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江南晚报》:老去填海志犹坚——自说自话的《药窗杂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苏迅
    1981年9月28日,嘉兴人吴藕汀(1913-2005年)在写给友人沈茹菘的信中说:“因为要看一看鲁迅的《药》,所以翻了一翻《呐喊》,偶然在《故乡》里看到闰土说:‘种出东西来,挑到街上去卖,总要捐几回钱。’在军阀时代,农民将自己种出来的东西挑到街上去卖,要有捐钱,我是不要说见过,听也没有听说过……可见鲁迅的文章里也有很多不实之处。”真要吓我一大跳!因为你想想,那是什么年月。鲁迅是神,而不是人。尤其是浙江人,我至今以为,他们对于鲁迅是有着点迷信的。
    吴藕汀写给沈茹菘的信件,被辑录为十四万言的《药窗杂谈》。因为他晚年的窗外,种着有药。药窗里的老人,信写得勤,从已经出版的这部分来看,主要谈论的是戏曲、电影、诗词、书画,也谈有关嘉兴的掌故——当时他已经与故乡隔绝20余载。他也谈点世道人心,对此他已经彻底灰了心,在不平之际已经归于平静。他的书画境界很高,有人劝他卖画又或者与有权势的多接近,他回应道:“当然一个有能力的人,没有权力的人来提携,一时也很难成名的。杨小楼也不例外,他是全赖那位慈禧太后的宠幸。这种事是旧社会里的不正之风,但在新社会里却是变本加厉,以至无穷无尽。‘文革’以来,这股风吹得更大更猛,现在的树头还在摇摆不停,所以同他们打交道,实在太愚蠢了。”
    他是个强调骨气的人,甚至有的时候让人感觉到,他竟是过分强调骨气而带有了某种思维的定势。他在信里批评沈茹菘的老师、自己的叔丈人著名书法家王蘧常,说他在《书法》杂志上刊登的作品实在太差:“虽然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但不必如此暴露奴性,为什么宾虹先生越是老年,气韵更加浓厚,这与骨气二字是分不开的。”这样的批评不可谓不尖刻,但由于特殊的身份,或许也包含更深刻的内容。
    “据闻,明年起除了米布油外不发票证了,这事你道好吗?我觉得不是好事……物资不充足而不发票证,总之吃的人吃煞,不吃的人永远吃不着,你看是不是?所以我希望不要虚有其表,要脚踏实地,大众才有益处。有法权的人,最好不用票证,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不是说发了票证后门就没有了,至少可以限制一些,不至于一手包办了结。”(1976年12月15日)票证的功过,需放置到历史环境中去看待。正如道德也并非绝对固定。那个时期兴起的“开后门”等社会现象至今流毒甚广,任凭长官意志办事,是无法肃清的封建遗毒,而有的人永远维护这一套的真实意图,不过是为利益的集团化而已。2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体制改革已经触及这一类问题。我们有理由如晚年梁漱溟所追问的:“我们这个社会还会好吗?”但总希望社会有出路,人心得安稳。
    失语,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丑陋的流行病。却习惯鹦鹉般地利用歌喉!陈寅恪所说“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曾经一度令人怀想,而现今,就连这种怀想,也成为了一种奢侈。脊梁寸寸敲断,人是会瘫痪的。因此,《药窗杂谈》是我所看重。这样的民间语言不仅是真,而且从品质上也足以称得上高贵的。这种品质,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最缺乏的基本素质,社会要有真正的进步需赖于它的存在。
    吴藕汀抒写那些信件,他是只管在药窗里自说自话。兴致好的时节顶多算是自娱自乐,因为心外已无旁骛,他当日所求目的也不过自生自灭而已。因为无所求,才敢于和甘于做精卫,走无回程的路,无庸反顾。
    《》,吴藕汀著,中华书局2008年7月北京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