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了,其影响却仿若一石激起千层浪,还在震荡之中。在我看来,《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眼球,获得高收视率,原因无他,这是利用现代电视和新媒体手段,创新上演的一场生动形象的寓教于乐的当代“诗教”课。百人团的大众模式,武亦姝、彭敏等优秀选手的示范榜样,靓丽的舞台,别致的背景,高雅的诗词吟诵,让人眼花缭乱的诗词比拼,以及惊心动魄的“飞花令”环节,将传统诗词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耳目一新,引发了大中小学生的追捧,在校园里掀起了“诗词热”的高潮,将传统文化重新带入现代社会,据说,当当网等各大网站的《唐诗三百首》这些天已出现过抢购一空的盛况。 中国古代就有“诗教”传统,《礼记》记载:“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到了一个国家看看他的教育,这个国家的人若是温柔敦厚,一看就知道这是“诗教”的结果。经过“诗教”的人就比较文明,可见“诗教”的教化作用不可小觑。所以,中国历代把“诗教”作为基本的启蒙教育方式。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被孔子列在六经第一位置,他鼓励儿童从小就读诗,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为什么这样说?其实就是因为古典诗歌里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伦理价值,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本核心价值观。《毛诗序》曾说过:“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如此强调诗歌的力量和作用,可能稍有一些夸张,但不能否认的是,诗歌形式的短小凝练,语言的生动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和传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因此对其人生产生深远影响。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就可以理解为诗教对一个人进行长期的熏陶效果。读诗写诗,无疑就是一种修炼,修心修身,不断提升超越自我。中国古典诗歌最推崇的是“境界”,强调诗之情趣与意境,有境界则自高格。境界,是指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精神层次。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歌,都是有着高境界的。钱穆先生认为即使不写诗,只要读诗和认真领会,“自己心胸境界自会日进高明”,也能达到与诗人相当的境界,从而获得超越。读诗写诗,成为一种人生修养,孔子在《论语》里夸奖一个人时,常说“可与言诗者也”,而古代对美人的最高评价也是“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魅力无限,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诸多理念、智慧、气度、神韵都蕴涵在诗歌里。在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古典诗歌强调情理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理,诗歌里既显现着具体的情境和场景,也包含着人生经验和哲学思考,提供了美学形象和意义世界。林语堂称:在中国历史上,诗歌除了对于个人而言传递微妙感受、抒发性灵之外,还在规范伦理、教化人心、慰藉人心方面,起到与西方宗教类似的作用。可谓“西方有《圣经》,中国有《诗经》”。确实,很多形象化哲理性的诗歌,具有启迪意义,乃至成为我们生活的指导,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等,这样的诗歌里,其实就包含了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内化成为民族心灵深层的价值伦理、人生哲学和观念原则。 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种内在价值和美学魅力,发扬光大必将利于千秋。最近,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应运而生的寓教于乐的高品位文化娱乐节目,利用现代传播、创新手段,传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这样的好节目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