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满城尽是“萧红热”,何人绘得萧红影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新京报 凌云岚 参加讨论

    
    
        女性、革命、自由、爱情,叛逆、逃亡、寂寞……每一个词放在萧红身上都别有意味。葛浩文曾说,我们很难对萧红在中国20世纪文坛地位下一放之四海皆准的断语,但她至少留下了传世作品。《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有了这些,萧红的身影或将永远有人摹画。
    新中国成立前后:萧红与丁玲“擦肩而过”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鲁迅,当她问及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时,鲁迅列举了茅盾、丁玲、张天翼、田军(萧军)等人,又说:“田军的妻子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有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六年后,萧红于香港匆匆辞世,战争和疾病没有给她留下足够时间“接替丁玲”。
    不过,即便上天假萧红以时日,鲁迅的这一预言也终将落空。和丁玲不同,萧红很少直接参与当时的政治活动,她被纳入左翼阵营,多是基于她与左翼作家的关系:她的爱人、朋友、导师,都属于这一阵营。萧红早期的创作,关注底层,呈现东北沦陷区人民的死生挣扎,符合1930年代左翼文坛的期望。但即使如此,萧红仍带给左翼批评家们不少困惑和遗憾。胡风在肯定《生死场》的同时,也强调萧红的弱点,一是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二是人物性格不够突出;三是语法句法太过特别。前两点恰恰是当时左翼文学主流最为看重的东西。
    对读者而言,萧红的个性化写作确实容易让人无所适从。《生死场》之后,萧红并没有依照左翼文坛的要求来改变自己。纷飞战火中,萧红却从《生死场》走向更为诗意、更为个性化的《呼兰河传》。难怪在抗战期间,批评家要指责萧红的创作消极,与抗战无关。可以想见,这样的萧红,多半会与丁玲“擦肩而过”。
    虽然未能取代丁玲成为左翼阵营中最有分量的女作家,但在建国之后的文学史写作中,萧红毫无疑义地被纳入左翼作家的进步阵营并受到肯定。她的作品中,最符合左翼文学标准的《生死场》被视为其代表作,而《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等名作此时则遭受冷遇。
    新中国成立后到八十年代,对普通读者而言,对萧红的印象,只剩下文学史上那个进步的左翼青年女作家,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