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历史需要忠实的记录者(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福建日报 树红霞 参加讨论

    ◆真实可能被掩盖,也可能令人扫兴
    作为史料,它的生命力和力量都源于真实性。五代梁朝刘勰著《文心雕龙·史传第十六》就已信史为贵,提倡“按实而书”“文疑则阙”的写作态度。
    “伪造的资料可以成为一种哗众取宠的东西,而真实的资料则可能成为一种令某一部分人扫兴的东西。”陈漱渝说,历史的真实没有想象中的神圣、壮观,可能被掩盖,也可能令人扫兴,要敢于拨开云雾,看到历史真相。
    1917年1月17日,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这篇讲词中提到一段历史掌故:“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时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鲁迅说,这是因为拿破仑身后跟着许多兵,否则“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抓住或者赶回”。这里讲的是拿破仑在1800年跟奥地利作战,翻越阿尔卑斯山,向意大利进军这段历史。有一幅名画,也是取自同一题材,画名就叫《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画面上的拿破仑骑着一匹矫健的大白马,右手高指天空,身披的红色斗篷迎风后飘,威风凛凛。但历史学家的叙述却难免令人扫兴。他们说,当时拿破仑没有骑马,骑的是一匹骡子,身上也没有披斗篷,穿的是一件普通的军大衣。他当时也不像画家画得那样八面威风。据推断,面对皑皑白雪,他在骡背上会双眉紧锁,佝偻成一团。“然而,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即使令人扫兴,但仍然是历史。”陈漱渝说。
    ◆历史被戏说,史料需鉴别
    史料的威力很大,研究历史离不开它。根据流传途径不同,有人将史料分为“文字记载”“实物遗存”“口耳相传”三类。
    过去,老百姓多不识字,他们的历史知识大多来源于戏曲小说。而戏曲小说是文艺创作,有的有一点历史因由,而后铺排渲染。有的则是以讹传讹,但因代代相传,也就以假乱真,让人们深信不疑了。
    陈漱渝举例说,“西施灭吴”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但西施只是当时美女的一个统称,就如同今天说靓女、美眉一样。其实,越王勾践献给夫差的并不是西施,而是自己的女儿。这在《国语》一书中有明确记载。
    “口述史料可以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但有误、伪、隐三个毛病。误,即人的记忆是有限的,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得模糊,记忆是个筛子,可能会筛好筛坏;伪,即有人利用回忆录作假,有欺骗性;隐,即有些事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陈漱渝说。
    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都不一定准确,对实物史料的鉴定往往又见仁见智,所以研究历史必须具备考证的功力。传统的考证学基本上局限于文献典籍范围。上世纪以来,随着甲骨文、汉晋木简、敦煌文书和明清档案这四大史料的发现,史料范围逐步扩大,考证方法日渐多样。现在,考证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辨别历史真伪的手段更为多样,形成了一种多重证据法。
    重视考证,但不能烦琐考证。陈漱渝说,有人考证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究竟在哪一省?《红楼梦》中大观园究竟在北京还是南京?杜甫是吃黄牛肉撑死的还是吃水牛肉撑死的?“这类研究无助于揭示科学规律和历史规律,只能将作者的精力和读者的视线引向那些不应该关注的地方,如果作为一种研究方向,就会给读者以误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