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儿童文学不应“与童年为敌”(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方卫平 参加讨论

    要为儿童心灵成长选取优质精神食粮
    童年时期的精神滋养,对儿童成长特别重要。当前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暴力、杀戮等情节,还有不少作品只把儿童设定为一个被否定的、需要教育的对象,由此带来了大量问题。
    在漫长、大量的搜寻和品读过程中,那些传统的、深入一些作家艺术骨髓的儿童文学创作理念和文化习性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影响甚至伤害,仍然让我深感震惊。例如,许多作品,包括名家笔下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不时出现的暴力、杀戮、侵害等情节和元素,成为了一些作品的基本叙事构成。又如,不少作品怀着教育儿童的动机和“自信”,总是把儿童设定为一个被质疑、被否定的对象,作品中所潜藏、体现的童年观,也总是表现出一种否定性的、而非建设性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与童年为敌”,这甚至成为历史上许多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所呈现给我们的一种基本的文化姿态。我认为,在今天大量提供给儿童的公共阅读资源中,一种延续自传统儿童文学史观的对于儿童读物的价值判断取向,仍然占居着主导性的位置。今天我们的儿童阅读仍然明显受到一种功利而又狭隘的教育观的影响,它包括缺乏真诚的情感教育、缺乏温度的知识教育、缺乏反思的纪律教育、缺乏普世价值关怀的民族主义教育,等等。
    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依然严重地存在于我们提供给孩子的大量阅读材料中,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教材。就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选文部分来看,从作品的选择到出于识字量、篇幅、内容等原因的文本改写,为了知识教育牺牲文学教育、为了道德教育牺牲精神培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年来,小学语文教材几经修订,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明显的进步,但上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所以,在选评《中国儿童文学分级读本》的过程中,我有意将一部分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读本,且符合我的选文标准的儿童文学作品原文放在读本对应分册的相近单元里,以便有助于读者比照和思考。
    不要对孩子过早进行道德说教
    儿童文学作品应当通过真切的心理情绪与生活体验,为儿童展现朴实而又珍贵的生命世界与视野足够高远的精神世界。这种生动鲜活的文学作品远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具生命力。
    最近,随着人们对于儿童道德关注的升温,关于《子弟规》、《孝经》等道德经典的儿童诵读倡导再度引发讨论。我个人十分乐于承认经典诵读的语言与文化传承意义,但我也始终认为,儿童精神的教化是一个只有在最普通、最日常的儿童生活语境里,才能真正得以有效实施的过程。它通过诉诸童年真切的心理情绪与生活体验,向儿童打开一个足够贴近他们,同时视野上也足够高远的精神的世界。在这方面,儿童文学有着众所周知的天然优势。但是,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精神的教化与陶养的真正实现,仍有赖于这一文类本身所达到的精神的高度,继而有赖于我们对“精神”的理解。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童年时期的营养对于我们的生命多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童年时期获得的养料,将决定一个生命成长的朝向,而这一点,或许比成长本身更为重要。我在自己长期以来的儿童文学阅读、品味、评点、判断的过程中,不断地体认到这一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给予我们的并无其他,只是一种素朴的精神情怀;它并不向我们的孩子过早地提出道德律令的要求,但它的确为孩子展开了这样一个朴实而又珍贵的人的生存命题,即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和有责任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些。
    我也希望通过《中国儿童文学分级读本》,表达对中国儿童文学“变得更好一些”的期待和祝福。站在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的视点上来观看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风景,难免会有诸多马后炮式的不如意。也许可以说,这套选本所归拢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儿童文学在其难以克服的时代局限下,一点一点努力和推进的节奏与面貌。(方卫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