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与书 >

张抗抗:文学,新世纪的“互动”新空间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抗抗 参加讨论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是当代文学风光无限的最后一段好日子。文学担当了社会进步的先驱与前锋,诉说苦难、清理历史、反思人性,文学承载着真理与希望,成为阅读者的情感出口与精神出路。作家承袭了“社会良心”的传统使命,试图以文学“干预生活”。刊物每有一部思想激进、构思新颖的作品发表,城乡呼应众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新时期十年,是一次罕见的文学狂欢,也是中国“百年孤独”的近代史上,文学与社会成功“互动”的巅峰期,或可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互动”的典范。然而,风停雨过,那个时期的特殊使命一旦结束,“互动”迅速开始消退。自20世纪90年代始,中国逐渐步入商业时代,由于信息社会外部条件的改变、中国体制的种种局限、作家自身“动力”的不足、读者兴趣的多样化——文学与社会的密切“互动”终是风光不再,呈现出另一番迷离错杂的景象。
    新世纪十年,从表象看,中国当代文学在数量和规模上并没有缩减,每年仍然有上千部纸质长篇小说正式出版,畅销小说排行榜受人关注,各种书展上的作家签名活动、各类官方与民间的文学评奖活动、作品研讨会持续不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队伍每年都在扩大,新锐作者的文学水准起点颇高,文坛依然众说纷纭、众声喧哗。
    但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家们的积极“行动”,大多是作家的“自我运动”;纸质图书进入流通渠道之后,流速大大缓慢甚至停滞“不动”,引发读者强烈共鸣的几率大大减低;文学与社会“互动”的环节,似乎在此开裂、脱扣了。
    我们来看看“社会”那方面的情形:
    在文学主流之外,青春文学刊物例如《最小说》等,拥有数量巨多的读者“粉丝”,他们痴迷于小说中的人物和细节,为其欢笑哭泣寝食难安。阅读者就像纸页上的标点符号,与作品同生共死。他们排斥父母、拒绝老师及教科书上的说教,渴望从同代人的作品中获取理解。每一本刊物或是新书出版,都像是举办一场盛大的PARTY。作者或是写手,大多是潮流的追随者,不再有居高临下引领大众的雄心,因此,青春的“互动”带有更多的平等意味。
    还有习惯被我们称之为“网络文学”的写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