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山东作协主席张炜:写作“服务读者”是一种误解(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商报 张晓媛 参加讨论

    二“只有浪漫主义”
    “杜甫通常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我看来他最好的诗却是十分浪漫的。诗人们的性格不同,文字的风格色彩自然也不同,但他们只要是优秀的,就必然是浪漫的。”
    山东商报:人们习惯于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并将李白称为“浪漫主义诗人”,将杜甫称为“现实主义诗人”,您为什么觉得“只有浪漫主义”?
    张炜:在我看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没有那么对立,它们甚至是一回事。从文学创作者的体验来看,好像没有什么“现实主义”。因为凡写作必要个人化,必要想象,必要变形和夸张,必要让思绪激越和飞翔。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字不是文学。杜甫通常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我看来他最好的诗却是十分浪漫的。诗人们的性格不同,文字的风格色彩自然也不同,但他们只要是优秀的,就必然是浪漫的。
    李白和杜甫作为两个隐性的榜样,无论是写作还是现实生活,对知识人特别是文学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比如脚踏实地的朴实还是比较夸张的言行举止。这些都是后人给他们贴上的标签,被概念化简单化了。他们两个作为真实的人,并不是这样简单的。就文学创作而言,文学不同于纪事、记录,文学需要想象,需要精神飞升。没有一个好的作家是纯客观地记录现实的。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认为杜甫最好的诗篇可能不是《三吏》《三别》,可能是别的更具浪漫色彩的诗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浪漫主义”的。山东商报:您对今天的读者阅读李杜有什么期待?张炜:李白杜甫的诗,唐诗宋词,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因为从小就听到一些句子,上学也要学习。不知道李杜的人很少,但知道得很深入的人也不多,有个人见解的人更少了。人云亦云的多,概念化理解的多。这对于学习李杜了解李杜,反而造成了俗见的屏障,俗见越多屏障越厚。少年读李杜,中年读李杜,五十好几了再读李杜,每个年龄段的感受都大大不同。仿佛是最熟悉的东西,也会突然发现:过去原来真的不懂。
    我以后还会再读李杜,那时候新发现和新感受一定还会有。多么复杂的人和事,还有那个朝代的一切,都需要仔细辨析。研究李杜的书籍太多了,可以用一个词“汗牛充栋”来说。这么多书,都可以看,不过让我们信谁的?最后还得信自己的,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的判断,这最重要。好在有李杜的作品在那里,这是最好的依据,离开了这些依据,书再多也没有用,那样的书并不重要。一些不重要的书只会干扰我们的阅读。紧紧抓住原典即李杜的作品来读,这是我这些年侧重做的事情。李杜这两个人太有魅力了,所以他们的诗才有魅力。别人是怎么说李杜的?这对于研究者是重要的,但对一个读者不一定特别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从李杜的作品中获得实在的感受。最真最深的触动是什么?能直接说出来吗?这才是关键之所在。评说李杜,品读李杜,少看别人的脸色,这是关键之所在。山东商报:您希望通过此书表达怎样的理念?
    张炜:对古人的任何阅读脱离了当代思悟,就少了许多意义。不能满足于学究式的考据,虽然这也十分重要。我们要能从当代的网络喧嚣中听到李白和杜甫的脚步声。这声音一开始会是弱小的,但仔细倾听,它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最后这脚步声变得震人耳膜。李杜离我们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遥远,时间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缓慢。时间很快,唐朝不远。许多问题并没有完全离开我们,比如底层与庙堂、浪漫主义、干谒、腐败与清流、攀附与寂寞,这些大问题其实自唐朝甚至战国时期到现在就没有多少改变。由此可见,读李杜也是一件切实就近的事,因为这两个标本不仅是文学的、诗的,还是人的、社会的,他们身上放射着强烈的现代和时代的光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