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课程文化》:从石头中看到更多的东西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王利华 参加讨论


    ▲书中将美国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归纳为工作和生存训练、承接圣典、发展自我和精神、建构理解、思考民主主义和正视主导秩序六种课程文化。
    ▲利用文化的透镜,我们可以把课程不仅仅看成学习的对象(内容),而且看成一系列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动态的过程。
    ▲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别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所有学生的兴趣都得到满足,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机会。
    课程设计绝对不能简单地执行已经设计好的方案,教师只有对课程的目的、所教授对象的需要有更为深刻、更为整体的思考,才能将课程设计好,才能圆满地实现课程目的
    
    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等著,余强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不少教师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小到一节课的安排,大到整个学期的课程设计,都习惯依赖教学大纲和教案,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把它们当作金科玉律加以执行。每一节课都按照大纲的内容来安排,丝毫不敢有所违背。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对大纲和教案越跟得紧,课堂就越没有生机和活力。
    学生们刚开始或许还能积极配合,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消沉、懈怠了,最终对学习内容完全失去兴趣。
    对此,教师如果能及时反思,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针对他们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改善。
    事实上,教师对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对课程的及时调整以及对理想课程的追求,都可以归入“课程文化”的范畴。
    最近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和探究课程,作者认为:“利用文化的透镜,我们可以把课程不仅仅看成学习的对象(内容),而且看成一系列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动态的过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课程文化的概念“可以提醒我们注意信念系统、价值观、行为、语言、艺术表达、权力关系,以及教育发生于其中的环境;最为重要的是,可以提醒我们注意那些让我们感到什么是正确和什么是适当的种种规范。”
    书中将美国课程理论和实践归纳为工作和生存训练、承接圣典、发展自我和精神、建构理解、思考民主主义和正视主导秩序六种课程文化,旨在“进一步认识、考察和思索那些为学校和课堂而计划,并在学校和课堂里实施的课程”。事实上,这本书也达到了这个目的——它所提供的知识能够帮助教师理解和反思他们的工作所具有的社会目的和人类目标,并且据此决定教什么以及如何教。
    该书虽然有五位作者,但它并不是一本论文集,而是一部思想连贯的理论著作。它的最大价值在于让读者明白两点:其一,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授方法,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感兴趣,从而真正有所收获。其二,课程设计绝对不能简单地执行已经设计好的方案,教师只有对课程的目的、所教授对象的需要有更为深刻、更为整体的思考,才能将课程设计好,才能圆满地实现课程目的。
    对于课程设计,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将课程统一设计好,然后再按照统一的进程来上课。这样的课程安排,方便了管理者统计课程进度,但是事实上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是不利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设计课程才能行之有效呢?对此,《课程文化》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案例:
    星期一到星期四的下午3点30分,即下课后、放学前,学生通常来到十一年级的教室,迈耶老师已经在教室的布告栏里贴了一些便条,学生只是来察看一下。这些便条略显黄色,一般是从别的什么地方撕下来的。在每一个便条上,潦草地写着一个词或一则短语:《论自由》,C2H5-O-H、C2H5-O-C2H5、C2H3O-H、C2H3O-O-C2H3O,蒙德里安,个体发生重演种系产生,西蒙娜·德波伏瓦,亨格。这些就是话题,每隔一天的上午,将会有一些和这些公布的词语有某种联系的问题。任何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在第二天提前30分钟到校尝试回答迈耶老师的难题。当然,学生也许已经就这些话题进行了初步的调查,迈耶老师也已经将他的问题写在第二张黄色便条上了。“约翰·斯图特尔·密尔德的著作和一位校长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关系?”“C2H5-O-H、C2H5-O-C2H5、C2H3O-H、C2H3O-O-C2H3O和现代化学有什么联系?”“蒙德里安的绘画被认为具有革命影响的是什么?”“个体发生重演种系发展过程的理论是如何反映在历史研究中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要写在纸上,并在上课十分钟前当面交给老师。
    这项活动不是必修课,学生完全是自愿参加,而且内容和迈耶老师所讲授的课程也无直接关系,但是这些问题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尽管学生们答对与否并不会影响考试成绩,但是因为感兴趣,他们还是满怀激情地参与其中。至于教学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满怀激情,怎么会不满载而归呢?
    为什么迈耶老师能够让学生如此着迷于这些问题呢?仔细审视一番这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看似简单、零散,实际上却满足了不同兴趣点的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兴趣各异的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这说明迈耶老师对学生的思维、兴趣了如指掌,唯其如此,才可以设计出那些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把他们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上。
    迈耶老师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了解学生和科目的基础上,设计出“发自学习者内心”的课程。可见,一个出色的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确立为教育活动的中心,以满足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智慧、情感为己任。
    此外,还要具备敏锐地察觉学生各种需要的能力。正如书中所说,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
    说到底,所谓的大纲和教案都是需要人执行的东西,其作用只在于让教师了解所讲授科目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情况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别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所有学生的兴趣都得到满足,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机会。在这样的课程设计中,没有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差别,有的只是兴趣点的不同,任何一个学生都不会被轻易放弃。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参与课堂活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从而发现学习的乐趣。
    费尔默说:“如果教师只是让一名儿童翻转1000块石头,那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他还要使儿童从石头中看到更多的东西,让这些石头激起儿童对这个世界的历史兴趣,激起儿童了解水、大气、土壤和岩石的进化过程的兴趣,并引导他们窥探这些东西背后更深层的意义。”我想,这或许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所要谨遵的一个原则吧。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设计学生真正需要的课程,那么,你的课就成功了一大半。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0日第8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