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钟芳玲 她对书店的访寻,有如文化考古般牵动人心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南方都市报 2014年3月1日 采写/摄影 谢湘南 参加讨论

    
    钟芳玲向南都记者展示她在广州一书店淘到的《出版史料》,她喜欢收藏与书、出版有关的书。
    文艺客
    她头戴一支花,白色,有如山茶,硕大,第一夜,在小津概念书店。
    她头戴一支花,紫色,有如牡丹,硕大,第二夜,在西西弗书店。
    第三夜,在尚书吧,她戴花了吗?记者没去现场。
    这就是现居美国旧金山的台湾女书人钟芳玲,与深圳的三个夜晚,2月25日至27日,她分别在深圳的三个独立书店,讲述她奇特的书店之旅、她与书店的故事。钟芳玲的分享吸引了众多爱书人及书界从业人员的参与。这位有着女侠风范的书业界传奇人物,以其20年对世界各地书店的游历与探访,成就了以书、书店、书人为轴心的“书话三部曲”:《书店风景》、《书天堂》、《书店传奇》。她独特的视角、亲历者的目光,将关于书店的世界景观端给华人世界,让人们领略到了寄放在书店的西方文明。她的讲述,不仅是将书店的风景介绍给现场的听众,更是将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样式生动地展现给在场者。在全球的实体书店都在凋零的今天,她的访寻之旅,有如文化考古般牵动人心。
    从地标性书店到“怀旧者的书天堂”
    小津概念书房自开店以来,活动也举办过很多,但似乎没有一个夜晚,人气暴棚到这样。钟芳玲的到来,令这家不到50平方米的书房,楼上楼下都挤满了人。
    钟芳玲从她钟爱的莎士比亚书店讲起,这个只卖英文书的书店在巴黎已成为地标性的书店,在今天,它不仅是一家书店,还是巴黎的文化景观,全球的文艺青年都会怀着朝圣的心情,去探望它。它还做出版,早年曾催生过乔依斯的《尤利西斯》。历史上一批杰出的英美文学作家、诗人与这家书店的亲密关系,令它成为全球书业界的传奇。而在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堪称它精神上的姐妹店。这家诞生于1953年的书店,被钟芳玲形容为“诗人的肥皂箱”。这家书店是“跨掉的一代”的发源地,书店有间地下室,当年是克鲁亚克、金斯伯格等人最喜欢呆的地方。当然重要的是书店的主人的劳伦斯·佛林格提,他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反对派”,他时常利用书店的橱窗来做观念展览。比如在美国对伊战争期间,打出反战的口号。这家书店所张扬的独立精神与反主流文化正是其坚守60多年、成为旧金山的文化标志的意义所在。
    钟芳玲还介绍了另两个独特的书店,一个是伦敦的“厨师书屋”,一个是位于美国费城西彻斯特小镇的“鲍德温书仓”。厨师书屋是一个以经营跟食物、食谱、厨艺等有关的书籍,及开展相关活动的主题书店。它就开在菜市场的边上,与它的环境相映成趣。书店的一楼开辟实验厨房,每天推出诱人的佳肴,二楼同样开设示范厨房,每到周末就会有大厨来献艺。读者可以从旁边的菜市场选购好新鲜的食材,在书店里照着书上的食谱,在实验厨房实操起厨艺,这种感觉,太贴近生活了。当然这家书店还上演过动人的爱情故事,如今的书店主人就是因为在书店认识而结缘的一对夫妇。
    鲍德温书仓是钟芳玲每次讲座都要提到的书店,她曾数次去到那里,是她喜欢的最美的一家书店。与多数书店求新求变相反,鲍德温书仓是一家求不变的“书天堂”,书仓有5英亩地,如同坐落在私家园林里,空旷、开阔,四季景色分明。书仓建筑本身有200年历史,它经营的也主要是旧书与二手书。钟芳玲将它形容为“怀旧者的书天堂”,当然重要的是书仓内有一种互信、互爱的氛围。不仅书店的工作人员是一群老人(钟芳玲展示了一张3位店员在一起的图片,年纪最大的竟然有81岁了,最小的也有70多岁了),书店的实习生还是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学生,因为书店有跟附近的特殊学校签约,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钟芳玲看来,书店这样来帮助社区、融入社区生活,体现了老板的胸襟与人文关怀。正因为书店有这样爱的氛围,它才吸引无数的父母带着孩子来此看书,而这些带着孩子来的父母,在当年也是由其父母带着来的。在钟芳玲的数次探访中,她就曾遇到过几代人一同前来书店购书的景象。
    中国的出版与书业生态还不完整
    20年间,钟芳玲探访过的书店有数千家,当记者问到你写过的书店有多少消失了,她直言,有1000多家都关掉了。钟芳玲展示了美国书商协会的一组数据,在1991年,美国的实体书店达5200家,1995年达到最高记录,有5500家,然后数据就一直往下走,2009年达到最低点,只有1401家,然后近年来书店业有所回暖,2013年的数据是1632家。
    在全球实体书店都面临生存挑战的今天,钟芳玲感觉自己的工作,像是在做书店考古。然而她坚信书店不会消亡,书籍也不会消亡,永远会有人爱逛书店。因为“我们的未来建立在我们的过去”。她喜欢鲍德温书店的两句引言,另一句是:“我们并没有赚很多钱,但我们的确过得很好的,这是一种生活风格,我们因生活风格而做事。书业这一行并非只为了赚钱,而是维生以及拥有美好的日子,我们的确过得相当精彩!”
    谈起内地当下的书店生态,她认为,与西方比较起来,中国的出版与书业生态还很不完整,行业生态有缺口。在国外除了有各种书展,书店通常会有三种,一种是主营新书的,另一种是主营二手书的,还有一种就是经营高档书与古旧书的,满足爱书者收藏的(比如伦敦的莎乐伦书店,它有250年历史了,主要经营的就是古旧书,它坚守”不要对陌生人冷漠“的店训,不设门槛,高档书欢迎任何读者观看)。这三者是三足鼎立的状态,而在国内基本上都是经营新书的书店,旧书市场没有规模,书展的形式也很单一,高档书或价值不菲的古书只有在拍卖市场才能见到。这说明国内的书业界还是有很大的空间。书业只有建立起自身健康的循环系统,它才能长久下去,维持自身的生命力,好的旧书都是由新书来的。
    书店的博爱主义者与滥情主义者
    钟芳玲主张国内书业界的朋友,在即有的条件下做能做的事。谈起国内的书店,有哪些喜欢的,她笑言自己是书店的博爱主义者与滥情主义者,只要是书店,她都会喜欢,都会怀有好奇。因为“平凡的书店都会有自己非凡的地方”,而她也相信自己,在最不起眼的书店,也能找到意外的惊喜。
    日前她在广州参加方所的读书论坛,闲时自己去逛书店,就真的在一家书店找到了惊喜。她用低廉的价格淘到两本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出版的《出版史料》,其中一本还是创刊号,里面有著名出版家范用、教育家叶圣陶等大家的文章,她欣喜得很。因为范用是她很尊敬的人物,她说:“说起来,范用先生跟我还有些关系,因为我的第一本书《书店风景》,在内地出版时,他还写书评推荐。”
    谈起买书的过程,还有个有趣的插曲。书店老板原来是认得她的,所以在她买书时,主动问她要不要盖书店的店章。而她对店章是很挑的,“大多数店章是很丑的,我不要盖”。她先让老板把章拿出来看,在白纸上试盖看了看,感觉不算丑,就决定盖一个,但后来得知,她在挑章,店主也在挑人。而给店员盖她又不放心,怕盖坏了,不好看。她小心翼翼地自己将章盖在事先选好的位置———目录页的右上角———没想到,却盖坏了,盖成了一整块蓝水印。顿时,她沮丧不已。“所以过度求完美,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她说。老板出来安慰她,答应要给她另找一本。
    在观看过世界上各种精美的书籍之后,钟芳玲对于藏书,也有着自己的偏好。她无意做一个藏书家,但一些有品质的、关于书的书也会成为她的心水收藏。在她看来,藏书跟价钱无关,重要的是书与自己的关系。而她对那些关于作家、出版者、字体、出版等方面的书史、书话情有独钟。无论是书店,还是书,她始终注重的是故事与感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