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最美的书”的设计者们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4-3-31 范燕莹 涂桂林 参加讨论

    在大众印象里,书籍多是承载文字的载体。一说到书籍的美,大家认为大抵就是指书中华美的文字。然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让大众改变了这种刻板印象,让书籍散发出了艺术气息,让图书在凝固文字的同时,还披上了一层光彩的外衣。他们,就是给书“化妆”的人,是书的设计者。本期人物专版,我们寻访了三位“中国最美的书”的设计者,听他们讲述自己装点图书、爱上图书的心灵悟语。
     
    刘晓翔:书籍是可变空间的柔性雕塑 
     
        刘晓翔 设计师,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 
    获奖履历 曾获得多项国际国内图书设计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2013年),“全国装帧设计艺术展览”社科奖金奖(1999年、2004年),“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文学类、艺术类、科技类、教育类最佳设计(2009年),“中国最美的书”(2005年~2013年)(10种),“世界最美的书”(2010年、2012年、2014年)。 
    设计理念 书籍是可变空间的柔性雕塑。翻阅书籍的过程,就是改变空间与时间的过程。 
     
    《2010-2012中国最美的书》,获2014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荣誉。 
    近日,2014年“世界最美的书”在德国莱比锡揭晓,其中《2010-2012中国最美的书》荣获2014年“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奖。该书设计师为刘晓翔,他设计的3本图书获评“世界最美的书”,10本图书获评“中国最美的书”(2005年~2013年)。《2010-2012中国最美的书》收录了中国书籍设计界近3年的优秀设计作品,设计师刘晓翔如何将中国最美的书呈现给世界的读者?他的书籍设计核心理念是什么?带着诸多疑问,《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走近刘晓翔,与他对话书籍设计的逻辑与诗意。 
    “绘画是感性的,设计是理性的” 
    “我不是一开始就走向书籍设计这条路的。”刘晓翔开门见山。他是学油画专业的,但后来偏偏走上了书籍设计之路。他告诉记者,1987年他入职出版社,那时候出版社不坐班,他大部分时间用来画画,可谓“一心两用”。1999年他参与第五届全国装帧艺术展览并获得社科奖金奖,这对刘晓翔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他坦言,那时的他是凭着对绘画的感觉在做书籍设计。真正入门是得益于吕敬人老师的指导。绘画是感性的,设计是理性的。“我们可以从设计里找到感动和激情,但它的呈现是理性的。从我的书籍设计里面,读者应该能看到逻辑的、理性的推理。” 
    谈及刚刚斩获“世界最美的书”的《2010-2012中国最美的书》的创作时,刘晓翔介绍,编辑该书时,他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呈现上下了一番功夫:这本书的基本信息比之前出版的《2003-2005中国最美的书》《2006-2009中国最美的书》更丰富,如增加了对于书籍设计师来说很重要的信息——书的尺寸和重量。另外,考虑到外国读者和设计师能够顺畅阅读,他把评委的评语以双语形式呈现,以及增加设计者对该书的设计构思。这对于读者来说是提供某种线索,或者说能够告诉他们,设计者当初是如何构思的。 
    “书的内容就是剧本,书籍设计师就是导演” 
    “当下电子阅读对纸质图书的冲击浪潮汹涌澎拜,这是否对书籍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记者的提问,刘晓翔表示,电子载体实际上是一面镜子,通过这个镜子照见图书本身是个什么模样。比如绘画,摄影出现之前很重要的功能是画肖像,以画得像作为重要标准,但摄影改变了它,绘画被解放出来,绘画完全可以变成涂鸦,不会因为摄影的出现就消失了,反而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同样,图书有了新载体这样一面镜子,出版人和设计师都应该从原有的观念中跳出来看待书籍。 
    “书籍是一种可变空间的柔性雕塑。在翻阅过程中,是在不断改变它的厚度,不断地改变厚度就是在改变它的空间,这是书这种独特的载体不同于电子阅读器的地方。它应该是一个剧场,或者说是一个舞台,可以在它自有的空间里上演各种‘戏剧’。书的内容是剧本,书籍设计师就是导演,作者提供脚本,如何演绎它,那就是书籍设计师的事儿了。”刘晓翔感慨道。 
    “每一本纸质书,都应该给它一个存在的理由” 
    谈及目前我国书籍设计师面临的现状,刘晓翔表示,我国的图书市场为书籍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有待改进的是,出版人与设计师亟须改变对待书籍的观念。“简单地做一个图书封面的设计,是不能应对电子出版物的冲击的,每一本纸质书,都应该给它一个存在的理由。”他说道。 
    一名优秀的书籍设计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呢?“首先,要有编辑设计的概念。就我个人而言,我的书籍设计基本都是编辑设计,很多作品在编辑、组稿阶段就已介入了,对于书籍设计,我一定要有一个更佳的讲述的逻辑,一个适合它的形式。其次,要勇于尝试各种题材,不能偏食,要营养丰富才行。每一个新题材都是对书籍设计师的挑战,尽量去尝试些有挑战性的题材,应该勇于接受这样的挑战。再次,要紧跟世界设计发展的潮流。国外的书籍设计,做得好的太多了,我们努力争取不被落下。我们应站在自己的文化根基上,做出与他们不同的设计。对本民族文化的当代性阐释非常重要。”刘晓翔如是说。
     
    朱赢椿:从书本上找到灵悟之光 
    
    朱赢椿 设计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南京书衣坊工作室主人 
    获奖履历 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编辑奖获得者,其作品曾获得多项国际国内图书设计大奖。《不裁》《蚁呓》在2007年、2008年相继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不哭》《私想着》《空度》分别于2009年、2010年、2013年获评“中国最美的书”。 
    设计理念 让情感自由流露。 
      
    《不裁》,获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荣誉。 
    认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朱赢椿,是在几次电话采访中。朱赢椿执著于每一幅书页的精致与个性,他设计的《不裁》《蚁呓》在2007年、2008年相继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今年他还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编辑奖。在采访中,《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能感受到朱赢椿的热情,言语间流露出对图书装帧设计艺术不懈追求的自信。 
    适度空间自由诞生神来之笔 
    1991年,朱赢椿考进南京师范大学,学习的课程以中国画为主。1995年毕业时,朱赢椿选择了留校,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当了一名图书美术编辑。此后的15年,朱赢椿一直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从事教材教辅设计工作。 
    2004年,朱赢椿向出版社领导申请,在出版社设立了一个属于他个人的工作室——书衣坊。在安静的心境下,仅为教材教辅做好美术编辑工作,已经无法满足他对新的艺术思想和表达方式的追求与欲望。朱赢椿开始涉猎人文、社科以及艺术之类的图书装帧设计工作。他对记者说:“我现在更多的是把图书的装帧设计意识、理念运用到书籍的内容策划方面。” 
    在书衣坊里,朱赢椿享受着适度空间与自由,这使他的设计才能得到发挥和展示。 
    一次,朱赢椿的好友古十九准备出一本书《不裁》,有“不才”之谐音,也有不加修饰之意。朱赢椿很喜欢这个书名,他在书的前环衬设计了一张书签,也可随手撕开作裁纸刀用,书签上的图案由作者古十九手绘。扉页有藏书票两张,也是用古十九画的插图来设计的。此外,书籍的边缘设计成锯齿状,并未完全裁切,保留了纸的原始质感。“最美的书”《不裁》就这样诞生了,这本书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书”以及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 
    从设计师角色走上创作之路 
    2008年以后,朱赢椿开始走上图书设计创作之路,产生把绘画应用到设计中的想法,他开始从一个图书设计师的角度去策划选题。朱赢椿说:“策划本身是一种比较理性的工作,但是我个人还是比较感性的,所以我在图书的设计中融入了绘画的手法,从而使图书的书卷气、艺术气显得更丰富。” 
    朱赢椿合作创作的第一本书当属《蚁呓》,这本书只有2000字,80%是空白,很多读者觉得这是一本“注水书”。但朱赢椿却认为,一本书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能够让读者读了以后想说点什么、想写点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在《蚁呓》中,读者可以读到简短的文字,看到简约的画面;面对大量的留白空间,读者可以自己去写,去画,去思考。2008年,这本书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特别奖,一下子引起读者关注,在中国已经加印了四五次,如今还被国外引进出版。 
    2009年,朱赢椿创作出版了《鼠述》。从2010年开始,他花了3年时间,绘画出版了《蜗牛慢吞吞》,这本书被韩国引进出版,目前还在市场上销售。此后,他自己设计出版了《设计诗》,这本书已经再版了6次。2013年,朱赢椿创作出版了《空度》,该书讲述了湖面从早到晚光线的变化。2013年,《空度》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朱赢椿融入中国画理念的设计风格,得到很多读者和出版社的认可。他说:“我的图书设计遵循内心的感受,然后通过色彩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彰显纸质书和人之间情感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电子书越来越方便快捷,这对纸质书而言,对装帧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朱赢椿说:“如果一本纸质书从排版设计到印刷材料,以及装订工艺这些环节,都不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读者就大可不必购买纸质书,他就看电子书。所以,作为一个纸质书的设计者,应该搞好设计,使纸质书的柔软可触、收藏价值等特点得到完美表达。” 
    纸质书的收藏价值,体现了人的情感性。朱赢椿认为,设计师应该努力地将纸质书的艺术特征表达出来,尽量满足收藏者的需求。他说:“现在买纸质书的人,除了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以外,多数是一些比较年长的人,而‘90后’‘00后’更多地选择用手机及其他的电子阅读器阅读。为此,纸质书的设计者要比以往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纸质书的特征,更加细致地去做好纸质书的设计,而不能仅停留在图书的封面设计上,应该深入到书中,涉及字体字号、标点符号、字距行距、纸张材料、印刷工艺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 
    郁蓉:用图画记录生活 
    
    郁蓉 画家、插画师 
    获奖履历 其策划并主编的《云朵一样的八哥》荣获2013年第2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同时荣获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设计理念 将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手法融合,在东西两个半球的连接中寻找奇迹。 
    
    《云朵一样的八哥》,获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荣誉。 
    《云朵一样的八哥》作为唯一一本入选201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的童书,同时摘取了第24届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的“金苹果奖”,另外,它还与曹文轩的《羽毛》并列荣膺“国际原创图画书奖”评委会大奖。正如《云朵一样的八哥》开头第一句话所说,“每只小鸟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回顾自己的艺术成长之路,郁蓉说:“在国内,我打下了作为一名插画家应该具备的扎实技术功底。在英国,我学会了如何发挥、挖掘、提炼、升华自己的创作。”经历了东西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和再生以后,郁蓉学会了自由地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不拘一格地广纳文化艺术的精髓。 
    郁蓉自幼受父亲熏陶,对绘画情有独钟。“小学时的绘画课本是我最珍惜的。三年级的时候,小叔拿了我的绘画课本看,没有告诉我,我整整一个星期都难以入眠,直到课本回到我的手中。”1998年郁蓉考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视觉交流和设计系,其中有一科是插画。求学的两年中,在导师、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昆丁·布莱克的影响下,郁蓉开始与沃克出版社合作,慢慢地学习如何做一本好的图画书。郁蓉已出版的几本图画书的创作风格都不同,根据每个故事的内容而定。她最偏爱的就是《云朵一样的八哥》,因为这本书里有她自己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她创造出了自己想要的风格。 
    郁蓉酷爱养鸟,《云朵一样的八哥》是关于她以前收养的一只八哥的真实故事。书中除了所要表达的“相逢是爱,放手是爱”美好主题,最有意思的就是这本书独特的呈现形式:将东方传统的剪纸艺术和西方现代的造型手法完美融合。该书荣获2013年“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称赞其“深色的剪影插图具有中国剪纸的韵味,稚拙的手法突出了儿童故事的主体,衬以简洁的线描背景,有轻重的节奏感,赋予了画面立体的维度。用色不多,却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对此,郁蓉介绍说,自己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时,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创作一定要有个性和特色。“我尝试用剪纸去表现一切我能画出来的画面,效果很好,导师也满意,觉得我在用艺术的手法传播中国古老的文化,而我也由此真正爱上了剪纸。在尝试过后,我觉得单独用剪纸还略显单调,虽然有很好的平面设计效果,但就我想表达的内容而言还不够丰富。于是我尝试加上线描,结果当这两种手法很和谐地融入画面当中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云朵一样的八哥》于2012年11月由接力出版社出版。谈到这本书与接力出版社的出版渊源,郁蓉回忆说,2011年,她先生来中科院做访问教授,当时她在书店看图画书,发现接力出版社引进了很多经典图画书,当即就约到了接力出版社婴幼读物事业部的总监曹敏。在跟曹敏聊天的过程中,郁蓉发现她也出身于艺术世家,对画面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曹敏把这本书的文字和配图做了很清晰的处理,每个文字用什么样的画,原画做怎样的修改,都做了非常清晰的标注。 
    郁蓉介绍,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更是对这本书进行了改写。“每一只小鸟都有属于自己的歌,歌声是小鸟的梦想和快乐。”这是他为《云朵一样的八哥》创作的第一句话。郁蓉说:“我非常喜欢,这种富有诗意和韵律的文字与剪纸、线描画面遥相呼应,让读者拥有遐想的空间。”这本书后期的印刷虽然也面临挑战,但后来郁蓉的先生帮她把样书从中国带到英国时,郁蓉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拿到样书时,我真的很感动,我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她认为,就是在这种辛苦却又有灵感不断碰撞的磨合过程中,让这本书在跨越了两个半球的连接中奇迹般诞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