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与书 >

多丽丝·莱辛和《野草在歌唱》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杜宁远 参加讨论

    多丽丝·莱辛和《野草在歌唱》——南非的小草
    去年11月17日凌晨,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平静中离世,享年94岁。2007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是历史上第三十四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
    多丽丝·莱辛一生出版了约50种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在世界各国有许多读者,女性读者更喜欢她的作品。有不菲版税收入的她晚年住在伦敦一所很普通的房子里,过着老百姓的普通生活,和去年获奖的加拿大女作家门罗一样,看起来就是不起眼的家庭妇女。
    2007年10月,记者们得知莱辛获诺贝尔奖在她家门前架起短枪长炮时,她像平常一样外出购物去了,回家时,有记者问:“你什么时候知道你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老太太从容对曰:“现在。”
    在莱辛的小说中有的题材对中国读者太陌生,有的译文略显偏涩,而《野草在歌唱》是读来顺畅的一本。小说的女主人公玛丽是生在南非、长在南非的白种人,可是她没过几天好日子,从来也没幸福过,一生都在挣扎,直至生命的尽头。并不是像以前我们理解的南非的白人都是殖民主义者,都是欺压黑人的富人。
    被昔日金融巨子和开矿大王一手创建起来、被探险家视为“黑暗大陆”的南部非洲,是玛丽生长的地方。她的双亲都是南部非洲的白人,从不曾去过英格兰,可是他们和玛丽却都把英格兰当作自己的祖国。父亲是铁路小职员,酗酒成性,母亲一直处在经济压力之下,最终憔悴而死,玛丽的哥哥和姐姐也在贫病中夭折。玛丽眼中的父亲永远在喝酒,母亲永远在还债,他们永远在争吵。
    16岁的玛丽离开学校后在城里的一个公司找了工作,干打字、速记一类事儿,她平静地生活到25岁。30岁时一切又不正常了,她成了圈子里的老姑娘,处处遇到异样的目光。一次偶然的相遇,她嫁给了农场主迪克,却没有找到幸福,而是走上了母亲的老路,甚至比母亲还不如。迪克名为农场主,可他的农场经常庄稼没有收成,家畜家禽都活不了几天,总是劳而无功,困苦、焦虑,还有炎炎烈日煎熬着这个家,更严重地煎熬着城里来的女主人玛丽。她不知所措,离家出走,没成功;想有个孩子,迪克说养不起;家里的黑人雇工她也没有能力对付,简直是没有一点点希望。
    男仆摩西的出现,让麻木混沌的玛丽燃起了一丝欲望的火苗。这是一个健壮、聪明,会说英语的黑人。而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玛丽用皮鞭打过摩西,可她又离不了摩西,她仍然在欲望和观念之间挣扎。在彼时的南非,白人女主人与黑人男仆有某种关系对全社会都是大逆不道,一旦被人发现,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野草在歌唱》的情节顺畅,能吸引人看下去,可看着又倍感沉重和压抑。这种感觉是多丽丝·莱辛刻意要给读者的吧?也是一种艺术的感染力,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感染力。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说:莱辛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玛丽的人生是一种女性的经验,大概也能说是一种分裂的文化,个人的分裂、社会的分裂。
    多丽丝·莱辛出生时父亲是驻伊朗的英国军官,后全家迁居南罗得西亚(独立后国名为津巴布韦),为了从严厉的母亲身边逃跑,多丽丝15岁时就离家出走,青年时代参加过左翼政治运动。她在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后回伦敦定居。她赞同痛苦的童年会造就小说家的观点,因为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就是痛苦远远多于快乐。评论家认为,莱辛的小说多是自传性质的,反映了她在非洲的生活经历。《野草在歌唱》更是如此。
    多丽丝·莱辛去世了,她的作品还留在世界,她的艺术魅力还留在广大读者心中。(杜宁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