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段话从一纵一横两个维度,界定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是习总书记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找到了依据。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创作有数量也有质量、有高原也有高峰的时代不止出现过一次。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环境。比如,唐诗出现的重要的历史条件之一,是经历了东汉末年以后300多年的大动荡。从三国、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统一中国,这三个多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黑暗的时刻,也是各种文明互相碰撞、渗透、交融的时刻。其间,鲜卑这个北方草原民族把北魏政权的都城定到了黃河流域的洛阳。还有我们都很熟悉的花木兰,也是鲜卑人。这些都表明,中华文明的厚度、质感都增加了。血缘与文化的交融,优化了中华文明。唐人已经不同于汉人,连唐朝皇室都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这种变化,让我们的文明经历了一次大的聚变。这种文明的优化,反映出中华文明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保持着自我再造能力,这是唐诗传统产生的历史条件之一,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 唐代文化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从唐代人物俑的样貌与装扮、唐三彩的色彩乃至唐代绘画中都可以看出来。比如,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骑在马上的人,不再像秦代兵马俑那样全是大老爷们儿,个个一脸严肃,不苟言笑,而是淡扫娥眉、高髻低垂的时尚美女。到了宋代,女人就不能这样抛头露面了,“三从四德”开始约束她们。 宋代的文学创作也是既有高原又有高峰,但论奔放开放、活跃自由的时代气氛,还是首推唐代。在唐代,似乎所有的文学铺垫都是在等李白出场。李白一挥笔,就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的时空感,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是没有出现过的。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三国时代文学高峰的代表,但中国诗直到李白出现才抵达真正的高峰。是昂扬、奔放的时代环境,成就了李白,成就了唐诗。 今天的中国,与唐代十分相像。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时代。 一是经历了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之后,中国完成了文明的再造和民族精神的凝聚,缔造了现代民族国家。这表明,中华文明具有超越自我的限定性、在苦难中浴火重生的能力。100多年的黑暗与苦难,不能毁灭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只能让我们的文明绽放出更强烈的光芒。 二是我们的开放度大大超越了唐朝。“一带一路”战略将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和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融为一体,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铸就的新文化;我们的文学,包括百年“新文学”、近40年的“新时期文学”,它们为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完全有理由憧憬,新时期文学高峰的出现为时不远。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