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萧默《建筑的意境》品味建筑之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2014年05月 晋宏逵 参加讨论

     
    图为萧默绘大同华严寺大殿。 
     
    图为选自《世界建筑经典图鉴》的雅典卫城复原图。 
    萧默最后的著作《建筑的意境》是应中华书局之邀,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抱病构思、整理,最终撰写完成的。该是怎样一种对专业的热爱和执着之情,支撑着他于病痛中付出巨大的精力来完成此书?
    建筑意境的概念,是梁思成、林徽因于1932年在《平郊建筑杂录》一文中提出的。他们认为古建筑的美,在建筑审美者的眼睛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与画意之外,还感到“建筑意”的愉快。因为天然的材料经过人的聪明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为美术、历史、地理之和,不能不引起赏鉴者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受。《建筑的意境》在阐述前辈学者提出的命题时有继承也有发展,论述有这样三个切入点:
    首先,本书采取了“比较研究”的学术方法。萧默比较了木结构和中国建筑与石结构和西方建筑在形体与内部空间的异同,比较了院落组合形成的中国建筑与西方及伊斯兰建筑的外部空间的异同。以此为基础,延伸比较了中国和西方的园林、城市,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中国木结构建筑在结构和构造上体现的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远远不及,其结构美和构造美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但是,受木材受力性能的限制,与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建筑的体型不够丰富,内部空间也缺乏变化。西方建筑更能体现石材受力性能的是券、拱和穹隆结构。哥特建筑发明的骨架券技术是人类使用石头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西方一些优秀的建筑内部空间极其复杂多变,为木结构建筑所无法企及。另外,中国建筑在外部空间的创造上占据了世界高峰,“群”是中国建筑的灵魂。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追求曲折多变,崇尚意境。西方园林追求形式上的美,缺乏深度。中西方城市形态不同,其文化的根本性差异在于城市的性质和主人的不同。
    其次,本书通过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建筑遗产来描述建筑史,要言不烦。建筑史知识是本书的基础之一,用不大的篇幅描述中西两大建筑体系并兼顾伊斯兰建筑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很需要功力。对中国建筑,萧默在介绍了一般结构与空间特征之后,选取宫殿、坛庙、民居、江南私家园林、华北皇家园林等若干实例,分类论述意境主题。对西方及伊斯兰建筑,在建立一个石结构技术发展谱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处于这个谱系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优秀实例,引经据典地描述它们的价值。对于中西方的城市,重点阐发了它们不同的起源、发展的根据与过程,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形态面貌,由此揭示了文化与城市形态的紧密联系。
    第三,关注新的学术理论和今天建筑的走向。本书第九章是中国独擅的环境艺术。作为新引进的概念,萧默对环境艺术作出了自己的定义:环境艺术的关注对象主要是室外,主要是指“创造出一种环境氛围,渲染出某种思想意境,能动地陶冶人们的性情,激起感情上的波涛,并由情感进至情理,使人得到教益。”由此出发,萧默认为前几章所讲的中国实例都广泛地应用了环境艺术的方法,并进一步用中国佛塔、佛寺和陵墓建筑在更大空间领域里加深对中国环境艺术成就的论述。在本书最后一章,萧默作为一位建筑学家,在简单回顾了西方和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之后,提出了自己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主张,为本书对建筑意境的论述找到一个归宿。
    由此书我还想到,文物保护的核心价值观是真实性和完整性,而我们对文物价值认识的全面性和深度,决定着保护工作的热情和水平。面对文物建筑,能否欣赏以及感受到其固有的艺术价值,首先取决于我们自身的修养。本书的理论与方法大多蕴含在对实例的描述之中,品味这种描述,能引导我们对于建筑意境的理解。作为一位后来人,通过欣赏文物建筑而与创造者进行对话,进行互动,无疑对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有所裨益,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文物建筑真实的信息来源有所裨益。
    我宁愿相信病痛中的萧默是快乐的,编书的快乐也许能使他暂时忘记病痛,编书的快乐也许成为了一抹亮色,照亮并温暖了他人生的最后阶段。
    《建筑的意境》,萧默著,中华书局2014年1月出版。本文配图均为书中插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