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歌剧《林徽因》——她用一生守护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王洪波 参加讨论


    一个人被写成歌剧,不仅要有才华和贡献,还要有让世人感动的故事和不被世俗湮没的崇高。林徽因富有才华和才情,采掇其学术贡献和爱情生活任意一点,往往都能吸引观众的注意。但如果创作者综合驾驭能力不强,满足于边边角角的情趣,恐怕很难把这个人物写活,会给观众怅然若失、言不尽意之感。看罢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歌剧《林徽因》,我获得了一种审美的舒畅感、满足感,其戏剧结构与人文之美,都堪称道。
    全剧分二幕八场,以上下阕、前后篇的布局,创造性地把林徽因的一生分成生活和学术两个部分。以往一些作品过分强调她的情感经历,以及沙龙女主人的身份,忽略了她作为一名优秀学者和杰出艺术家的人生主场。这部歌剧从林徽因病重开场,以病重结束,采用倒叙手法,由林徽因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思索展开故事,凸显了“发现美、守护美”是她一生的使命与追求,从而对这位中国近代著名才女,以及与她有交集的民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人生悲欢,进行了多维度、多侧面的激情咏叹。
    可以说,歌剧《林徽因》最大程度上呈现人物的本来面目,使林徽因的人生展现得更饱满,形成具有复调结构的跌宕多致。丰富的情感历程、敏锐的思维特质和性格特色,以及有韧性、有强度的学术坚守,彼此相连,贯彻始终,塑造了林徽因的人物形象。
    第一幕第一场是《长夜》。病床上,林徽因仍在为不能保住老北京的城墙而忧心,甚至不肯吃药,责怪自己的丈夫梁思成“你为什么不争”。梁则激动、心疼、无奈地辩解:“城墙……城墙总有一天会倒的,你这样坚持,又有什么意义呢?”展现出一部正剧的悲悯气质,这一气质贯穿全剧始终,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趣。
    这一幕是梁、林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篇章。但是如果全剧仅仅沿此展开,未免显得单调枯燥,观众看起来就太辛苦了。于是,第二场《太太的客厅》,第三场《剑桥》,第四场《宾大》相继而来,林徽因青春生命的花朵次第绽放,那些富有时代感的一个个丰满的生命个体,让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精彩。整个剧情,从紧张忧虑、沉重无奈,进入到智慧碰撞、舒缓浪漫的轻松乐章,全都为核心人物的成就、性格与命运埋下伏笔。第三场《剑桥》采用舞台蒙太奇的手法,徐志摩、张幼仪、林徽因以三重唱的形式并置出现,简洁且富有美感,具有戏剧的张力和说服力。第四场给梁、林一生成就与感情生活的起点,做了舒张有致令人信服的铺叙。《摩登时代》《默契》《一半》等唱段,充满心灵碰撞的节奏感,很好传递那个时代的气息,梁、林学术的追求、情感的纯真以及生命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默契,演绎得好听、好看,引人思考。
    第二幕的四场分别是《佛光寺》《李庄》《国徽》《梦境》,处理更加大胆、细腻。《佛光寺》一场,作者凭借对古典建筑与佛教文化的理解,把这一段落与第一幕中的铺垫贯通起来,让人感到命运的力量。让林徽因与跨越千年的佛光寺供养人联系起来,通过历史与现实、生命与艺术的对话,领受到机遇、使命与担当的巨大法喜。林徽因分身为阿弥陀佛、释迦佛、弥勒佛,众菩萨,众金刚罗汉,或拈花微笑,或齐声高唱,或手舞足蹈,简直是此剧的神来之笔,建构起场景合、心理合、命运合、性格合的妙境。咏叹调《法喜》也唱出全剧的高潮。然而,就在梁、林考察佛光寺,发现被日本人认定已不可能存在的唐代建筑时,枪炮声响起,七七事变爆发。生活本身的跌宕巨变超过一切戏剧的设计。他们奔赴李庄,既在真实的时间上与佛光寺直接相连,又展示了一种生命与际遇的巨大无常。
    结束李庄之行后,他们回到京城。几年之后,设计共和国国徽的重任落在梁、林的肩上,这是无上的光荣。即使是展现这种光荣,这部歌剧也融入了对生命的思考。第二天就要交稿了,林徽因仍然不能容忍任何瑕疵的存在,她坚持要重画,坚持“美就对了”,坚持“国家不能因我而不美”。这一精神,贯穿到后面的《梦境》,并回应了第一场《长夜》,让梁、林的生命焕发出追求真理的光辉。
    生命最后,林徽因依然在守护美,守护古老的北京城。守护的过程不仅强调了这种美,而且形成了一种更为崇高的美。从蔡元培、鲁迅先生开始,很多人就一直感叹中国缺少悲剧,缺少悲剧的崇高。但歌剧《林徽因》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少见的悲剧崇高美。这种美,让人沉静,更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启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