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不喜欢碎片化的阅读,手机上,微信上转的很多文章,我几乎不大读的,我喜欢读书,而且是完整的书。一般的名篇,差不多都读过,所以,比较反感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阅读,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虚妄的念头,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自己很有学问很有知识一样。我始终对学生提倡整本书的阅读。读一篇文章,并不能了解一个作家,获得的知识是很片面的。 对于学生读书,我认为还是博览阅读比较好,而不是去精读一本书。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学,比较的是差异,而不是好坏,我相信安徒生童话很好,但林格伦的童话也是安徒生童话不能替代的。我也相信中国童话作家的作品给予孩子们的营养,安徒生童话中未必有。精读一本书,一般是搞研究的读书方法,尤其不适合小学生。小学生两个小时就能读完一两本书,他们正是博览群书快速阅读的时期,你让他们翻来覆去精读一本书,这不太符合孩子的特点。大人读书慢,孩子读书快,这是一个规律。你不能指望一个小学生像90岁老人那样慢慢腾腾走路,你也不能指望百岁老人参加奥运会去争什么短跑冠军。同理,这也是我不主张小学生精读一本书的原因,他们是培养读书习惯的时期,应当广泛涉猎,培养对书、对阅读的浓厚兴趣。我相信开卷有益的话,人参固然好,但车前草也有益处,且不能相互取代。 读一本完整的书相当重要,你获得知识会全面,做出的评价也会全面,准确。所谓一瓶不满,半瓶咣当的人,应该就是那种不读完整书的人。相比个别篇章,读一本完整的书,我们会对作者,或者说对作家能做出一个更理性、更全面的评价,我们能看出这个人的思想变化,人生轨迹,风格差异,我们学习选择的空间也会很大。一本书宛若一条小溪,一篇文章,宛若一碗水,如果一个人想喝水,我想还是小溪里的水多些吧。 如何去读一本书,总是因人而异的,成年人会有消遣的想法,读读书解解闷,而孩子读书,大多是好奇心所致。对孩子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犹如探险一样,这个过程,本身具有探索和求知的意味包含其中。成年人阅读,求知的欲望不是那么强烈的,读书的愿望也很复杂。至于如何读一本书,那也是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读书经验和阅读积累差异很大,读书的目的也不同,至于我,有的书,我会慢慢地读,一字一字地读,而有的书几乎看个开头便去翻结尾,这也算读过了,主要是根据书的品质来定。比如,善于讲故事的书,我就粗翻,把故事看完就行了,而那些语言很美的书,那就不能快看,需要慢慢地读。如果看完后我意犹未尽,那么我又去找这个作家别的书去继续看,包括他的日记,书信,传记,评论等,比如,卡尔维诺的书我就是这么读的。 我个人读书,有个三心二意的读书方法,也就是说,我会同时打开诗歌、散文、童话、小说、理论等七八本书,我会根据心情,时间长短,情绪集中度,天气情况等等,一天调整几次,不同的文体,能给人不同的审美快感,读一本书的收获不能与我这样的收获相比的。在一个星期内,这几本书可以陆续读完。 一本好的书,是需要珍藏的,反复阅读的,这是对成年人而言。我偶尔会做些读书笔记,或者在书上加标注之类的。这种具有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书,会驱动我们去找相同的书再去读,或者再去关注这个作家的书,这本身已经是一种渗透和不自觉的引领了。我心甘情愿与它们为伍,觉得这才是最好的。毫无疑问,这些经典好书会在我们的人生中起到一些非常积极的作用,帮助我们在判断上、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完善上包括心灵的强大上,都会像一盏灯一样,温暖并照耀我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