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离去,皓月般品格长存——写在杨宪益诞辰100周年之际 北京5年没下那样大的雪了。那年的雪从11月1日就开始下,漫天雪花,纷纷扬扬,落到西坝河岸,堆起高高的雪窝子。 这是宪益舅舅在世时看到的最后一场雪。他没能站起来走出房间去感受,甚至连下床走到窗前的力气都没有,我们守在他床前绘声绘色地描述以代替他的眼睛。他会心地笑了,笑得很恬静。 打那年之后,北京就再没下过一场像模像样的大雪。即便下雪,也下得迟,下不大。近年我有点信服命运之神,常想,莫非那年的大雪是特意为老人家送行的吗? 5年来便是在盼下雪和思念中度过,数着日子过,一个祭日一个祭日过,直到一天天接近舅舅的百年诞辰。 2014年5月,我和母亲主编的“纪念杨宪益先生百年诞辰丛书”开始启动,序幕是陪人南下拜访杨宪益的胞妹之一——我的母亲。凡提到杨宪益的影响力,都会令那些具有真知灼见的出版社跃跃欲试,然而这回我们将这一重担托付给了黑龙江畔的北方文艺出版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简单,承诺来自真诚,有眼光有魄力的宋玉成社长,加上热情十足的责任编辑安璐,一切为丛书的出版铺好了路。 既然是丛书,就要先选定书目。刚开始估算是8本的规模,由我先报选题,一起商定。选定的几位编者都在南方,我母亲亲自联络,几天光景就拿到了丛书中《五味人生》的版权,其书名出自她的点子。作者王一心擅长传记文学,书中特别彰显了杨宪益集中中国知识分子以民族事业为己任的精神风貌。 另一本《金丝小巷忘年交》的作者范玮丽很幸运,在老人生前就得到了亲笔书名手迹。在老人病重的最后3年里,她每周都去探望陪伴。她说老人是灯塔,她是罗雀,在老人身边常会忘记自己的采访任务。她远渡重洋赴英伦走访杨老故友,在乃迭舅母大量的英文信笺里,寻觅这位英格兰绝代佳人出于何种动力能够做到跟随爱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共同完成中国经典古籍的翻译大业。 母亲为自己编写的书起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魂兮归来》。她的心思我最懂。5年前舅舅辞世带来的心痛,她依然,我也是。母亲一生译著丰厚,散文结集出版的第二本就是专写她挚爱的哥哥。书里分献诗、散文、译文、家信4个部分,时空跨越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讲述那个经常牵着哥哥衣袖逛书店的小女孩,从此沐浴在知识、爱和理想的阳光中。 在出版社的鼓励下,我也编了一本小书,将自己多年来为舅舅写的诗文汇总。书中以一首长诗《一个馆和一个人》作为末篇,算是叙事诗的一次尝试。为此,我两度走进国立编译馆原址,在斑驳的历史遗迹中感受前辈在战火纷飞年代为传承中外文化遗产所作的巨大贡献。书中选进多幅我为舅舅画的速写,有的略显粗糙,但今天看来都不可能再还原当年的现场了。 为了保证质量,丛书出版时被压缩成6本。 宪益舅舅是世上少有的慷慨文人,其慷慨不仅表现在藐视钱财上,更多的是对自己作品和藏品也同样达到了“千金散去”的境界。老人生前,我只是敬佩之至,老人一走,给他编书时才发现麻烦不少,最艰难的莫过于编撰图文并茂的《逝者如斯——杨宪益百年画传》。本书编辑完成后,我不无感叹地说:“要将一位非凡的百岁老人之传奇一生用影像重现,谈何容易!”20世纪沧桑变幻,风云人物涌现,大事件,大动荡,群星灿烂。杨宪益亲历的那些珍贵痕迹,比如关于接受启蒙,留学海外,经历战争、运动和牢狱之灾,遭受丧子之痛,曾经数不胜数的书目和影像,如今屈指可数。 那些愉快的或是不愉快的时光,那些能作为的或是不作为的时光,难怪老人把自己最后一本书的书名题为《去日苦多》。 我相信,在这位一生以宽大为怀、品格如皓月的老人之生命最后时刻,他心里会像明镜一样透亮! 难忘2014年初冬那段日子,我们3个晚辈流水作业的操作,让我的小屋犹如一个小小的编辑部。2015年新年伊始,凝聚着众多心血的丛书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作为主编之一和老人的后辈,我感慨万千! 近来连篇的报道中都爱说杨宪益是最后的士大夫,是集革命者、诗人、学者于一身的奇人。我想借用徐坚忠先生所言,杨宪益是中国的良心! 5年前晚辈亲友们写下以下悼念文字: “先生还没有走远,我不想说伤心的话,只想把我从先生那里得到的力量、鼓舞和有益的启示分享给远远近近的青年朋友:杨先生从来鼓励我们要有志向,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图个人名利,要为我们的民族大义尽到点点滴滴的努力。”——王一培 “我们做不到,不等于世间从未有过这样的理念和美德。”——李晶 “在这里我们也化作支撑草亭的圆木,我情愿做圆木,做最结实的圆木!”——傅鸫 今天我想说,杨宪益不可超越的贡献和人格魅力,才是我们编撰这套纪念丛书的最大动力! “纪念杨宪益先生百年诞辰丛书” 杨苡 赵蘅 主编 北方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