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银: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机器人》——“另类”的科学家和“另类的人”
自从1920年捷克作家雷尔·卡佩克创作舞台科幻剧,创造性地推出了一个捷克语中称为“Robota”(农奴)的机器人之后,人工机器人这个“另一个人类”就在世界上出现了。后来,美国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又为“机器人”提出“机器人学三大定律”,因此被誉为“Robot”之父。1954年,美国人研制成功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此后机器人在世界不少地方不断被创新和应用。2016年3月,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与“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五局大战,最后李世石1:4失败,这不仅将机器人的现实表现和未来可能性作用鲜活地表现出来,也使人们对机器人的印象和理解关注更进一步。在这个机器人风起云涌的当下世界,中国的机器人水平成果及运用情况如何,自然也成了很多人非常关注的对象。 就在此时,由王鸿鹏、马娜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机器人》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深入系统和真实描述中国机器人从开始立项到快步发展、如今跻身世界强国精彩内幕情形的作品,是一部揭示中国机器人研制创新及迅捷发展应用的文学史记,也是一个中国人自觉走进人工智能“王国”,以坚韧的意志和智慧的能力积极进取、努力创新,不断追求科技强国梦想并开出灿烂之花的实际见证。文学创作,特别是报告文学创作,需要一种现实的关注和前沿引导的实际姿态。两位作家选择这样包含新锐科学性和浓郁科学家精神情感性格的题材对象书写,表现着对国家创新成果和科学家迷人故事的兴趣,是文学有积极健康追求和引导的表现,很能体现国家坚毅前行的力量。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机器人研制的时间相对较晚。1972年,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吴继显、蒋新松、谈大龙三人提出《关于人工机器人》建议报告开始,机器人的课题研究方才在中国正式登场。当这个建议和一系列研究课题提出的时候,中国的广大人们以至科技界的不少人们,对此还是非常陌生。得知蒋新松他们要接触机器人研究,竟然有人说:“中国到处是人,都下岗了,你们还搞什么机器人呀!”“现在,国家在搞计划生育,连娃娃都不让造了,你怎么还搞机器人?”还有人不无恐慌地说:“机器变成人了,那还了得!”可见,中国机器人的开始是何等艰难。但是,终究还有不少像屠善澄、杨嘉墀、王大珩等具有科学视野的科学家和宋健这样懂科学的领导,机器人的研制开发项目终被列入“863计划”,切实开始启动。如今,当人们看见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机器人在深海太空自由行动,新松公司的各种机器人在各个工业制造和服务部门神奇活动,并强势占领中国市场,已有不少走向世界,为祖国赢得尊严和财富的时候,人们才会切实地感受到蒋新松、曲道奎等很多新老科学家的历史和现实功绩价值,对此感到自豪和欣慰! 《中国机器人》的写作,是在对中国机器人研制开发应用居功至伟的科学家蒋新松不幸英年早逝之后进行的。可以说,没有蒋新松时代的敏锐感觉和世界性的视野及战略性的科学追求,中国的机器人项目就不会有今天的大好局面。在没有蒋新松在场的情况下,如何真实清晰而又生动文学地将中国机器人的发展道路及其丰富曲折内容真实呈现,是个遗憾困惑的存在。但是,王鸿鹏、马娜在深入现场采访和用心收集阅读相关资料之后,以当下人物的在场行进作为和访谈内容作为明线延伸对象,又将中国机器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相关内容回叙穿插其间,作为重要隐性背景与真实存在同步推进,这样,就巧妙地在以往和现实的有序交叉交缠与互助中,实现了中国机器人道路历史和现实状况的文献文学表达,使人们得窥全豹。这里体现着作家的写作用心,也使真实壮伟的报告文学对象得到客观的表达。 王天然、曲道奎、王越然等中国机器人的科学人生,是见证中国机器人历史的当事者、戏中人。他们是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的蒋新松的同事或学生,也是今天中国机器人研究发展推动的业中主将。两位作家正是在对他们的访问过程中,由他们及不少人的回忆和介绍,厘清了中国机器人的曲折发展经历,记述下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细节故事。蒋新松和他们自己,怀抱国家担当使命,勇于探索赶超世界科技前沿,精心潜研,尽心竭力,无私奉献,顺势而动,终于在夹缝中求生存,在艰难环境下图发展,没有使中国在机器人这个新时代背景下的科技浪潮面前掉队,为国家打造重器,赢得尊严,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向世界展示精彩中国故事,书写了人生与科学的华章。作品中记述了不少有关蒋新松人生和科学道路的情景,他自小接受母亲有关家国教育而树立的报国献身精神故事,他学业优秀却人生坎坷厚积薄发的情景,他勇于担当和殚精竭虑的科学性格行为,他乐意教育、热心培养新人的无私品格,他刚刚步向辉煌却不幸英年早逝留给人们的伤痛等很多情形,都让中国机器人事业打上了清晰的蒋新松的印记。作品中这些虽然不是作家现场观察面对而是由他人转述的蒋新松的科学人生内容,或许带有理性的色彩,但由于内容本身的生动饱满而使人不时产生由衷的敬佩和感动,富有文学的感染力量。 毫无疑问,曲道奎是今天中国乃至世界机器人舞台上的一位风云人物。曲道奎在精神情感和性格行为上都似乎受他的导师蒋新松的许多影响,在他的思想情感和科学行动中存在“新松基因”,“新松精神”,他由生疏机器人,到就学蒋新松后对此业痴迷发力,同样表现出一个富有传奇魅力的科学人生故事。曲道奎同样具有很强的国家情感和使命担当精神,他毅然放弃在德国游学时德方有关单位的殷切挽留和丰厚舒适生活回到国内,他在机器人科研开发方面的用情投入和智慧决策,他在相关领导的热情支持下将机器人研究制造产业化、市场化的大胆实践,他在绘制中国机器人发展蓝图时的坚韧远见抉择等,都多样性地表现了他的科学理性和睿智才能。正是他带领新松公司叱咤风云,活跃于国内国际舞台,在新的科技时代潮头迎风蹈浪,书写动人的诗篇。曲道奎和他的团队将中国的机器人的大戏唱响,《中国机器人》也将曲道奎等英雄形象真实生动地推向了前台,为人们在识得蒋新松的同时,也更加清晰理解感受到他的机器人科学传奇。 科技创新发展是国家和世界的时代主题潮流,文学在这样的潮流面前应当具有一种自觉的拥抱和知性精神行为。王鸿鹏、马娜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机器人》,是文学自觉走向时代主流,并勇于投身其中真实生动表达的很好成果。这样非常富有时代前沿的科技精神的人物故事,需要很好的讲述传递,是文学在同时代生活融合过程中寻找和发挥自身力量的很好途径。机器人是一种似乎生冷的科技物质对象。但在每一台机器人的背后,都存在科学家的精神性格和情感温度。在“中国机器人”的身上,我们就总能感受到作家文字中传递出的对于像蒋新松、曲道奎等等许多新老科学家的精神情感脉动和他们性格的特点,对他们有一种由衷的敬佩和崇拜。也许作家还可以减少一些文献性的记述,再使相关人物的生活经历及命运性格描述充分,但《中国机器人》作为一部表现相关科学家社会生活奋进命运的写实报告,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存在,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独特的表现与收获。 (《中国机器人》,王鸿鹏、马娜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