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读《苏轼诗词写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坡在线 2013-12-19 张志烈 参加讨论

    壬辰年腊月十九日,在眉山三苏祠寿苏会上,刘清泉先生告诉我,他正和画家杨再琪先生合作,采用现代散文诗和水墨画组合的形式来诠释苏轼诗词的意境。我听了顿时感到十分兴奋和愉快。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像苏轼这样的文化巨星的优秀诗词,更是华夏文明思想精华的艺术结晶。通过阅读、玩味、体验、感悟,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裨益,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更是最佳的途径。 
    书名《苏轼诗词写意》,我拜读了部分成稿后,深感他们在“写”“意”两字上都投入了很深的功夫。 
    “意”,这里指苏轼诗词文本所蕴含的意境。艺术是运用审美意识的传导,而诗词又是用语言来承载审美意识的。审美意识是包含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以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要素的综合、高能、灵活、融汇的意识能力及其活动流程。黑格尔精要地指出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艺术也可以说是要把每一个形象的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成眼睛或灵魂的住所,使它把心灵显现出来。”果戈理评论普希金的诗时说:“话是不多的,却都很精确,富于含蕴。每一个字都是无底的深渊。”读诗的人怎样才能敲破语言外壳去感悟“灵魂”、探测“深渊”呢?这就牵涉到阅读者自身的修养和努力所决定的大脑转换机制的能力。大自然色调无穷无尽,可黑白胶片只能照出一种颜色;电视台发射的电波本可激射出一切可视光波,然而黑白电视机却显不出彩色来。为什么?主观的“显像管”的转换能力跟不上。所以,巴尔扎克在小说《幻灭》中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清泉先生潜心研读苏轼作品多年,他说他是“漫步在苏轼诗词的苑囿,用心灵去拥抱、感应他当时的意绪、情感和思想。”这是真正进入苏轼作品意境后才有的体悟之言。 
     “写”,这里指用现代散文诗语言和水墨画方式对所体悟的东坡诗词意境作新鲜生动、活泼优美的表达。陆机《文赋》讲创作时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苏轼讲“辞达”时也谈到从“求物之妙”到“了然于心”,再到“了然于口与手”,这三阶段要完全相符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自苏轼著作面世以来,校注、笺释、评点、赏析、直译、意译等等诠释形式不断涌现,而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求更能激发人的兴趣、更具揭示性、更有创意的新方式。这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播发展变化的深层规律的表现。本书文字部分定位在“以丰富多样的内在情感驱动自然语流而外化的具有旋律性、杂沓感、自然流畅和抽象空灵的诗性语言”作表述,这正是适应当前文化环境的高标准追求。 
    诗和画本是最亲近的姐妹艺术,其共同点是构建意境而表达之,都追求独特个性的心灵创造,神妙作品的产生都有赖灵感的勃发,创作极诣都体现为悠远气韵。突出的差异是诗用语言,形象虽间接(要经过大脑“显像管”的转换)却能展现时间上承续的复杂微妙情景;画用图像,鲜明地呈现富于包孕性的瞬息空间。无论同异,都成为古今中外艺术家呕心沥血驰聘才华追求创新的领域。东坡的名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书用散文诗与水墨画的组合表现形式,使二者优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正是苏轼艺术旨趣在新时代的弘扬。 
    阅读文艺作品是生命经历的扩大,生命密度的增加。 
    读诗文如游园。这本书是引导人们游览东坡精神境界大花园的好导游,它将在传承苏轼文化中发挥其特别的作用。 
    几年前,《苏轼全集校注》出版时,我写了一首小诗,最后两句是:“更将新奏期来哲,铁板铜琶共九州。”清泉和再琪先生这本书,正是我殷切期盼的新奏之一。  
     
    (张志烈,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 
     
    
    《苏轼诗词写意》作者:刘清泉 著  杨再琪 绘出版社:中华书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