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萧梁政治制度考论稿》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赵凯球 参加讨论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6-01/27/nw.D110000zhdsb_20160127_1-19.htm?div=-1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6年1月27日  作者:赵凯球    第19版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同时由于史料的匮乏,也是研究的难点——很多问题经过长时期的探讨,仍然没有搞清楚,或存在很大分歧。杨恩玉博士针对史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萧梁政治制度,作了多年潜心研究。其成果《萧梁政治制度考论稿》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特点一、考证精深,创新性强。杨恩玉师从我的老朋友、已故的郑佩欣教授;又于2010年在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胡阿祥教授。规范的学术训练和严格的学术要求,加之名师的言传身教,塑造了作者求实求真的治学态度和精深的考证功夫。他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细致梳理,发现了存在的不少疑点;进而通过辨析考证,否定了既有的观点,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例如,学者通常认为,官班制的性质与官品制相同,并依据官品制来分析官员的官职迁转次序。《考论稿》则首次提出:“官班制是一项士庶起家与官员官职迁转的官阶制度,它与官品制的性质与用途判然有别”;“由于它从魏晋宋齐的官班、官阶继承发展而来,它对于认识魏晋宋齐的同类问题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第140—141页)。再如,古今学者一般认为十八班制由九品官制析分而来,还有学者主张梁官班制来自对北魏孝文帝官品析分的模拟。《考论稿》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缜密的辨析、质疑,通过对魏晋宋齐时期大量的制度规定和官职迁转实例的阐释,证明“梁官班制是由魏晋以来的官班继承发展而来”(第175页)。又如,对于萧梁经学生策试的成绩,学者认为有甲科、高第、明经、推第、清茂等,甲科仅限于宗室子弟,高第为第一流的名门,明经是门第最低者。按照常理,成绩等级应属于同一个系列,不能A、B、C,甲、乙、丙、丁,优、良、中、差混用。这些所谓的成绩等级存在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考论稿》通过缜密考证,得出的结论是:“‘甲科’即是‘高第’,二者不分高下”;“明经、清茂都是策试的科目,而非成绩”;“‘推第’是‘擢第’之讹,形近而误”;“萧梁经学生策试是十个问题,成绩等级分甲、乙、丙三等即高第、中第、下第三等,其标准分别是答对十条、九条与八条、七条与六条。六条以下为不合格,不予擢第”(第337页)。据史书记载,南朝不仅有太学生,还有太学实体及其内部教学活动。但有学者认为这些太学生应为国子生,太学应为国子学。《考论稿》考证出许懋入太学在宋顺帝升明元年(477),江革入太学不晚于永明二年(484),而当时的刘宋和萧齐都不存在国子学。因而这里的太学显然不是国子学,从而证实南朝太学的存在(第275—276页)。此外,诸如萧梁国子学建立的时间、官班制的作用、宋齐勋位的等级、国子学与太学的关系等问题,《考论稿》也都提出了新的见解。诚如王永平教授所说:“作者对不少学界名家已有论述的问题,皆有新见,且言之成理,似更合理”。
    
       特点二、校勘独到而精彩。史学研究的基础是对史料的正确解读,而对史料准确把握的前提是对史料的校勘。学者之所以大多认为南朝没有太学,就是基于对《建康实录》以下自注的理解:“案,《舆地志》:在江宁县东南二里一百步,古御街东,东逼淮水,当时人呼为国子学……”《考论稿》对该史料校勘说:“‘在江宁县东南二里一百步,古御街东,东逼淮水,当时人呼为国子学’,是许嵩语,而非顾野王语;也就是说,它应为《建康实录》的正文,而不是注释”;“‘二博士省’之下,也为许嵩语,而不是顾野王语”;“‘案,《舆地志》’被后人误植,其位置应在‘西有夫子堂’前,该书内容至‘二博士省’止”(第272页)。这样一来,该史料的语义就较为明白易晓了。《考论稿》进而指出:“到许嵩的时候这个地方被称为‘故学’,而不是顾野王在世的时候被称为‘故学’”;“东晋国子学在建康城(即唐朝江宁县城)东南二里一百步,而太学在建康城(即唐朝江宁县城)东南七里,前者在秦淮水西,后者在秦淮水南,二者分立两处,相距四里二百六十步,显然是两所各自独立的学校,太学并没有并入国子学”(第272—273页)。这一精湛的校勘和分析,读后禁不住让人拍案叫绝。再如,左民尚书到溉“左迁金紫光禄大夫”。钱大昕仅指出“金紫光禄大夫似非左迁之官”,没有说明理由,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考论稿》则从官班制和《南史》的记载两个方面,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疑难问题。校勘在《考论稿》中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和精湛的校勘能力。
    
       特点三、抓住了时代特征,分析准确到位。萧梁时期的主要社会特征是——贵族制衰败、官僚制兴起;门阀士族衰落、寒庶阶层崛起。学者主张官班制具有封闭性、垄断性和凝固性,五馆在天监九年时即已不复存在,萧梁经学生策试舞弊横行等观点,都与以上特征不符合。《考论稿》论述官班制的开放性说:“齐梁时代,由于门阀士族衰落,寒庶势力兴起,官僚主义复兴,政府对官员学识才干的需求日益提高,社会思潮开始由门阀主义向贤才主义过渡……萧梁官班制是允许寒庶通过才干政绩晋升入流内官的。”(第150—151页)该书论述五馆一直存在时说:“萧梁时代的高门子弟,包括皇室成员在内,纷纷进入国子学,通过策试步入仕途。五馆是寒庶子弟受业的学校……五馆没有停办的可能。”(第306页)《考论稿》对《颜氏家训》的“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分析说:“《颜氏家训》不是记载史事的书,它的用意是勉励士人向学,它的内容存在夸大其辞的倾向,我们不能对其内容看得太实。”(第342页)又如,该书指出:“在齐梁时期,国子生通过策试入仕得以盛行,主要反映了门阀士族的衰落”;“统领部曲的人无论出身豪强还是将门、吏门,基本属于庶民阶层,只有少数为下层士族。庶民只能凭借军功获取富贵……即萧梁部曲的盛行,深刻反映了门阀士族衰微、寒庶阶层崛起的社会现实”(第214、408页)。《考论稿》对梁武帝的皇储立长和太子监抚制的论述,则紧紧围绕南朝皇权的脆弱这一核心。
    
       《考论稿》的初期成果是杨恩玉的博士论文《萧梁政治制度研究》。当初张学锋教授就对其评价说:“基本廓清了萧梁政治制度的面貌,成果显著……许多认识突破旧说,超越前人。”李天石教授说:“论文资料翔实,论述深入,新意叠出,文字流畅,不少方面可以填补以往研究的空白,对于深化六朝史研究,无疑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郑佩欣教授如果得知他的弟子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金无足赤”,《考论稿》也难免存在一些瑕疵。比如,史料的引用稍嫌繁琐,语言文字的锤炼还有待提升,萧梁制度对隋唐制度的影响探讨还不够深入等。
    
       《萧梁政治制度考论稿》,杨恩玉著,中华书局2014年9月,46.00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