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择书”是个技术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潘裕民 参加讨论

    从一定意义上说,择书是个技术活,你所选定的书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你的阅读水平和价值取向。不同的读书趣味,不同的利益取向,会影响人们的读书选择。
    人生太短,好书太多,不值得读的书就干脆不要读。那么,什么样的书是值得读的书呢?具体地说,你在书店里或者在图书馆里,拿起一本书,应该怎么取舍呢?余光中先生在《开卷如芝麻开门》的文章中有一段论述颇为精妙:
    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先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之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也一定混乱。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些浅薄得不值一读。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言便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之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之为清晰动人的哲学家。一个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这里,我还想补充两句,如果一本书拿起来觉得看不懂,无非有两种原因:一是作者故弄玄虚或词不达意,这种书当然没有读的必要;二是作者写得很好,但你现在的水平还达不到,这种书可以等你有所积累和提升之后再读。还有一点就是不要人云亦云,别人都说好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你。真正的智慧都是相通的,智慧也决不会只集中在哪一本书里或哪一个人手中。我以为,选择书籍有一个很简单易行的办法:你拿起来,随便看五分钟,先看目录,再选读其中的章节。如果它在五分钟内吸引了你,那就可以买;如果五分钟之内不能吸引你,无论是读不懂、不喜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都不要买。这个方法难免错过一些好书,但现在市场上书实在太多,不得不快刀斩乱麻,节约出选书的时间来读书。
    如此看来,“善选”是阅读的前提。从很大程度上说,一个人的读书品位,是从其择书水准开始的。这种水准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漫长的关注、反复的比较。孔子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一个“择”字,说明了人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判别能力。金克木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将阅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坐着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进行阅读、躺着读的书——文艺类书籍、走着读的书——能自身与之对照,与之谈话的书。如果说校长更多是坐着读、走着读,那么教师则应该跪着读、站着读和躺着读。
    原则上说,没有哪本书是必须要读的。但事实上,有些书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往往具有基本价值,是民族的文化之根。正如《圣经》之于西方人,孔孟、诗骚、李杜、《红楼梦》之于华人,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泰戈尔之于印度等,都难以绕过。毫无疑问,这些书对一个人的思想启蒙而言,你读和不读是不一样的。
    回想自己的读书生活,我觉得真正“有益”的,往往是重读时的感受。因为在我看来,真正称得上“百读不厌”的书,大都是那些最有价值的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作家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这话说得多好啊!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阅读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必不可少的,活跃在教育研究和实践前沿的教育专家的著述也不可或缺。如果要走向更有深度的阅读生活,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我建议教师要多读点教育以外的书,比如,多读一点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书。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恩格斯也曾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到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要发展和锻炼这种理论思维,唯有学习以往的哲学。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的发展也是这样。
    (作者:潘裕民,系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21日第9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