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推广中,教师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我们一直在鼓励学生的阅读,但语文基础不扎实,读了好像没用。有的学生可以读十几万字的童话,但自己写时却会错别字连篇,这是为什么?”日前,“2016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发布“小学生语文作业和学业素养测评报告”,针对“阅读的意义逐渐得到了认可,但阅读的效果却一直难以明了”的现象进行了探讨。 现状:儿童都学会读书了吗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为了全面了解当下中国小学生语文作业和学业测评的现状,2016年亲近母语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并组织了一场广泛深入的调查。 调查中,该团队面向全国的小学教师和小学生家长进行关于作业和学业测评基本情况的网上问卷调查,然后由复旦大学社会学院研究人员对调查结果进行类型编码与专业分析。最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问卷4160份,同时,在22个省组织了专业访谈,499人参与。 根据这些材料,“亲近母语”团队对小学语文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在“阅读”板块,发现长期以来国内对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和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加之应试教育和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许多地方基本把语文教材看作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而对儿童阅读的重视和认识不够,小学生语文作业负担和学业测评压力很大。在1-6年级的学生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都较高,整体感知、评价鉴赏和推断解释的能力从低年级往高年级逐渐升高,但联结运用的能力普遍较低。 江苏省特级教师刘咏春是调研团队的成员之一,她介绍说,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测评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文学性文本阅读仍为主导,实用类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过少甚至没有;二是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不全面,过多考查了记忆能力,而对提取信息、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鉴赏、联结运用等能力考查较少或不均衡;三是考查内容“失常”,即放不下对字词句的考查和练习,测评中更多地考查了与语文阅读素养无关的内容。 “存在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对阅读素养内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阅读测评工具的基本框架认识不够清晰,阅读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刘咏春说。 分析:量化与测量是关键 在报告中,“亲近母语”团队将原因归类为社会环境因素、教育体制因素和语文学科的因素。“由于应试教育的传统,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区域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阅读事实上很难深入。”亲近母语研究院执行院长岳乃红告诉记者,调研中不少家长反映,校外有各种补习班,其教学难度超过学校,许多孩子根本没有双休日,也没有阅读的时间与精力。 此外,李文玲分析:“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多读书,但在阅读推广过程中缺乏对阅读的有效指导。” “关键是针对能力培养的量化与测量。”李文玲告诉记者,过去对阅读素养的理解比较单一,更多地强调知识的获取,而现在则强调全方位的能力提升,“不仅要从阅读中获得需要的知识,同时还要构建你自己的知识,会反思,会使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 在李文玲的研究中,阅读素养被分成四个层次,第一是传统的信息获取;第二是分析推理,即以往的阅读理解;第三是整合诠释,要求读者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得出自己的判定;最后一个是恰当使用,其含义包括学会使用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并有创意性地进行使用。“这就是创造性阅读,也称为主动性阅读,要求我们的孩子和读者有更高级的思辨能力。” “从阅读到阅读素养的提升,其实就是从基础阅读、深度阅读走向创造性阅读。”李文玲说。 应对:从阅读素养出发 除了阅读现状催人反思之外,很多教师道出了自己的疑问:有的地方阅读明明做得很好,为什么语文成绩上不去?亲近母语创始人、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曾认真对比了国际阅读素养测评,她认为,要更好地指导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进行科学合理的小学生阅读测评,必须要从儿童出发、从未来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阅读素养和母语素养出发。 台湾著名教育学者曾志朗提出,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脑与认知科学,关注学习的物质基础——“脑”的研究,重视脑、认知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从脑与认知科学的视角揭示儿童阅读发展规律,使有的放矢地解决当今儿童阅读素养评测中的重大问题成为可能。 曾志朗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揭示的有关规律,为不同阶段的儿童提供不同的阅读测评内容与方式,最有效地帮助儿童提升阅读素养。 至于具体的做法,李文玲建议,对以前阅读概念而言,仅课本和语文素材就可以,但从事更高一级阅读,就要求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跟你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测验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教会学生阅读的策略。” “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走进社会,不跟自己的生活相结合,他不会有创意,他不会产生创意。他必须了解自己的生活,了解自己,有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他才会有反思有创意。”李文玲说,语文教学做阅读训练,不是把这个故事读懂了,而是要教孩子怎么去阅读,会自己提出有效的问题,自己去找答案,这就是阅读策略的培养。(本报记者 缪志聪)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21日第9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