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安德鲁 不省心--热评《安德鲁的脑子》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青年报 2014年01月10日 朱玲/编译 参加讨论

    
    《安德鲁的脑子》 (美)E.L.多克托罗 著兰登书屋 2014年1月版
    
    海外热评
    美国文坛的“开年大戏”,当属年过八旬的“国宝级作家”E.L.多克托罗,推出长篇新作《安德鲁的脑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曾出版其《纽约兄弟》。
    小说开篇,是一个拿彩笔作画的孩子——唯恐画了什么被人看见,她用笔使劲地涂抹。这个画面,和另一幅画面拼凑在一起——一个男人,膝有小儿。小说主人公,叫安德鲁,是一名认知学家。他为人正派,行事得体,但和他相关的,是一个忧伤的故事——多年前,因误用药物,导致自己的孩子与人间早早作别。
    安德鲁的形象,是在一个个画面的拼接中,日渐丰满的。对之,E.L.多克托罗的解释是,“写作中的一部分,就是把平素不相干的事物,拼凑在一起。这些事物,通常仅仅发端于感觉和意向。当一个个意向不断涌现,你要足够幸运,就会出来一本书。”
    这部小说,铺陈了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安德鲁有负罪感的过去,还讲述了他与一个年轻体操队员的情愫,甚至包括他和美国总统不期地相遇。此外,安德鲁还纠结于一些问题,诸如“大脑怎么衍生出意识的”,甚至包括“911”恐怖袭击的后果。
    而安德鲁“认知学家”的身份,与作家对心灵哲学的兴趣有关。多克托罗念本科的时候学的就是哲学专业,他对一些无解的问题有着不懈的兴致,诸如,“到底是哪些东西催生了感觉、记忆和所谓‘意识’、‘心灵’?”
    这本书之所以关乎“911”,也与作家的过往相关。911之后,有一位名叫大卫·芬的摄影师,用照片记录了灾后的墓园、人行道、消防站等等,图片结集出版时,是多克托罗给他配的文——这本书叫《哀悼911》。这段经历,一直在多克托罗脑海里盘旋,但他一直抵触用笔去触碰这些事——不想把它变成“虚构”,又不能还原流血的现场,总之,不可以生生地占一个题材的便宜。直到有一天,多克托罗写下了“上帝的城市”这个词,大脑中闪过“安德鲁的脑子”,他觉得自己可以处理这一题材了。这一段栩栩如生的记忆“复活”,的确为这部小说加分不少。
    小说《安德鲁的脑子》中,所言总统和他的权力阶层,似乎很明显指向布什。就此,多克托罗也有自己的回应:“今天的读者会说,哦,一猜就是他。但是,我如果足够幸运,15年、25年之后,这本书还能有人看,它就不一定要和某一位特定的总统之间有必然联系了。它只关乎人类的谬误,以及掌权者犯下的错误,和严重的后果。至于那个办公室里到底坐着谁,已经不重要了。”
    小说中,主人公安德鲁反复提及作家马克·吐温。在多克托罗看来,安德鲁说说马克·吐温,再正常不过。“马克·吐温在晚年,总有事让他怒不可遏,譬如,自己国家做了点啥,比利时的莱奥波尔多国王在刚果又做了点啥。他是个善于言辞的左派。这一面的马克·吐温,是为人忽视的。人们总是关注他写孩子的书,要么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要么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要么是《王子与贫儿》,总忘了,他也曾写过《战争祈祷者》。这把讲故事的好手,人也风趣,但在这些面相之下,是对人类不完美的愤怒。让他发怒的,无一对世界不具有破坏性。”
    《安德鲁的脑子》中,安德鲁几乎无时不刻地绞尽脑汁,他思考、他讲述、他忏悔,也一点点挑战我们既有的认知——关乎真理和记忆的,关于大脑和意识的,关于性格与命运的,关于他人与自我的。这一路,多克托罗也探究了今日美国的另一种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