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京华时报》:那些曾熠熠生辉的名字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关于民国以来文人旧事的书,近年出版的不算少。但在断断续续的零散阅读中,脑海中也不过留下些蔡元培、傅斯年、陈寅恪、梁思成、胡适等这些名字及一个模糊而笼统的“大师”概念。除了一些几成“典故”的佚事片断,对他们的生平与成就依然不甚了了。近日读岳南的《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中华书局2010年3月),眼前顿觉豁然开朗。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辉煌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开创了“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局面。《从蔡元培到胡适》以中研院从组建到迁往台湾这段历史为线索,描述了蔡元培、傅斯年、陶孟和、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夏鼐、曾昭燏、游寿、叶企孙、胡适等知识分子在乱离之世为学术的自由和进步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
    读这样的文字,无法不令人对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产生无限敬仰与感喟。他们大多从旧式教育走出,有留学经历,学贯中西,在一个世纪前就已取得世界瞩目的骄人成绩,又毅然“海归”以拳拳之心报效祖国。更令人扼腕的是,几乎自中研院成立之始,他们生活的土地就陷入几十年的苦难乱世。尤其在抗战期间,一个个学术机构不得不在炮火的追击下四处迁徙,从南京、北京到昆明、四川李庄,即便如此条件下,他们一方面不忘保护国宝级的文物,一方面也未丢下本行本业的研究。
    前几天,柴静写过一篇长长的博客《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这个他,即著名科学家、中国物理界的一代宗师叶企孙。在共和国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有9位是他的学生,两位是他学生的学生。然而,即使这样本该辉煌的名字,今天仍是我们很多人认知的盲区,中研院那些曾熠熠生辉的名字又有多少还在我们的视野之内?《从蔡元培到胡适》中也有长长的一章写及叶企孙。岳南以时间为轴,着重描绘了几个人物的命运起伏。同时以中研院同仁们之间的研究工作、生活交往为经纬,编织出一幅生动的画卷,既有他们载入史册的学术成就,又有人事纠葛、学术争端的背景内幕,亦不乏薪酬待遇、生活艰辛之类“鸡毛蒜皮”琐事细节,使沉积于历史风尘中的人物,再度以鲜活的形象,凸现于世人眼前。
    书中引用、考据了大量史料。即使有疏漏之处,相信随着某些阻隔的渐渐消除,会有更多缺失的细节浮出水面。再与其他同类图书,如近年出版的《李济传》(江苏文艺出版社)、《几度漂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对照来读,会有更多历史的残片渐次清晰,还原出它本初的面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