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成长 >

马健:做女儿的蓝颜知己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吴巍 参加讨论

    “爸爸对我来说,只是一周见一次的亲人。每次见面,他也只会问我的学习,我是否换了新发型,喜欢什么动画片他从来不知道。”“爸爸一下班回来就忙着看球赛,拿不会的题去问他,他挥挥手说‘问妈妈去’。”这些话语中流露出来的对父亲的失望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有种说法称“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但父亲与女儿之间存在隔膜、不理解甚至敌对情绪的现象也不少。
    很多父亲把赚钱养家当成父亲职责的全部,要么以工作忙为借口,事后用物质奖励来弥补对孩子的愧疚;要么端起严父的架子,用父亲的威严来掩饰自己不善与孩子贴心交流的缺憾。也有父亲把管孩子的责任“甩”给妻子,让妻子唱白脸,而自己唱红脸,一味宠溺孩子,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宠溺其实等同于摧残。正如心理专家马健所说,父亲传递给孩子的信息积极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心理状态和幸福感,女孩自信心的建立很大一部分来自父亲的赞赏。一个自信、坦然而有判断力的女孩,家里肯定少不了一位宽厚、豁达而有意志力的父亲。
    马健在新书《女儿好养》中大晒与女儿依依建立的蓝颜知己型父女关系。父亲细致地记录着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还时不时写写“肉麻”的鼓励信。女儿依依发自内心地尊重、欣赏父亲,遇事能与父亲进行有效沟通,她的成长经历让我们知道:原来父亲也可以这样当。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马健说,他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从自己父亲的言传身教中习得的。他父亲是个有担当的人,从不指责、谩骂孩子。中考时,因为发挥失常,马健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在一所普通中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那里的环境并不适合自己,没跟人商量就自己办了退学,卷着铺盖回家了。他父亲很诧异:“怎么回来了?”他说:“想复读。”父亲没有动怒,只是问:“你决定了?”得到肯定答复之后,就带他插班复读去了。后来,马健说,父亲的尊重给了他莫大的力量。
    读书不多的父亲还用最朴实的方式教他直面人生。在跟随父亲卖了一天蔬菜之后,往返60里的路程使他疲惫不堪,他恳求父亲让他坐着小推车回家,父亲拒绝了:“我一向都是一个人推着小车去卖,卖完了再拉着小车回来,这就是我的生活,从来没有谁拉过我。”第二天,父亲问他喜欢卖菜吗?他说不喜欢。又问他喜欢下地干活吗?他也说不喜欢。喜欢读书吗?他也摇头。父亲说:“想回家种地的话,工具是现成的,想读书的话,拿起这支钢笔,无论选择什么都得好好做。”最后,权衡之下,马健选择了读书。他至今仍很感激父亲给了他体验的机会,给了他选择的机会。
    正是受父亲的影响,马健对依依也是如此。“依依有权利选择她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我只需要告诉她可能的结果以及利弊,让她自己承担后果。”与母亲无微不至、面面俱到的关怀相比,父亲的教育更倾向于一种大大咧咧的“放手”,而这样的“放手”反而给了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试着放手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她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感性体验,相信孩子能够作出适合她自己的选择。
    注意沟通的技巧
    很多父亲明明爱女儿很深,却不善于直白地表达,有时甚至通过消极负面的方式——唉声叹气、指责、谩骂、暴力等传递出“恨铁不成钢”的信息,使得父亲付出的爱被孩子屏蔽和拒绝,从而产生对立乃至仇恨的情绪。其实有时候父亲们只要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表达方式,就可能离女儿更近一些。
    追星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了。马健的女儿依依也追星,有一次,依依为模仿偶像潘玮柏,买回一串链子挂在牛仔裤上。马健对此首先是大加赞赏,然后不动声色地把链子借过来,自己也换上牛仔裤,挂上链子试了试,并邀依依陪他去买一条。依依张大了嘴:“您打扮成这模样出去?”马健说:“我这打扮怎么啦?我喜欢一个人,模仿他有什么不可以?”依依笑着说:“那我不和你出去,我丢不起这个人。”马健说:“那我自己出去遛遛,感觉挺帅的。”说着就要出门,依依一把拦下,说:“这打扮出不了门的。”马健问:“那你买链子,不是为了给衣服做配饰吗?难道不想穿出去?”依依回答:“原来我是想穿出去,让您一折腾,我感觉这东西挺没劲的。在家里玩玩还行,如果穿着上街还真不合适,有点另类。”这样的一番对话相比于铁青着脸喝止正在兴头上的女儿取下链子,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对于依依去机场接歌星张杰的事,马健也没有反对,只是在出发之前,理性地和她一起分析可能会遇到的多种情况。与别的家长激烈反对孩子追星不同的是,马健并不认为依依到机场接机是一种疯狂的举动,而认为她是在体验一种生活方式,父亲的宽容与理解能让孩子更好地把握行事的度。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亲们不应气急败坏地厉声呵斥孩子,简单地用“不行”、“不可以”等否定词来评判,而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发挥所长对孩子实施理性引导。简单的说教,已经难以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并认同,还不如让孩子换位思考之后再评判。
    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为人父母者的美好期待,往往孩子还未出世,父母就已经给他制定了种种规划。父母的眼睛也总是边瞟着别家孩子的进度,边督促自家孩子快快跑,生怕输在起跑线上。但马健却表示,“将女儿培养成为一位积极乐观、有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能够承担她自己责任和义务的普通大众”是他的目标。
    他说,这种目标的确立建立在对女儿的理性分析和自己的理性认识之上。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状态,智商84—116之间的占总人口的68.2%,1000个人中只有1人智商能超过150。马健说,咱家孩子既然不是天才,干嘛非得按天才的路子去培养?身边亲人的离世让他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他尤其重视女儿的健康。而他所从事的心理咨询工作,又让他了解到心理疾病给生活带来的困扰。即便拥有了高学历、高收入,但如果丧失了感受幸福的能力,一切都等于白搭。因此,他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女儿进行情商训练。在父亲的引导下,依依也成长为一个有自律、敢担当、知感恩的孩子。现在一些家长恨不得孩子能一下子接受所有他们认为好的教育,根本不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事实上这种一厢情愿,不仅让孩子不快乐,甚至可能让孩子满腹怨言,离父母越来越远。
    “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应是一个拎着钱袋回家过夜的人,不应是一个以工作忙碌为幌子、只有周末才出现的人,也不应是一个不苟言笑、充满威严的人。”马健说。放下架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与孩子建立亦父亦友的关系,做女儿的蓝颜知己将不再是奢望。(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女儿好养》 马健、马泽著 译林出版社出版)
    《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18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