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梳理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发展脉络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3月 李金坤 参加讨论

    
    金红教授的《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以下简称 《流变》)“不仅评介了意识流小说在新时期文坛的译介过程,而且着力分析它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影响过程,显得相当地全面”。
    精研文本 新见迭出
    自王蒙抛出“集束手榴弹”始,有关“东方意识流”、“中国意识流”等说法便纷至沓来,文坛也有不少争论。但由于“意识流”本身交织着的心理学、哲学、文学等错综复杂的背景,以及它来到中国当代这一特定情境的特定含义,又使人们很难弄清它的真正内涵。而阅读《流变》,却有茅塞顿开之感。作者精研西方意识流小说经典文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一是从中西方理论著做中归纳意识流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总结中国当代文坛对其理论的具体把握;二是运用对比方法,将经典意识流小说如《尤利西斯》、《墙上的斑点》、《追忆似水年华》等的片断与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做比较论析,从而理清后者的特点及与前者的差别;三是选取作家作品做典型性分析,精研叙述策略,咀嚼个中意味,揣摩其文与其人,同时从文本分析中透视当代文学现象,将其上升到理性高度。
    人们常说: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流变》作者依文绎理的学术态度,很令人敬佩。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呼唤学术研究要回归文本、回归原点,而《流变》的出版,可以说是一次努力的尝试。
    脉络清晰 论证严密
    正如书名所示,《流变》的主旨在于厘清西方意识流创作手法在中国当代文坛“融通与变异”的历史情状,并由此梳理一幅 “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的图像。“流”是图像之迹,“变”是图像中异于西方经典意识流的根本。全书共五章,首章概述中国之于西方的接受过程,既囊括相关资料,又有对译介与接受的评判,起到了统领全书的作用。第二章紧扣《意识流小说》、《中国意识流小说选1980—1987》两部代表性文本进行理论剖析,研讨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特异之处。第三、四两章以三位代表不同阶段的作家为例,探讨意识流是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流”与“动”,又是如何“流”与“变”的。第五章为意识流小说理论与创作之间关系问题的理论提升,从音乐性、意象化两个角度入手,研究它们之于意识流小说诗化叙事的作用,从而概括其走向以及它所引发出的对“人”的观念的认识。
    《流变》以清晰的脉络与严密的论证,将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发展情形一步步地展现出来。作者“把意识流小说与新时期小说的结合看作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过程,呈现一种流变的态势,在借鉴模仿意识流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同时,熔铸了它的深层次的艺术观念”,该书“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点面结合 辩证评析
    从事学术研究者常说的一句话是“宏观着眼,微观着手”,但高屋建瓴般的宏观与真正从细处见精神的微观,却不易做到。《流变》则做得恰如其分,其重要缘由是它很好地运用了“辩证”二字。
    如论莫言:“对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以及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派手法的运用,使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有别于以往文学的‘现代’因子……莫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融入到小说创作中。”此评价颇与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相吻合。但是,作者又客观地指出,莫言“还没能揭示出个人的深层意识、个体的生命价值”,“他的探索还停留在一类人的层面上”。书中此类富于思辨色彩而启人思考的论述颇多,此不赘述。
    然而,金无足赤。第四章仅“林白”一例,显得单薄;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先锋小说论析不够;对香港及台湾文学也未能涉及。这些不足之处或许是囿于篇幅所致,但客观地说,该书在中国当代小说研究领域也的确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