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故国·故土·故人——徐志摩之孙徐善曾访严家炎先生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陈志明 参加讨论


    
    严家炎、卢晓蓉夫妇与徐善曾、徐文慈父女
    
    《回望徐志摩》书系
    为了纪念徐志摩诞辰120周年,从去年开始,我就在筹划徐志摩嫡孙徐善曾博士为期12天的“祭祖寻踪”之旅。在邮件往返中不断地商量、调整,整个行程基本有了一个明晰的框架:4月7日抵港,9日到内地,陆续参加成都、北京、杭州、海宁、上海等各地的相关活动,19日离开上海,飞往欧洲。
    在邮件的沟通过程中,徐博士反复强调了一个愿望:很希望能在北京期间,拜望现代文学史家严家炎先生。原因是他得知严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对其祖父徐志摩的文学地位评价很高,要当面拜谢。
    当我将徐博士的想法转告严先生时,严先生也很乐意见一见徐博士。只是双方都忙,沟通数次后,为了确保能见到严先生,徐博士将计划中的在京停留一天临时改为两天。因为严先生刚刚从加拿大回来,年岁既高,一路劳顿,还要倒时差,见面时间一定再定,终于确定在4月11日下午,徐博士的行程只好顺延一天。
    徐博士此次回国,女儿徐文慈全程陪同,当天,我们与负责翻译的陈信义先生、负责出版《回望徐志摩》书系的江西教育出版社周建森社长、杨柳主任等一起前往位于北大东门的严先生家中。
    严先生已在家中等候。一番寒暄过后,徐博士表达来意,说:“我知道严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内地最权威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国家将其指定为大学文科教材。在书中,严先生将我祖父的文学地位作出了中肯、权威的评价,我要当面拜谢。”说完深深鞠了一躬。
    严先生回礼后说:“我写过两篇关于您祖父的论文,在一些学术会议上,也做过数次关于您祖父的讲演和发言。我很喜欢徐志摩诗文特有的那种才气,喜欢他诗文那种真挚、飘逸、灵动的风格。我相信正是因为这样,徐志摩的诗歌、散文及其他作品,数十年来一直广受读者喜爱,畅销不衰。”
    徐善曾博士撰有英文版《我的祖父徐志摩》一书,此次也带了一册赠送严先生。严先生很高兴,说:“徐志摩的资料,散佚很多。香港有位作家叫梁锡华,他研究徐志摩很用功,收集了不少徐志摩的英文书信。我第一次见到这些书信时,既意外又惊喜,同时还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惭愧。这个例子说明,徐志摩的资料还大有继续搜集的空间。我相信您写的这本书,从徐志摩家人的角度,肯定有着新鲜的资料和与众不同的说法。我很期待阅读它。”
    徐博士说:“是的。我祖父和祖母离婚后,仍然互相写过很多封书信。这些书信都保存在我手里,从来没有公开过。”
    严先生说,“这是很珍贵的资料,希望能早日公开。”
    严先生还是研究金庸的专家,当徐博士提到,此前一段时间,他曾经去金庸家拜访,严先生笑着说:“你们两家是亲戚,你祖父是金庸的表兄。2008年,我们去海宁出席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还陪同金庸先生一道去参观了徐志摩的故居。金庸先生在现场告诉我们,徐志摩去世后,他们家曾委派他为代表,去徐志摩家表示哀悼,他当时才7岁,曾向徐志摩的遗照三鞠躬。”
    “这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徐博士听后感叹道。
    严先生接着说:“徐志摩家乡浙江,自古人文荟萃,近百年来更是大家辈出。从王国维、章太炎、周氏兄弟、郁达夫以至茅盾、梁实秋、金庸、徐志摩,浙籍作家占据了现当代文学史的半壁江山。”
    严家炎谈到徐志摩的诗歌艺术和成就,说徐志摩是在新诗和散文两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的作家。徐志摩的诗,很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独到特色,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里写道,徐志摩的诗“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让人觉得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徐志摩主张以作品表现“性灵”,他的诗正是以抒写“性灵”为最大特色。《为要寻一颗明星》《海韵》《我有一个恋爱》《山中》《雪花的快乐》等,这些优秀的诗作,真率袒露着作者的内心世界;他对世间许多美好事物的追求,构成了“性灵”中的突出之点。
    他觉得徐志摩的散文也是“五四”浪漫派在一个方面的代表。徐志摩先后出版过《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和《秋》四本散文集,还有一本题为《轮盘》的小说和散文的合集。这些散文率性而作,信马由缰,行文灵动,感情奔放,向读者敞开心扉,直面性灵。加上想象奇妙,文辞繁丽,风格潇洒飘逸,让人读来轻松舒爽。
    徐志摩散文艺术的成熟期是在1925年以后。如《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想飞》《话》《海滩上种花》等作品,写得非常潇洒,体验得相当深切,艺术上也很圆熟,它们最能见出作者的性情和才华。徐志摩散文体现出的想象力奇妙而惊人,沈从文称徐志摩“才气横溢光芒四射”,严家炎很认同这个判断。
    严家炎说:“20年代中期,诗坛上兴起由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派诗人倡导的格律诗运动,它的发端,是1926年4月1日《晨报·诗镌》的创刊;后来又有《新月》月刊和1931年的《诗刊》承其余绪。《诗镌》的骨干是徐志摩、闻一多、刘梦苇和饶孟侃,其中徐志摩是主编。《诗镌》前后共出版11期,在实验格律诗方面成绩明显。”
    有论者认为,除了诗人、作家、“大众情人”等,徐志摩还有着迥然不同的另一面。比如他早年曾是社会主义的研究者,他所受到的学术训练,涉及多个学科,这一点得到了严家炎的确认。他说,徐志摩从小涉猎广泛,对天文、物理、数学和文学、历史都有兴趣。据赵家璧回忆,徐志摩自认最喜欢的还是天文,他曾读了许多天文书籍,常在夏夜观察星空,琢磨着各种星座神态,思考和探索宇宙奥秘。正因为这样,他在留学美欧期间,迷上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及“四维时空”等学说,还参考数种英文著作,写了一篇《安斯坦相对主义——物理界大革命》,发表在梁启超主编的《改造》杂志。徐志摩还有可能是最早向中国读者介绍爱因斯坦的人。梁启超说他以前看过许多关于爱因斯坦哲学的资料,“却未曾看懂”,直到看了徐志摩的文章,才终于懂了。由此可见徐志摩对爱因斯坦研究的透彻程度。
    “徐志摩的确还曾经研究过‘社会主义’哲学。1920年前后,他为《政学丛刊》撰写了几篇文章,都是讲社会政治学说的。一篇是万字长文《社会主义之沿革及其影响》,很早就对‘社会主义’进行了专门研究。另一篇是他对自己精神导师罗素《通往自由之路》一书的评论,可以说,他毕生受到罗素的影响。”
    严家炎慨叹道,“徐志摩只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旅游了30多年就飞走了,永远不回来了。他留给我们的作品虽然不很多,却具有某种经典性。从这个方面说,他也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在谈话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插曲。
    严先生的夫人卢晓蓉是名门闺秀,我们亲热地称她“卢阿姨”。她的家族,是近代史上著名的“世家”。
    她的祖父卢作孚,是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和教育家。当年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万万不可忘记,其中一位即“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且在几个方面都卓有成就。
    卢晓蓉对徐博士讲到卢、张两家的祖上渊源,她说:“我的祖父卢作孚是您祖母张幼仪的哥哥张公权的好朋友。当年张公权任职中国银行总经理期间,曾去北碚我祖父经办的民生公司实地考察。张公权当时为民生职工吃苦耐劳的精神面貌所感动,慷慨解囊,以个人名义捐赠2000元,由此与我祖父惺惺相惜,结为好友。
    “他主政中国银行期间,对民生公司也多有帮助。1938年,铁道部与交通部合并后,张公权出任交通部长,我祖父出任交通常务次长,两位好友于是又成了同僚,关系进一步亲密。根据我祖父的人事档案记载,张公权与张群曾经有矛盾,经常闹得不愉快,于是我祖父出面调停,帮助两人和解。”
    严先生补充说:“张公权就是张嘉璈啊,张嘉璈,字公权。他是张幼仪的四哥,张幼仪很小就很崇拜他。”
    徐博士很惊讶,他没料到去国日久,此次故国、故土之行,仍处处都有“故人”。这种血脉联系,看来不是那么容易切断的。
    “这真是一场奇妙的旅行,”徐博士说,“我沿着祖父的足迹游历了很多地方,遇到过很多人,他们都与祖父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这次也是这样。”
    他顿了顿,接着说:“但说实话,对我而言,这次是个意外。”他想记住这次特别的拜访,于是站起身来,请求和严先生、卢阿姨合影留念。
    江西教育出版社周社长,此次专程从南昌赶来,带来了两份厚重的证书:一份是给严先生的《回望徐志摩》书系“学术顾问”证书,一份是给徐博士的该书系“荣誉顾问”证书。
    就在严先生的客厅,江西教育出版社举行了两场温馨的颁授仪式。笔者问到该书系的出版日期,周社长答:“计划5月份一套五本集中上市。”并把事先打印好的《回望徐志摩》书系封面清样展示给大家看。
    封面设计很是精美,与徐志摩浪漫飘逸的风格较为吻合。严先生爱不释手,反复叮嘱:“样书出来,一定尽快寄给我看。”
    临行前,徐博士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了他拜访各地学者的题词与留言。此次照例要请严先生题词。严先生微一沉吟,随即提笔写道:
    徐志摩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和作家,永远值得纪念。
    落款:“严家炎 丁酉年四月”。
    徐博士连声道谢,将留言本抱在胸前,说:“能见到严教授并请您题词,是我此次北京之行最大的收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