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西·李在为读者讲述她的创作理念 韩国绘本艺术家苏西·李日前受邀参加首届上海国际童书展,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活动期间,她携自己创作的两本无字书《海浪》和《影子》为读者讲述她的创作理念以及阅读无字书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在蒲蒲兰绘本馆与读者互动时,苏西·李看到现场没有一个孩子,些许惊讶之后,她举起手里的《海浪》释然一笑:“我本以为会有很多孩子来,不过,大家都是已经长大的孩子,我也很开心!一本书对于不同的人,所看到的和想到的是不同的,我希望我的书可以带给读者多角度的思考。因为,无字书,是从0岁到100岁都能读的书。” 冲破自我,在现实和想象间自由穿行 蔚蓝色的大海边,几只海鸥伴随着一个追逐浪花的小女孩,即使只看到她的背影,也能够想象出她那激动的心情。故事简单,寓意却不简单。海浪起起落落,小女孩探究着、躲避着,和海浪玩耍一会儿之后,就到了该做决定的时候了:“是弄湿自己还是不弄湿,这是一个问题!”苏西·李反复跟读者阐释着,《海浪》这本书中间的装订线就像是一个心理上的界限。她说,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第一次面对新鲜事物的恐惧时刻,她想通过书中这天然的折叠线来表达这种恐惧感,传递人与自我的交锋。 随着书页的翻动,读者看到,小女孩越过了边界,从左边的现实世界进入到右边的海浪世界,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装订线使某些画面失去完整。苏西·李解释说,这是她的特别设计:线左侧是现实,右侧是想象,人有时可以跨越界限,在现实与想象中穿越,而苏西·李的创作便是这种穿越的最好实践。 苏西·李创造的另一个视觉力作是《影子》。她同样巧妙地使用了装订线,使之成为阁楼中的现实世界和影子世界的边界。小女孩沉浸在自己创作的游戏里,陶醉在想象的喜悦中:女孩变成了狼,梯子变成了香蕉林,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变成两个月亮……最后,把小女孩从幻想带回现实的是妈妈的声音。苏西·李说:“‘该吃晚饭了’这声温馨的呼唤,恐怕是小孩子,包括我们这些长大的孩子儿时记忆当中,几乎每天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静默时,会听得更清楚,看得更丰富 苏西·李的书多为无字书,即使有字,整本书也不超过十句话,这代表着她的创作倾向:用图画来解读生活,用视觉图像来思考。苏西·李认为,图画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必用文字去“说明”和“衬托”。当书里没有文字时,反倒令人沉下心来,静静地观察和思考。为了弄明白整个故事,读者会反反复复翻看、琢磨,更不会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和线索,这静默无声的时刻往往能使人听得更清楚、看得更丰富。 有一次,一个小女孩告诉苏西·李,自己最喜欢《影子》这本书中熄灯后画面全黑的那一页。她问小女孩为什么。小女孩兴奋地说,如果把这一页放在灯光下,就可以看到画面另一面的剪影呢。苏西·李说,这并非她有意为之,但当她听到小女孩这个反馈时很是惊喜,她喜欢读者发挥所有想象来解读她的无字书。 苏西·李说,阅读无字书,起初可能会让人觉得无聊,因为很多人已经习惯以文字引导自己阅读。在亲子共读中,家长也许还会感到尴尬——因没有文字可以读给小孩子听。她告诉读者,其实,这种顾虑只有大人才有,小孩子不会有这种想法,因为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书反而会滤掉很多限制,打破许多藩篱,激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是无字书的魅力所在。 在阅读无字书时,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当回答读者为什么两部作品中都有一个小女孩时,苏西·李坦言,她创作的三部曲——《海浪》、《影子》和《镜子》(未在中国出版)里,都有她童年的影子。她是独生女,小时候经常一个人玩耍,她特别能体会独生子女那种孤独的感受。《海浪》中小女孩与自我的交锋,以及最终冲破界限接纳自己,找到内心的平静,就是她真实的人生经历。 苏西·李说,她曾收到一个家长的信,感谢她的无字书对自己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的帮助。那个一向孤僻的孩子有一天在课堂上翻阅那本《海浪》,忽然像其他同学一样开心地笑了——他进入到书中描绘的情境,这是他第一次融入课堂,真正“跟大家在一起”。提起这个宝贵而美好的瞬间,苏西·李一脸灿烂。 苏西·李也经常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读者的反馈,很多人在阅读她的无字书时,不知不觉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听完苏西·李的讲解后,一位读者说,《影子》中的小女孩和她女儿太像了,“常常披着床单、戴着围巾、穿着大人的衣服,说自己是一个美丽的公主,我觉得《影子》走到她的世界里去了,孩子一定很容易就能看懂”。另一位妈妈也表示,看了这本书,她也开始明白自己孩子的心理了,当女儿再把家里宽大的窗帘裹在身上,说自己是白雪公主时,她也不会再厉声地斥责孩子了:“就让孩子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快乐成长吧!”(张建莉) 《海浪》、《影子》 [韩]苏西·李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