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华西都市报》:读屏时代,你还藏书吗?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41116/256459.shtml
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 2014年11月16日

《买书记历》

潘家园“鬼市”

■不一定要有多少钱才能收藏,也不是一定要满屋子都是书才是藏书家。■只要你用心,用脑子,付出感情,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你也可以是藏书家。
茨威格在小说《看不见的珍藏》中讲了一个年迈目盲收藏家的故事,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楼上的窗口里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地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了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在《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一书的主编、资深藏书人陈晓维看来,茨威格这段话,用以形容藏书人、爱书人因为一本书而内心产生的幸福心灵风暴,再合适不过了。
近日,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名为《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囊括了活跃在当下藏书界的39位痴心爱书人的爱书故事,这些来自内地、香港及台湾地区的爱书之人,既有闻名海内的藏书大佬,也有深藏不露的民间高人,既有学者、编剧、媒体人,也有旧书店老板、公务员、自由职业者……39位爱书人各自撰文记述自己的“私人买书史”。
这些个人买书史涉及线装、新文学、签名本、近代诗词、非正式出版物等各项专藏,从琉璃厂、潘家园、上海文庙,到海外淘书、旧书网站、拍卖场,既是相互独立的私人买书小史,又不经意间相互呼应、穿插,构成1978年以来两代爱书人的“集体回忆”,书与人,人与时代,呈现出近三十年来国人搜求古旧书之面貌总体概况。
A
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讲述与沈从文的书缘
张爱玲研究权威专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在藏书界可谓是资深人士。陈子善对张爱玲的研究之细,也被媒体戏称:“如果张爱玲现在还有什么亲人的话,那一定是陈子善。”陈子善在为《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作的序文中透露,“我也算是出入新旧书店和徜徉新旧书摊多年的人了,也有过在上海或北京天蒙蒙亮就赶早市淘旧书的记录,足迹还远至东京、大阪、柏林、汉堡、伦敦、剑桥、波士顿、洛杉矶和新加坡,在那些名城买过旧书或新书,自以为经历不可谓不丰富,收获也多多少少有一些。”
在讲述自己的藏书故事时,陈子善着重详细回忆他与沈从文的书缘。早在1980或1981年,陈子善在逛当时上海唯一一家旧书店“上海书店”,因巧合而购得了《边城》1934年10 月上海生活书店初版本,四十八开平装,付款零点六元整。“出得店门,走在熙熙攘攘的福州路上,心情大好,边走边翻书,竟还有更大的惊喜。我发现此书前环衬左下有如下毛笔字:家延兄存 从文 廿三年十月卅日。”原来,这是沈从文三十年代的签名本啊,且是此书出版当月送出的,实在难得,让陈子善“几乎欣喜若狂,真是一个美好无比的黄昏!”
1980年5月初,沈从文迁居北京前门东大街中国社科院宿舍。两年后的8月,陈子善在这里首次拜访沈从文,得到他的热情接待。陈子善带去新印的《从文自传》增补本(1981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请得沈从文的珍贵签名。1985年8月,陈子善又一次拜访沈从文,又带去《沈从文文集》精装本第一卷(1982年1月香港三联书店版)请他签名。他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只能勉力在扉页上用水笔写下“沈从文,八五年八月”几字。两年后,老人家谢世,与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从此以后,这两册沈从文为我而签的签名本,也为我所宝藏。”与沈从文的书缘,让陈子善格外珍惜,“‘多乎哉?不多也’,不过我已经满足。”
对于藏书,陈子善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说:“真正的爱书人理应对书充满感情,孜孜以求,难以割舍,但同时也应该是通达的。拥有一本好书,自然证明他与此书有缘;失之交臂或出于各种原因而无法拥有,固然遗憾之至,从另一个角度视之,不也说明他与此书无缘吗?一切应该随缘。”
B
北大古文献专业“海淘”人:“不至异国 当得异书”
在藏书界,艾俊川是公认的“学问家”,“科班出身”。他毕业于北大古文献专业。不过他并不在学院里专职做学问,而是在一家金融杂志任职。在《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主编陈晓维看来,“艾俊川对很多学术问题都有自己新的见解,我们都很佩服他。他虽然不在学院里做学问,可是他的水平要高于很多在学术界混的人。”除了学问好,艾俊川的淘书方式也是特别新颖——到海外网站上淘中国的旧书。
据陈晓维介绍,近几年,由于中国收藏品市场高涨,“海外的东西一下子显得便宜了,就有很多人去海外淘书。艾俊川眼光好,学问好,能看到别人看不出的亮点。在加上他的‘海淘’方式,更让他的藏书价值很客观。”
在《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中,艾俊川回忆自己最初开始海淘中国旧书的经历,“大约10年前,我开始浏览美国的拍卖网站ebay,但并无收获。2006年春节前后,我在ebay看见几张清朝人写的扇面,上款均题“朗西”,其中两幅还有此人的跋。我知道清末驻法公使裕庚字朗西,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更要紧的是他女儿,那位在光绪末年进宫陪侍过慈禧太后,写了《御香缥缈录》等清宫小说的德龄公主,她后来远嫁美国,一直居住在彼邦。这些扇面想必是从德龄家里流散出来的,于是想办法让它们回到故乡,就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为此我动了心思,请在国外工作的兄弟帮忙,把扇面买了回来。此后国家放开用汇限制,我就在ebay注册账户,开始闲逛列国书摊。”
2007年,艾俊川浏览英国ebay的图书区,看到一册用中文残书叶子装订成的本子。“卖家提供的图片很小,但可以认出林冲、朱贵等人名。我感觉这是一部旧刻《水浒传》的残叶,卖相不佳,那时去英国网站的人也少,于是很轻松地买了回来。”艾俊川认为,在欧洲发现的插增甲本的残卷、残叶,原属同一部书。该书在明万历间由荷兰战船劫夺自葡萄牙商船,经澳门运到欧洲,并在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被书商分拆拍卖,从而流散欧洲各地。这大概是有史可稽的最早出口到西方的中国书。”
C
爱玩微博的编剧史航:对喜欢的作家“舍不得读”
在爱书人群体中,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编剧史航,简直是圈子里“神一样的存在”。他爱玩微博。在微博上,往来有鸿儒,博文皆学问。他在微博上写自己的读书心得、阅读书评,聊自己到地摊书市或者网上竞拍到的好书。在除夕春晚,他会摘抄自己喜欢的一本书精彩片段,持续几个小时,发到自己的微博上与网友共赏。被人戏谑是“以一己之力用读书对抗无聊的电视节目。”
作为一个爱书如痴的人,《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主编陈晓维在后记中写道,“记得有一次去史航家里,他置身猫群和书堆之中,放言自己喜欢的书,总爱买了复本送人。因为他欣赏痴人贾宝玉,别人都是爱标榜人无我有,而贾宝玉是会为自己有玉他人没有而生气的。他又说自己喜欢的作家的著作,便会留一两种放着,舍不得读。他怕全都读完了,剩下的几十年人生不知该如何去度过。”
在《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中,史航讲述的是自己曾经应该买而没有买的后悔购书故事。比如他提到他对“年谱”这种形式图书的变化。
不光年谱,一些行业性很强,在外人看来很偏门的“大事记”,在史航的眼中,“也很好玩。”比如他提一本名为《东城公安大事记:1948——1988》的书,“四十年光阴里,北京东城区到底发生多少人间悲喜剧。从强奸罪的量刑差异,到少年流氓帮派的诨号变迁,处处皆沧桑。”
从史航的藏书案例中,不难看到,史航收藏的很多书并不是很贵,很偏门的那种,但是他有足够好的眼光和解读视角。主编陈晓维坦言,“这也正是我们编这群爱书人藏书故事的宗旨:让大家知道,藏书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每个普通人都可以藏书,并不一定要有多少钱才能收藏,也不是一定要满屋子都是书才是藏书家。只要你用心,用脑子,付出感情,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你就可以是藏书家。”
D
“好书之徒”主编:人与书“纠缠”都是时代印记
在这本书记录的39位藏书人中,除了以上所讲的几个藏书故事之外,还包括著名藏书家谢其章的故事,他著有《创刊号风景》《搜书记》《书蠹艳异录》等作品,资历甚深。来自台湾的作家、出版人,二手书店相关负责人傅月庵,台湾九歌出版社资深编辑陈逸华,香港藏书家林冠中以及就职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学者高山杉,在北京开布衣书局的爱书人胡同等等。
藏书人除了自己热爱阅读之外,多是对纸质书有特别的感情,有固定的阅读习惯。主编陈晓维本身也是一位资深藏书人,他曾著有《好书之徒》,在圈内很有认可。此次他组稿的藏书家们,都是他本人的藏书界朋友。
之所以想到要主编《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将这些藏书人的故事集中呈现。他说,“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个人藏书史曾经遭到挫折。但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拍卖会、旧书网出现以后,私人藏书开始发展。所以,过去的30年,对于藏书,也是很有意思的30年。从现在开始往后,电子读屏日渐普及,纸质书即使不会完全消亡,但总体数量也是一个走下坡路的趋势。在阅读载体出现大转折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总结过去30年的个人藏书史。书中收集的这39位藏书人故事,从40后到80后都有。他们多数是从八十年代开始藏书。他们是怎么买书的?买来的书跟他们产生了怎样的精神联系?也就是说,人与书,书与时代,人与时代,彼此纠缠,显示的都是时代的印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