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成长 >

真情是永不熄灭的灯塔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却咏梅 参加讨论

    记者:您说《一个孩子的战争》主要是一本写教训的书,能否总结一下?
    徐世立:第一是父母再忙也要自己带孩子,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爱、故事、儿歌、交流和肌肤之亲,如果缺失了,以后会形成性格上的缺陷。第二是父亲教育在家庭中绝对不能缺位,一旦缺位对孩子、对家庭都是一个灾难。第三是如何与孩子相处。孩子沉迷电脑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电脑好像成为了灾祸的根源,其实电脑是一个好东西,成人也离不开它。我曾请教过一个教授,他说你为了儿子必须懂电脑游戏,和他一起玩。他和你一起快乐之后,就会听你、服你,反过来你再调教他,情况就不一样了。
    记者:大多数父母对叛逆孩子严加看管,但是这种做法只会适得其反,应该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一个孩子的战争》一书中有很多“父子书”和手机短信,但是你们有真正的坐下来交流并且解决问题吗?
    徐世立:在他13岁之前我们还可以说说话,但到了13—16岁这个阶段,也是处于心理叛逆期的时候,他拒绝跟我们交流,我们不知道怎样和孩子交流。有人评价这本书时说,父亲在这场战争中只做对了“一件半”事情:“半件”是在发现儿子的成长问题后,一直在尝试以“父子书”的形式与儿子沟通,之所以是“半件”是因为这种沟通出现得太晚了,而且不是面对面的交流。“一件”则是放下了父亲的“尊严”、男人的矜持和作家的高傲,在儿子需要支持和关怀的时候,给予了儿子真心的关爱。人之为人,即在于真情的可贵,如果父亲能够在儿子成长过程中,让儿子体会到真情的可贵,也许能避免这场家庭的战争。
    记者:我发现“狼爸”的棍棒教育有点像噱头,他本身并不是那么严格,也用了好多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最后他的孩子也上大学了。您对他的教育理念怎么看?
    徐世立:我觉得“虎妈”、“狼爸”都走到了极端,他们从小就开始打孩子,不管孩子好坏,只要你不学习就打,我觉得很不人性。我是在儿子快16岁时,等出现问题束手无策了才去管教他,我也没怎么打他,怎么会成“狼爸”呢?而且在中国像这样的情况太多了,这样说来中国的“狼爸”也太多了。
    其实,打孩子是弱者无能的表现。但是有时候,特别是对有些天生玩劣的男孩子,偶尔让他吃一点皮肉之苦也是需要的。一定要培养孩子对父亲的敬畏,有敬没畏不行,又敬又畏才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最高境界。
    记者:在讨论成功与否时,学校所用到的例子都是成绩上提高了多少、考上了重点中学等,最终还是用应试教育的方式评价孩子,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评价成功呢?
    徐世立:这就是我们的两难处境,很尴尬。既然我们摆脱不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大环境,那就先把自己的孩子教好。但是,孩子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现行教育,还是要去学习、参加高考,于是他又回到了那个大环境。所以家庭教育和现行教育不能分割。
    至于评价成功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不走歪路,能成人,这就是成功。书中写到一个男孩子原来吸毒,现在不吸毒了,他不想读书就工作了,现在在游泳馆里当救生员,也很好,一个月3000多元钱,他很爱这个专业,很快乐,还谈了一个女朋友,他回归正常了。我书中的结局是儿子考上了中戏,但这不是成功,也不是励志,而是回归到人生、学习、生活的正常状态。
    我们给孩子的出路太少了,我们在就业指导上出了偏差,我们总是吃了亏之后才亡羊补牢,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先把牢补好呢?我们经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归根到底还是大的体制问题。中国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巨大的话题,谁都在谈,但谁也找不出一条合适的路。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14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