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作家印象 >

乔伊斯:用天才向极峰探险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凤凰文化 德里克·阿特里奇 参加讨论


    导语:语言的一大作用是表现我们尚未习惯其去表现的事物, 带领我们前往并不熟悉但精彩有趣的地方。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詹姆斯·乔伊斯影响深远的作品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不安又愉快的体验。
    乔伊斯自创了一种叙事风格,在传统小说形式上进行语言的实验。他勇敢冒险, 要求读者跟随他一起去尝试语言的可能性, 就捕捉人的每日体验而言, 他的尝试比其他任何一位作家都要大胆。乔伊斯的作品固然不易阅读,但我们无法不断忽视它们在不断拓展小说表达边界上的成就——尽情探索迄今为止任何一部小说都未曾涉足的人类体验和文化历史。
    《用天才向极峰探险:乔伊斯导读》从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 和《芬尼根的守灵夜》以及《都柏林人》等书中精选、分析了十个片段,力图作为一个起点,去探索这位 20 世纪最重要、 最有影响力的作家的毕生之作。
    本文为此书导言,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用天才向极峰探险:乔伊斯导读》,[英]德里克·阿特里奇 著,马霖 译,中信出版社2017.3
    据安德森讲,当玛格丽特·安德森和简·希普开始在《小评论》上连载乔伊斯未出版的小说《尤利西斯》时,她们收到了成百上千封抱怨信。以下这封信的内容颇具代表性:
    我认为这是所有玷污了印刷品的文字中最该死、最肮脏的,简直是一派胡言……这种该被诅咒的、地狱般的秽语来自滋生污浊的人心,并且在污水中繁殖。我无法用言语形容我对此书的厌恶,哪怕是模糊地形容也做不到;我憎恶的不是偶尔渗出的污泥,而是他们的思想已腐烂到竟敢一遍又一遍地用腐臭的淤泥和污水来污染这个世界。
    1922年,巴黎的一家小书店出版了《尤利西斯》——当时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该书,它的上市引发了与上述评论类似的反应。当大家评论《尤利西斯》,尤其是谈到小说的最后一章时,时常用“阴沟”这个词汇。在最后一章里,乔伊斯的女主角摩莉·布卢姆毫无顾忌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一个评论家如此描述这一章:“整个就是一锅大杂烩,紧张混乱,缺乏逻辑,晦涩难懂,这种文字一直持续到文末,最后就像决堤的阴沟淹没整座城市,带来充满病毒的污秽瘴气。”这些人有理由抱怨。乔伊斯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就是当时切切实实生活在都柏林的人,一读就知道说的是谁,比如乔伊斯的旧友奥利弗·圣约翰·戈加蒂[戈加蒂发现乔伊斯把他写成了小说里的丑角儿玛拉基·穆利根]。戈加蒂愤怒地抱怨道:“亏得我年轻的时候还跟那个该死的乔伊斯是朋友,他写了一本你在都柏林所有厕所的墙上都能读到的书。”
    《尤利西斯》的出版引起了时人激烈的反应。事实上,颇有意味的是,人们对这本“淫秽之书”的愤怒是表面上的。引起人们愤怒的其实是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原因:《尤利西斯》的阅读难度。乔伊斯自创了一种叙事风格,在这种风格下,思想时断时续,在各章间从一种形式演变为另一种形式,某一节的风格被塑造成一系列模仿小品文,另一节则可能是一部无法演出的戏剧,下一节又变成了奇异的问答(这里只列举了乔伊斯的几种创新手法)。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乔伊斯在传统小说形式上进行的语言和结构试验是一种冒犯,而非独具匠心?
    问题的答案与人们的期望相关。就像1922年的读者并未料到会在出版物,包括任何受人尊敬的出版物上读到某种文字和人物体验一样,他们也从未预料到,原来虚构的事件和人物会以一种具有生命的语言表现出来,而非仅仅充任描写和叙述的工具(就算这部大开本的小说厚达700页也于事无补)。谢恩·莱斯利就《尤利西斯》的出版发表了评论,而她不是唯一相信这部大部头的问世只是为愚弄全世界读者的人。17年以后,当乔伊斯出版了更加挑战小说和英语语言传统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后,人们对该书难度的强烈抗议远高于对作品中描写性的禁忌词语的讶异。当《芬尼根的守灵夜》的部分内容——这一部分以《进行中的作品》为名提前发表之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写信给乔斯:“你与普罗大众背道而驰,你忽视他们的基本诉求以及他们有限的时间和智慧。你费心写就,但结果是什么?是无尽的难解谜题。”
    但是乔伊斯也拥有许多坚定而有力的维护者,是他们使乔伊斯最终登顶文学巅峰: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写过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评论,称赞《尤利西斯》具有“如科学发现般的重要性”;埃兹拉·庞德不知疲倦地推广此书;威廉·巴特勒·叶芝写道,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凭借其叙事强度,超越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位小说家”(尽管乔伊斯之后坦言自己没能使这本书尽善尽美)。乔伊斯本人也不遗余力地制造机会让世人接受自己的作品。他帮助朋友斯图尔特·吉尔伯特完成并出版了《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30),这本书成了研究乔伊斯现代史诗中的“荷马风格”的奠基之作。《尤利西斯》当时被多国列为禁书,因而这部研究作品也给那些无缘得见《尤利西斯》的读者一个了解其部分内容的机会。乔伊斯建议另一位朋友弗兰克·巴德根以他们在苏黎世进行的多次谈话为基础,写一本关于《尤利西斯》的书,1934年出版的《詹姆斯·乔伊斯和〈尤利西斯〉的创作》由此诞生。乔伊斯对关于自己的传记作品也产生了兴趣,他发起了对自己生平的研究,赫伯特·戈尔曼的《詹姆斯·乔伊斯》就出版于1939年。同样,为了给《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出版铺平道路,他策划了一系列围绕该书的话题文章,并集结成书——Our Exagmination round His Factifcation for Incamination of Work in Progress。这本书包括12篇文章,于1929年面世,比《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出版早了足足10年。在这12篇文章中,历经时间的考验流传至今的一篇出自乔伊斯的一位仰慕者——塞缪尔·贝克特。
    虽然乔伊斯从未去过美国,可最初让乔伊斯名声大噪的是美国学术圈。知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是乔伊斯作品的忠实支持者,曾就《尤利西斯》(1929)和《芬尼根的守灵夜》(1939,《芬尼根的守灵夜》出版当年)写过许多重要文章。乔伊斯向新方向出版社推荐了研究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年轻学者哈里·莱文,希望出版社邀请莱文就自己的所有作品写一本书——《詹姆斯·乔伊斯》(1941)。莱文不负众望,他的书至今仍是解读乔伊斯及其作品的佳作。约瑟夫·坎贝尔和亨利·莫顿·罗宾逊于1944年写了《万能钥匙》,这本书能够带领《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潜在读者领略这部作品错综复杂的结构和情节。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许多美国学者都就乔伊斯及其作品发表过评论,包括理查德·M.卡因、休·肯纳。理查德·艾尔曼1959年出版的关于乔伊斯的传记颇具可读性,可以说这本书巩固了乔伊斯作为20世纪最重要作家的地位。随着形式主义批评流行于北美的大学学术圈,教授们开始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乔伊斯式精雕细琢的语言技巧,对乔伊斯语言形式的深入分析鉴赏成为可能,而乔伊斯写作风格赏析也成为美国初高中及大学的主要课程之一。
    乔伊斯于1941年逝世后的那几年,抵制乔伊斯的声音在北美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不绝于耳。20世纪中期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评论家F.R.利维斯宣告《尤利西斯》已寿终正寝,并声称他没有时间留给《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在英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乔伊斯遭受到的唾弃与获得的欣赏旗鼓相当。乔伊斯的侄子、在都柏林长大的肯·莫纳汉说,家人曾建议他不要承认自己与这位令人不齿的作家有任何关系。爱尔兰作家弗兰·奥布莱恩和贝克特则十分推崇乔伊斯的文学成就,不过贝克特长期定居于爱尔兰之外。
    
    尽管存在否定的声音,但20世纪60年代以前,乔伊斯作为20世纪最有分量的文学巨匠之一的地位已经基本稳固下来。乔伊斯和同时代的作家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家,包括活跃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家,如弗朗茨·卡夫卡、威廉·福克纳、马塞尔·普鲁斯特、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格特鲁德·斯泰因、托马斯·曼、弗吉尼亚·伍尔夫、华莱士·史蒂文斯和路伊吉·皮兰德娄等。当然,同时期的许多画家、雕塑家、作曲家、戏剧和电影导演,以及其他许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是那
    场席卷全世界的现代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乔伊斯曾在欧洲多国定居,能够熟练运用多种语言写作,这些都奠定了他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家的地位。尤其是《尤利西斯》,这部作品成了高度现代主义的标本:对大师级文学技巧的极致追求,对20世纪早期人类生命体验的全方位捕捉,以及接受只被极少数人认可的风险。
    因为乔伊斯的作品在欧洲广为人知,他在这片大陆上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名气。而对乔伊斯风格的欣赏则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的法国。乔伊斯的作品在许多思想家的知识判断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雅克·德里达、雅克·拉康、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和埃莱娜·西克苏。在这之后,偏重历史考证的研究趋势,以及对后殖民时代写作的普遍性关注,引发了20世纪末另一波对乔伊斯及其作品的研究。在这一批研究者中,爱尔兰学者占据了主流。到这时,“乔伊斯产业”已经是个频频出现的词语了,而这个词语也确实道出了不少现实情况。乔伊斯的作品长销又热销,他是媒体的宠儿,国际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两年一度的国际会议(以及无数小型会议)、电影、期刊,以及数量不断增加的名目繁多的作品都验证了乔伊斯的火热程度,而这股乔伊斯热在21世纪的今天也未见降温。
    今天人们对什么样的内容能够或者应该付梓的预判与1922年时截然不同。今天,对性和身体功能直言不讳的描述再也不会震惊到读者。但是,《尤利西斯》至今仍被视为一本阅读挑战性极高的小说,一本为学术界以及狂热爱好者而写的书,一本需要付出辛劳去阅读却无法带给读者很多娱乐享受的书。至于《芬尼根的守灵夜》,即使是学术界和狂热爱好者们也倾向于不得不与普通读者持相同的意见:也许这本书中可能隐藏着愉悦享受,但是通过阅读它而找到这些愉悦感,这一要求实在太高了。然而,《尤利西斯》的早期读者无意中将这本书对性和身体的忠实描写与其阅读难度合一而思,从而混淆了引起刺激感和困惑感的不同源头。乔伊斯希望将其书中角色的精神过程完全展露,这是史无前例的,也需要挑战正统的写作技巧。乔伊斯的目的是通过模仿去嘲弄前人,取笑小说传统,公正地对待梦中以及幻想中的精神意识过程。乔伊斯大胆走上了与所谓正统写作背离的一条道路,这一点尤其值得敬佩。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上投入了他人生的后30年。这两部作品固然难以理解,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它们在不断拓展小说表达边界上的成就——这两部作品尽情探索了迄今为止任何一部小说都未曾涉足的人类体验和文化历史。乔伊斯大胆冒险,他要求读者跟随他一起去尝试语言的可能性,以捕捉人的每日体验而言,他的尝试比其他任何一位作家都要大胆。同时,乔伊斯也以戏谑的方式不断挑战老祖宗的文学遗产。这项冒险几近失败,因为它与生产和分销书籍产品的经济团体、协会组织理念相左,也有悖于当时市场、教堂、国家以及读者们的偏好和习惯。但是继《尤利西斯》之后,小说家们(用各种语言写作的作家们)发现他们从乔伊斯及他的作品中获取了前所未有的探索思维、感受、冲动和行动的方法。同时,乔伊斯的突破对小说界以外的文化媒介也影响深远,不论是大众流行文化还是精英文化,乔伊斯的影响力渗透到了今天人们的生活之中。
    然而,乔伊斯挑战的条条框框并不只存在于昨日世界:今天大部分小说和电影依旧因循百年之前主导文学世界的某种叙述方式、角色设定和文字风格的规范。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第一次阅读《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依然会成为一次不安的体验。19世纪建立起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已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我们仍旧认为一部“正常”的小说或电影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是独立的,所用技巧也必须清晰可辨。当然,创作者实际上需要用一系列技巧营造现实主义的错觉,而我们认为这些技巧是理所当然的,比如在角色设定明确的故事中总有一位讲述者,不论这位讲述者是无所不知的(以第三人称出现),还是以第一人称出现,一系列事件均按照一条读者熟悉的故事线展开。读者也可从故事中辨识出明晰的时间顺序,故事有确切的开头和令人满意的结尾。但是,因为我们视历史悠久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为理所当然,所以我们根本不会认为这些技巧是所谓的传统技巧。
    我们无须将传统故事叙述方式的持久影响力视为弊端;不过,要想全面赏析乔伊斯的作品,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语言的一大作用是表现我们尚未习惯其去表现的事物,语言应带领我们去那些我们并不熟悉但却精彩有趣的领域。同时,乔伊斯的作品存在一个悖论,因为乔伊斯希望尽可能多地将人类体验转化为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同时也希望能够探索语言表现的可能性,因而我们欣赏乔伊斯的语言表现力的过程与赏析其语言探索游戏的过程是不可分割的。许多作家都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复杂风格,以捕捉思想和感受的微妙、现代生活的多面性,以及历史事件的脉络和纹理,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未突破对特定的语言的特定的忠实表达方式。与此相反,乔伊斯在语言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中狂欢——我们所说、所听、所写和所读的,以及我们内心所想的语言。所以,如果在阅读乔伊斯的作品时,仅仅局限于其所描述的事件、地点和人物,就会错过其作品的广阔深意;目前我们能够找到许多乔伊斯作品的情节概要,读者不妨阅读几篇。乔伊斯的作品于瞬间扣人心弦,这体现在他的语言表述上。词句巧妙衔接塑造出语言的韵律,并且与语言的内涵紧密相扣;乔伊斯讽刺自如,种种写作技巧相得益彰;章目间、作品间相互呼应,耍嘴皮子的玩笑语及自造词中浓缩了丰富含义,同时捕捉着细腻的文辞与思想。
    我们可以看到乔伊斯在“丰富性”上的成就:乔伊斯作品的每一页所蕴含的意义不是仅仅读一遍就可以完全领会的。这就是为什么乔伊斯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值得多人组成小组共同阅读;这也是为什么,和其他小说相比,乔伊斯的小说更“难”的原因。乔伊斯的作品与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因为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比平凡的文字更需要读者专注、开放地去阅读,而乔伊斯的作品对读者的要求也不过是适当的专注和开放的心态而已。虽然乔伊斯的作品一部比一部长,但他对细节的关注却从未减弱。实际上,越是后期的作品,其作品中的每一句话越有分量,在品味每一个细微表达的丰富性时,读者的阅读体验就更愉悦。
    《尤利西斯》的早期评论者们对这部作品有诸多抱怨,从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出他们对这部多达700页的、阅读难度极大的作品的一种憎恨;如果《尤利西斯》只有50页、100页,或许他们还会给予这部小说的每一个段落足够的重视。因为乔伊斯的长篇小说会占用读者的大量时间,读者应当意识到,乔伊斯的作品要求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心思;同时,《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背后有一系列长度完全可成一部小书的笔记和草稿可以辅助我们阅读。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如果有6个月的假期,读者会把时间全部花费在啃食这些后期出版的笔记和草稿中;你还可以读一些短小精悍的摘录。若你感觉到你对注释的意思一知半解,或者无法洞悉小说语言的全部精到之处,也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差劲的读者,而是让你知道:阅读的快乐正是深藏在一遍遍反复品味的一章一节中,不妨在手边放几本阅读指南,在阅读中放慢速度,一点点探索其中的文字奥秘。
    为了探究乔伊斯作品的阅读难点,一直以来我都将研究重点放在其最后两部作品上,本书也遵循这一宗旨。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乔伊斯早期的两部作品——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很早写毕,但于1914年才出版)和半自传小说《青年艺术家画像》(1916年出版成书)——对读者的挑战性没有《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那么强。[我在此并未提及大部分读者都不曾读到的作品,比如他创作的剧本《流亡者》、诗歌,以及两部在乔伊斯有生之年并未发表的作品——未完成的小说《斯蒂芬英雄》和短篇诗化小说《贾科莫·乔伊斯》。]不过《都柏林人》和《青年艺术家画像》却是两部充分注重细节表现的作品,因为乔伊斯从来不是一个写传统小说的作家,这一点在早期的文学评论里也被一再证实。许多评论家都认为,《都柏林人》这本书简洁的风格具有迷惑性;而乔伊斯因在《青年艺术家画像》中以独特的写作技巧充分表现男孩流动的意识,翻开了英文小说史上新的一页,并为之后在《尤利西斯》的写作中进行更加不羁的写作试验开辟了道路。
    本书提供给读者的是阅读乔伊斯作品的一手经验。如果阅读中不对字词句的选用、韵律的控制、语言的意义、思想的重复、伏笔、形式、关系充分关注,那么就不可能对乔伊斯的
    作品有广阔的认识。只有通过精读,我们才能够领悟小说的大框架,读出小说的政治意义和民族情怀,了解小说与深远的历史事件和问题的关系。尽管乔伊斯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爱尔兰之外,但他却一直密切关注着祖国的政治和宗教形势动态;他就关于爱尔兰的话题开讲座、在报纸上刊登文章,他所有已经发表的作品,或批判评论,或情感饱满,都与爱尔兰文化、地理、历史和政治密切相关。就连《芬尼根的守灵夜》,初看上去似乎是一个自成一体的谜团,深入了解之后才会发现,其实这部小说是一幅全景画,反映了某种极其普遍的历史情形,再仔细审视,你又会发现,其反映的是爱尔兰土地上发生的事件,是这些事件在历史的发酵中一步步促成了爱尔兰自由邦,而爱尔兰自由邦在乔伊斯逝世之后最终成为一个共和国。同时,乔伊斯生活在一片饱受两次世界大战冲击的大陆上,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乔伊斯都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毫无疑问,这些经历后来都被乔伊斯写进他的书中。我将乔伊斯作品中的一些段落摘录在本书中,用以赏析,每一段都只有寥寥数百个字,当然这些完全不足以代替乔伊斯上百万字的原著作品。但这些选摘的文字和分析是一个起点,从这里开始,读者得以逐步地去探索这位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作家的毕生之作。
    关于乔伊斯及其作品的评论和参考资料比比皆是,但作为读者,应当有所筛选,因为即便是最勤勉的学者也不可能读遍所有有关乔伊斯的资料;不曾研究乔伊斯的学者们就更不用提了。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是能够读到一些不错的关于乔伊斯作品的入门读物,这给读者提供了深入研究乔伊斯及其作品的实用建议。最初接触乔伊斯的作品时,许多读者都感到需要先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进而求助于大量的注释,之后才有勇气拿起原著来读。如此依赖二手资料是危险的,因为阅读乔伊斯作品的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能否在小说中自己探索、发现并进行关联。寻求评论家帮助的读者自然会得到更多有关作品内容的提示,但读者们完全可以在充分感受小说本身的妙趣之后,再去听评论家之言。
    除了介绍乔伊斯作品的入门和注释的书籍,在我们能够想到的有关乔伊斯写作的各个方面,学者们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几本学术期刊分别会在一年内发表三到四次有关乔伊斯的文章。在网上随手一查就有很多关于乔伊斯的内容。几乎所有在乔伊斯逝世后出现的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潮流都以乔伊斯的作品为土壤,包括新批评主义、文体论、女权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酷儿理论、后殖民主义、种族研究、动物研究、文化研究、民族研究和残障研究。乔伊斯的手稿目前是诸多领域的研究对象,是乔伊斯式写作的理论依据,也为研究乔伊斯的写作风格提供了绝佳的视角。通过研究乔伊斯的手稿,学者们对乔伊斯在写《尤利西斯》时如何逐渐转变写作方法,以及如何在创作《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过程中综合各种写作方法有了更好的理解。乔伊斯的写作方法在文学创作史上史无前例。乔伊斯在小说中集合了大量的短语——这些短语通常来自令他印象深刻的著作、报纸文章和谈话内容,他将这些短语归类编排,将它们编织进小说章目的框架中。《芬尼根的守灵夜》就像乔伊斯所身处的文化土壤的缩影和拼贴画(包括该文化的历史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并不是说不了解乔伊斯的笔记和手稿内容,我们就无法阅读乔伊斯的作品,不过,了解乔伊斯的写作方法会让我们更清楚自己在读什么。
    25年来,我就乔伊斯及其作品进行写作,我运用了其中的很多方法,但自始至终,我对乔伊斯作品的最大兴趣在于他对语言的把握和处理。这个话题可比它听起来要大得多:包括乔伊斯在其小说的每一页中都带给读者惊喜的能力,仅仅运用言语表达就能够激发人类深藏的恐惧和欲望的能力,捕捉一座城市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微小细节的能力,以及在我们与世界的相处中发现喜剧性的一面的能力。同时他更新了小说传统——他既能够利用现实主义的金科玉律,又不忘对其进行批判,还有他在语言艺术上展现出的无穷潜力。同时,乔伊斯的文字也深入道德范畴,去探讨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应如何相待,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生存环境。我从乔伊斯的主要作品中摘取一些小片段,借以对上述问题追根溯源,我希望能够给那些拥有阅读乔伊斯作品所必需的开放的头脑,以及那些愿意亲自阅读乔伊斯作品的读者们提供一个长期有效的阅读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