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与书 >

写在沈昌文口述录出版之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刘彬 参加讨论

    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在沈昌文口述录出版之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近年,作家沈昌文在自家斗室“旅行”之余,常用苏轼《定风波》中的诗句借以自娱。他慨叹:“上帝待我不薄,让我能够活到今天。回顾我的一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与此境况实相类似。”
    8月,沈昌文口述录《也无风雨也无晴》,由海豚出版社出版发行。
    天天都在想“知道”
    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曾撰文说:“用老话讲,我们叫气味相投;用新话说,我是沈公的铁杆儿粉丝。在我的眼中,老先生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沈公从上海一个银楼小学徒,一直奋斗到在中国最高的出版机构工作,曾任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编。”确如俞晓群的评价,沈昌文自学成才。从上海“棚户”里走出,直至人生的耄耋之年,沈昌文天天都在想“知道”。《也无风雨也无晴》书中讲,“进银楼才一年多,……我有了时间上夜校,做一个半吊子的学生。我这小孩在伺候人的时候,一有空暇,不是念《古文观止》,就是练毛笔字。”从小受了祖母“要记得自己是好人家子弟”的教育,沈昌文从做学徒那一天开始便懂得了“出路之唯一可行之处,便是要使自己有一技之长”。
    此后,沈昌文千方百计都在寻觅各种补习的机会。早年做学徒的五六年时间里,他前后上了14所补习学校,学习了多种技能,从速记、会计,直到摄影、英语、俄语和无线电等。人生无论何时,沈昌文“想到的还是要学习”。
    回顾似水年华,沈昌文总结说:“趁着伺候人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些人,大长见识,加之有时间学习,这两点,成就了以后的沈昌文。”
    秉承“竭诚为读者服务”
    沈昌文做过很多重要的出版项目,包括三联书店的许多好书,还有“书趣文丛”、《万象》杂志、《几米绘本》等。《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讲,三联人在总结沈昌文在任的业绩时,经常这样开玩笑,“沈某人之翻身,主要是由于‘卖菜(蔡)’”。原来,从1989年到1993年,三联书店一口气出版了蔡志忠的近40种漫画集。而蔡志忠愿意把版税存放在三联书店,借用这笔稿费,沈昌文解决了一部分三联职工的住房问题。
    多年前,三联领导找退休了的老三联人提建议,沈昌文就建议恢复韬奋图书馆,因为韬奋图书馆在他的生命中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我在20世纪50年代看到当时的韬奋图书馆里有一本俄语书,教人如何通过外语的特别标识去识别外语。这本书我精读了,之后又买了一本。当年我能根据书里的教法,识别什么是波兰文,什么是塞尔维亚文。我当然不认识这些文字,但是我可以找到那些认识这些文字的人。”
    60余年的出版生涯,沈昌文一直主张并鼓励出版社办公益事业。他介绍,过去的出版家都是把出书作为一种公益事业来办的,但现在没有继承下来,相反太强调利润和经济收益了。邹韬奋提出的“竭诚为读者服务”,是三联书店的老传统。
    老来天天乐呵着
    在《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书中,沈昌文把退休后的生活讲述得惟妙惟肖。这几年,沈昌文在三联书店有一个被其称之为“傅小姐”的“第三者”。此“傅小姐”能胜任沈昌文的资料收集再加工,沈昌文经常把网上或者杂志上的文章下载下来,请复印机“傅小姐”打印出来。“并非家里没有‘傅小姐’,只是家里没有技术人员维护,用着用着就不听使唤了。”沈昌文说。
    前几天,沈昌文到俞晓群的办公室,看到外间展示墙上挂着的“我们的作者”肖像,沈昌文告诉俞晓群:“等我上了左面一栏时,我再来看你。”而展板左面一栏是已经逝去的前辈,有张元济、王云五、叶圣陶、丰子恺等,沈昌文与莫言、王安忆、几米等,位居右面一栏。谈吐间,足见沈昌文的幽默与豁达。(记者 刘彬)
    沈昌文 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工作。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历任人民出版社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1996年1月退休,退休后又发起创办《万象》杂志,继续为出版事业奔走忙碌。著有《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知道》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