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我四处讲演,所想传递的理念之一就是作者所思的:每个人都是人才,举头都有一片天,只要适材适所,顺性开发,人人都将成为高人,不可多得的人才。 我曾反躬自省两件事:其一,我被众人定位为专家,但真的样样皆行、非常厉害吗?可惜答案是否定的。我自知甚明,大约只有专业堪称一流,很多才华根本是二流、三流、九流,或者不入流的。所谓的专家,只是在一片小小的领空中的领航员,离开这个领域,就不值得一提了,看来专家并未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独霸全球、样样精通。 其二,我与儿女相比未必优劣立见,随着他们成长,很多事情我已慢慢不如之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赢的将越来越少,输的将日益增多,如果他们赢我的,再给之10年,是否也是专家? 我的两个小孩按理论基因无异,可是却有着大大的差异:儿子天生运动健将,女儿却是文艺青年。 人人本来就不一样,不要奢求一样,让他们在各自的领空中飞翔才是上上之策。 教育即生活,是作者另一个感动我心的想法。这则理念,卢梭想过,杜威说过,我们听过,按理说,并不太难,可是知易行难,没有多少人可以实践,最后教育是教育,生活归生活,并未交集。于是我们会在数学题目中看见“小华到水果店采买,李子四分之一斤,桃子五分之四斤,莲雾三分之二斤,共几斤?几元?”或者“小明往前100米,往左60米,再往下去上学……” 孩子问过我:“他们疯了吗?” 教育如果不是生活,所学之术就未必可以提取来用,这样的教育将使人苦恼万分,甚至充满挫折。我们在学习上花了太多时间,却没有学到怎么学,学习一事变得很不快乐,甚至少了成就感。 我的教育一直很像生活,我未敢告诉读者从不在意成绩,人的一生本是一种得失,太在乎成绩,便缺乏本事了,它是经验与阅历的累积,统称智慧。这些本事藏在大自然之中,怪不得有哲学家相信,人生有两本大书不得不读,一是自己,二是大自然。 卢梭说过,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的人生经验使我对这样的论述深信不疑。我在大自然中得到的知识远远胜过课本给我的,学校中顶多学到了常识,而在山河之下我看见义理,有所领略,甚至开悟。这个理解我也用在孩子身上,领着他们一起爬山、溯溪、泡温泉、打球与浮潜,他们在大自然之中表现卓越,很有见地,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一套经验所累积的评断方式,如此一来,我就不想搭理学校的分数了,他们该得到的人生哲学早透过大地教之了。 有一回,我与友人攀登皇帝殿,儿子同行,友人告之,它曾经是海,证据就在石头上,儿子果真找着,那些珊瑚石分明来自海洋,而其上镶嵌的贝壳就是明证。他欣喜若狂地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叫做《皇帝殿上的哲学》,我想一个高中生可以写出这样的考据文章,理应无人可以说他不行了。 儿子的阅读正巧与人相反,他是从大自然的印证回归书本寻求答案,而我们的教育却一直教孩子耽溺在书本之中,最后罹患“阅读的厌食症”。 教育在我看来,是一种圆梦的历程,只要能达彼岸,何妨殊途同归? 我们都是凡人,并非超人,不要奢望出凡入圣,而是要演活自己。如果一个人可以把自己演得鲜活,应该会很绝色的,这样的人全是顶尖者。很开心有人想到这些,并且写了出来,并且请我写序,我乐于借由这本好书与众人分享优质的教育观点,但盼每个人都能回归学习最基本的感动,好奇、探索、开心、快乐,充满创意。(作者游乾桂系台湾亲子书籍畅销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