆沙门天所担当的职责,在杂剧《西游记》及《西游记》中,变为由观音担当,唐宋时所盛行的昆沙门天信仰,元明时已衰微,因为被对观音的信仰所压倒。〔24〕
    以上具有极乐世界向导作用的动物们,在帮助人们得道的职责方面,也与前述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们是一致的。在《西游记》中,借孙悟空的嘴,明确表现出来:
    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九八回)
    动物帮助人得道的传说在佛教传说中也不少见。《十诵律》卷三四(NO.1435)中载有如下传说(《珠林》卷一九也收有)。
    某地鸟(雉的一种)、猕猴、象住在一起,关系融洽。有一次,鸟、猕猴请象讲一件能记住的过去的事,当时那里有一棵大树,象就说,小时候,走过这棵树时,树在自己肚子下面。然后象、鸟问猕猴,猕猴说,小时候坐在地上抓树梢,树梢弯曲贴在地面上。象认为猕猴比自己年长,便请求“请为我说法”。然后象、猕猴问鸟,鸟说,我啄这棵树的果实,为其根部上粪,使其生长。猕猴认为鸟比自己年长,便请求“你应当为我说法”。如此三禽兽互相尊敬,象从猕猴,猕猴从鸟受法,然后各自将法传授给其同类,鸟也向其它鸟说法。这三禽兽后来都转生到天上世界。
    接续这个传说还有如下说法:
    世人、畜生等何故行善,复不侵食人谷,又作此念?畜生尚能相敬,何况我等。那时世人皆相敬重,广修鸟所授之佛法,奉行五戒,寿命终结后转生于天。
    这些动物最终都帮助了世人的得道,还使世人的“生天”成为可能,由此可知动物们的得道援助与引导进入天界=极乐的向导等一连串的情况。
    《撰集百缘经》卷六(NO.200)中载有如下传说(《珠林》卷七八也收有)。
    有一次如来率诸比丘来到一沼泽地中,那里放牧着五百头水牛。牧牛人向一行大声提醒,恶牛会向人冲来,此处不可通过。果然牛尾竖立,牛角低位向前,吼叫着冲上来。如来伸出手,五指端出现五头狮子围在其身边,在牛的四面作出火坑。恶牛大为惊恐,跑进如来面前仅有的一小块安全区域,长跪低头,舔着如来的足。如来知其心已被调伏,向其宣讲佛法,牛知道了前世为人所行恶迹,以后不食水草而死,转生到忉利天。其后为了报佛恩,持香华至佛的住所,再次聆听佛法,归还天宫。有时牧牛人也到佛的住所,聆听佛法有所悟,后出家。此牛与如来相会而感悟到自己的非,转生于天,因此把牧牛人也引导入了佛门。
    从前面三禽兽的传说及恶牛的传说中可知,能够帮助人得道的动物,并非一般的禽兽,而限于能够反省其日常生活,归依佛门的禽兽。《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也是在观音的点化下,去寻找东土的取经人,逐个归于佛门(八回)。可以认为,他们在此阶段获得帮助人得道的资格。〔25〕
    在杂剧《西游记》中,强调从者的职责是“护法”。
    观音佛抄化他(孙行者)压在山下,等师父来,着与师父护法(一○出)。
    我(观音)特地寻这个徒弟(指孙行者),与你(三藏)沿途护法去(同上)。
    望神圣看佛天三宝之面,饶这魔军(指猪八戒),与弟子(三藏)护法者(一六出)。
    吾神(韦驮尊天)三十老,完为童子身,特来护法来(一七出)。
    但是所谓“护法”,并非以帮助其人得道为结局。般若十六善神,据知为护法神,在《陀罗尼集经》卷三(NO.901 )中对其有如下说〔26〕:
    如此这般十六大药叉将,各率领七千部属,跪拜在佛足前,向佛禀告,如果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妻等以及一切众生受持此法,或读、或诵、或听、或念、又念佛、或坐禅,我等十六药叉将及众部属将随其行处给予卫护,或国城邑,或村落中,或空闲林中,如此这般的地域,如果有念这般若波罗密多的名的人,我等部属全都拥护。
    从上文也可明了,护法就是拥护那些求法的人,把人排除在外是不行的。
    前面提到的《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中述及,兔王为了弥勒的前身仙人而投入火中,最终起了使弥勒转生于天上的作用的传说,当时兔王有如下说:
    (如果仙人死了)法幢将崩坏,法海将枯竭。现在我应该为了无上的大法的长久而发挥作用。
    兔王以“护法”为已任,这样促成了使仙人转生到天上的结果。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动物们的“护法”、“引导向极乐世界”、“得道援助。等一连串的作用,都可以说成是同一个作用的不同侧面。
    以上从佛教方面来看,可以确认《西游记》及杂剧《西游记》的从者们负有得道援助的职责,但是《取经诗话》中,这一点不明确。
    对于《西游记》中的神话主题与佛教主题,存在很多共同点。都是以死后归入西方的仙境以至极乐作为主题,动物作为其向导。另一方面,动物在各种场合,都担当了帮助人得道的职责。在神话主题下,古代人通过得道体验形成死后观,因为想到肉体的死才是得道的完成。可以预想,在佛教的主题下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其得道体验与死后观存在怎样的关连,这里未予详尽考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