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光明日报》:兴亡咏叹中的英雄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从历史上看,隋唐帝国的嬗替是一个能够在历史学者和坊间引发无数话题的事件。刘后滨等著《大唐开国》(中华书局)一书在摹写大唐开国历史画卷时,并不满足于描述一幕隋唐之际的英雄悲喜剧,也不是仅仅以叙
    
    事的吸引力入胜,而是紧紧抓住隋唐历史嬗替的特定历史时空,引导读者生发出一场兴亡之叹。
    作者开篇提示读者的是“旧山河里走出的新君”李渊。显然,作者是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李渊研究的诸多成果,在此基础上,把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唐朝开国的功业和德行做了一种新的叙述,既没有在人物评价的层面上标新立异,更没有简单地为李渊做“翻案”文章。作者用凡事“慢半拍”来概括李渊的成功之道,很传神地揭示出在嬗代之际的李渊沉着稳健的成熟政治家的神采。
    作者在叙述李渊的成功时,作过这样一个判断:“唐朝的开国,与汉朝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朝代虽然变了,皇帝换了姓氏,但掌权的班子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基本是延续隋朝前期权力格局的政府。”其实,何止于朝廷班子?开国之君与前朝皇室之间的历史渊源其实也可以从血缘上查考。唐朝的开国者李渊和隋炀帝是姨表兄弟,他们的母亲是西魏北周时代最著名的武臣独孤信的女儿,他们的父祖又同列于当时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的核心,即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家。尤其是李渊和隋炀帝年龄相仿,幼年时代应当具有共同的生活经历。无疑,隋唐的建国者之间又有着姻亲血缘。从历史上看,隋唐之际的王朝嬗替,是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个贵族时代的王朝更迭。作者从这一线索来叙述一个帝国的开端,不仅凸显出话题的学术价值,更无疑也是一个很适合“草根”口吻的引子。对于这一话题的叙述,作者继而用了一种历史分析的深刻视角和工笔手法重彩摹写了隋炀帝的悲剧和悲情,并且以“再见扬州,再见扬州”为题,不仅把这一摹写给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而且把李渊开国的历史理由与计谋韬略做出了全景的展示。在作者笔下,李渊起兵之初遥尊远在扬州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其实是李渊的政治谋略。作者说,隋炀帝的悲剧“是大唐开国的前提,是一个治世到来前最惨痛也是最宝贵的历史教训”。这样读来,很觉过瘾。
    如果讲大唐开国史,仅仅停留在新君旧主身上,似乎还是一种平面式的叙述,甚至不能超出旧日的窠臼。再者说,对于在建国后很快进入一个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期并且又创造了一代治世的唐帝国来说,其“开国”的历史并不仅仅就是宣布王朝建立那样简单。可喜的是作者没有在此止步,而是再鼓余勇,放眼此前尔后,回答了唐帝国建立和贞观治世开创的历史机缘是什么,在英雄并起的
    时代,它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开国君臣在历史的巨大机遇面前有过什么样的历史担当,它建立以后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动力何在等问题。
    一部大唐开国史,把李唐开国的曲折,新君旧臣利益的划分,功臣集团的重新具结,新生的利益集团的政治经营以及唐高祖武德九年的宫廷政变(玄武门之变)等,都做了别开生面的叙述。除了史料的深入挖掘和叙述史实的新颖角度,书中对于得国之难易、王朝之兴亡的思索,对于如何安邦治国、存恤百姓之所谓“为君之道”的提炼,也值得称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