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8日,“梅香玖传——梅葆玖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展暨学术研讨会”在梅兰芳纪念馆隆重开幕。梅葆玖是当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嫡系传人,生前为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值此梅葆玖逝世一周年之际,梅兰芳纪念馆与泰州市梅兰芳纪念馆共同主办此次活动。纪念展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围绕舞台风采、生活爱好、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依次展示了梅葆玖先生的艺术人生,同时陈列展出梅先生的演出戏服和部分收藏品,生动而立体地再现了这位将一生奉献给了京剧艺术的老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连辑在研讨会上认为,“梅香玖传”作为此次展览与研讨的主题,其核心实际上就是梅派艺术的传承,也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梅兰芳先生作为京剧表演艺术的一代宗师,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京剧表演体系的理论构建肯定无法回避梅兰芳表演体系的理论研究。这也是纪念梅葆玖先生更为本质的问题。数十位戏曲专家学者、梅派弟子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编 者 以经验总结、理论研究来缅怀两代梅先生 □高显莉 众所周知,梅葆玖先生是当代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他基础扎实,艺业精湛,表演端庄大方,在青衣、花衫、刀马旦、昆曲闺门旦等诸行当均有较高造诣,他反对“躁气”,不为世俗狂躁艺术风气所影响,在平易中蕴藏着深邃的内涵,把人物塑造融化在美的形象之中,始终保持着不温不火、中规中矩的梅派艺术本色,全面体现了端庄、典雅、细腻、自然的梅派艺术,获梅派神韵,具有充满诗意的范本美。我们聚集在这里,纪念和缅怀梅葆玖先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去缅怀和纪念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份不忘初心、身体力行、中正平和、锲而不舍的人格和态度。我们应该去缅怀他那汇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融通古今中外不同资源又能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中国戏剧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当代社会文化相适应,从而能够广泛传播和持久传承的艺术继承与创造。更重要的是通过缅怀两代梅先生对舞台艺术的贡献来总结、来研究、来概括他们艺术创作的经验与艺术表演的理论体系。(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弘扬振兴梅派艺术和戏曲艺术,完成梅葆玖先生的遗愿 □巴 图 有幸得与梅葆玖先生交往,每每感佩其特殊的人格对于戏曲当代发展的价值。他出身高贵,作风平民,是一个为传承戏曲艺术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行者。作为梅派艺术发展脉络中承前启后的代表,他认真做着艺术的忠实记录者、传承者、推动者,以自己的艰辛付出,希望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先人,对得起听者,对得起自己。这种信念贯穿一生,老而弥坚。他忠正平和,谦谦君子,心淡如菊,将梅门家品、梅派艺品、儒家文品三位一体结合到了极致,是将中华传统美学价值与时代精神主动结合,进而研拓戏曲精神辐射力的人格代表。在某种角度上,他是现代戏曲的标志性人物。他将学校教育作为艺术传承的主渠道,热心关心戏曲教育,把学生看成是戏曲发展的未来,在梅派青衣的教学及培养学院梅门弟子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今天纪念先生,我觉得从学院的角度还要将他的弘扬振兴梅派艺术和戏曲艺术的遗愿传承下去,将振兴戏曲的关键放在人才培养的环节当中。 从中国戏曲学院的角度而言,首先,我们要将梅葆玖先生亲自关注指导的相关剧目永远地传续下去。梅葆玖先生生前希望能够由中国戏曲学院牵头,有计划地恢复梅兰芳先生早期艺术生涯当中创作的时装戏和红楼戏。对此,我们正在筹划,即将正式启动这方面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其次,我们愿意与在座诸位同道一起,展开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理论与中国戏曲艺术理论的研究,共同将中国传统戏曲深刻性的艺术真理、内在的规定性,逐步地加以梳理与揭示,确立在世界文化当中我们中国文化特有的、独立的表达体系。 总之,我代表中国戏曲学院的师生希望在梅先生的艺术品质的感召之下,能够认真地做好戏曲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公共服务、艺术创作等工作,使梅派艺术在人才培养这个关键环节上能够永续,来作为我们对先生最好的纪念。(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梅葆玖重继承传统,亦重创新发展 □刘 祯 梅葆玖先生是京剧界和戏曲界的代言人,在京剧特别是梅派艺术的传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葆玖先生去世,我想不光对梅派艺术的传承,而且对京剧界、戏曲界而言,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梅葆玖先生从小浸润于梅派艺术,也一直在传承、弘扬梅派艺术,并逐渐地走向艺术和思想的成熟。人们对梅兰芳及其京剧艺术时代的向往和记忆,使“梅兰芳”三个字成为笼罩在葆玖头上的一顶光环,寄托了人们对那个已经渐行渐远时代的想象和情感咀嚼。梅兰芳京剧艺术不仅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也属于未来,无疑葆玖先生成为了人们对梅兰芳艺术、梅派艺术追慕的托体,而葆玖也担当起来了,他作为梅派艺术最重要的传承人,有血缘身份因素,有形象酷似因素,有梅兰芳嫡传亲授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他以自己的亲身行为、舞台上的粉墨登场,对梅派剧目的传承和顺应时代变化的发展,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和对梅派剧目的理解。他的思想和理念与梅兰芳先生亦颇相类,重继承传统,亦重创新发展,不是非此即彼,靠走极端夺人眼球的。他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他的满意是以观众的审美判断为前提和追求的,简单地以“保守”或“创新”来贴签,不是客观的,也不是全面的认识。 今天我们召开这个学术研讨会,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和缅怀梅葆玖先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学术研讨会,希望使梅派艺术、京剧艺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能够有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发展。(作者系梅兰芳纪念馆馆长) 梅葆玖在梅派传承与发展上的开明思想 □周育德 梅葆玖先生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艺术家,今天在这里怀念葆玖先生心情很复杂,也很沉重。在传承梅派艺术这方面,梅葆玖先生很开明。梅兰芳先生在世的时候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一个观点:移步不换形。有些人出于对梅派艺术的敬畏,主张传承不要动,一模一样,逼真就行了;还有一种态度就比较积极,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这移步走得可能是成功了,也有可能是不成功的。那么对待这个问题,葆玖先生就很开明,对大家的积极移步常常是鼓励有加。 记得大前年在天津京剧节上,中国戏曲学院演出《太真外传》。这个戏用了一些新手段、新媒体,视听搞得非常辉煌壮丽。在讨论会的时候,尽管这个戏舞台样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但是葆玖先生本着百花齐放的原则,热情洋溢地肯定了中国戏曲学院这个带有探索性的,带有移步意味的演出,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一点非常令人佩服。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不移步也不行了,但这移步怎么走得合理,走得科学,真是值得大家好好研究,葆玖先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得好好地研究他。(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不忘嘱托,肩负起梅派艺术传承的重任 □王志怡 梅葆玖老师的仙逝使我心如刀绞,悲痛万分。在他的追悼会上有多少人都是万分悲痛,为他惋惜;有多少人都是从远道而来,为他落泪。说起梅葆玖,他既是我的师兄,又是我的良师益友。他天资聪慧,尤其在梅派唱腔的演唱技巧方面,把优美的音律与科学的发声方法融汇至唱腔中,结合他天生的好嗓子,他的声音如水晶一般地明亮,坚实,音质优良,音色甜美,韵味醇厚,真可谓明如镜,声如罄。他拥有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但学戏却分外勤奋,从而奠定了他坚实的幼功,这对他日后继承和弘扬梅派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梅葆玖是梅派艺术的掌门人,他为人善良正直、诚恳待人、德艺双馨。他对梅派艺术的那份执著与追求,是我毕生学习的典范。梅葆玖师兄的离去,对京剧和梅派艺术的发展是难以估量的损失,我心之痛,无以言表。但我不会忘记梅葆玖师兄的嘱托,继续肩负起梅派艺术传承的重任。(作者系梅兰芳入室弟子、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梅葆玖对梅兰芳先生艺术气质与四种精神的继承 □陆镇余 我们要向梅兰芳先生学习他的四个精神: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改革创新;三是谦虚好学;四是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精神的内涵时说,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梅兰芳先生的这四个精神与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精神是一致的。梅葆玖不仅真正继承了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气质,也继承了他的这种精神,包括为人处事等方面。他为了弘扬国粹,发展京剧事业,勤勉操劳,殚精竭虑,对此他曾经跟我说:“这样做就只想有朝一日,回到老爷子身边有一个交代。” 在葆玖逝世以后,我们将他在泰州的大事记,在泰州几十年来的活动、作品与讲话都整理出来。同时我们还正在做关于梅兰芳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一个是关于《梅兰芳年谱》的修订,增加了几十年来新发现的许多资料,今年可以出版;另一个是把梅兰芳先生过去的老唱片的唱腔翻译成曲谱。这两个资料我们做出来提供给专家学者当研究资料。(作者系泰州市梅兰芳研究会会长) 梅葆玖延续了先辈所创立的京剧艺术法脉 □靳 飞 作为“民国京剧”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作为“民国京剧”的代表人物,首推谭鑫培和梅兰芳,谭鑫培与梅兰芳一生一旦,前者一统全国,后者走向世界,他们一纵一横,构筑起了中国京剧的坐标轴。谭鑫培全面提升了京剧艺术的总体水平,梅兰芳令京剧艺术成为国际间耀眼的中国文化徽章,谭鑫培与梅兰芳是梨园内外公认的两位“伶界大王”。沿着谭鑫培、梅兰芳的道路走下来,仍然把京剧作为中国新文化的存在,延续下来这个法脉的,我认为就是梅葆玖先生。 首先,“文革”之后,梅葆玖先生所面临的压力,要超过当年梅兰芳先生。在这种一片断壁残垣之上重建京剧、重建传统文化,梅葆玖先生做出了非常与众不同的贡献。梅葆玖先生以复兴京剧艺术为己任,兢兢业业,艰苦卓绝,埋头重新建设京剧的基础,培养京剧新的土壤。梅葆玖对于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意义,远远大于其对于当代京剧艺术的意义。梅葆玖先生在这方面的引领意义,我们应该引以足够的重视。 其次,梅葆玖不仅最忠实地继承了梅兰芳艺术,而且最忠实地继承了梅兰芳精神。梅兰芳在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中,以其无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与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成功地将原是从属于大众文化层面的京剧艺术,直接跨越到了精英文化领域,成为中国文化主流中的生力军。在炫富竞奢、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庸俗媚俗的世风之下,梅葆玖自尊自爱,卓尔不群,保持着精英文化的引领作用,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梅葆玖也因此得到当代中国与全世界的尊敬,得到国际主流社会的尊敬。 第三,梅葆玖先生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去热爱他所身处的时代,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国际交流,以高涨的热情接受新的科技成果,以高涨的热情培养年轻一代,以高涨的热情致力于京剧与时代的结合。梅葆玖的艺术,是属于当代的文化成果,更是当代文化成果的最高体现。(作者系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 梅葆玖:发展梅派艺术的功臣与传承梅派艺术的忠臣 □周铁林 今天,我想从梅葆玖先生在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这两个方面,谈谈我的切身体会。 梅兰芳艺术大师曾这样说过:“戏曲前途的趋势,是适应大众的需要,应时代而变化,我愿在新的道路上求发展。”梅葆玖先生遵循梅兰芳大师的创新理念,在对梅派艺术的传承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不失梅派韵致的前提下,他让经典剧目变得更好听、更好看,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在舞台表演和音乐上强化渲染,梅葆玖先生在秉承京剧传承精髓的同时锐意革新,创演的《梅华香韵》《西施》《大唐贵妃》三部戏,成为取得划时代戏曲音乐的成功之作。 马少先生曾说:“守成易,创新难。”梅葆玖先生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实现了梅兰芳大师坚持的“仰承传统,锐意创新,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的艺术理想。在继承的同时寻求突破勇于创新,促进了梅派艺术大踏步地往前走。就发展而言,梅葆玖先生是梅派艺术的功臣;就传承而言,梅葆玖先生是梅派艺术的忠臣。 梅葆玖先生在梅派人才培养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入室弟子50余位,学生更是无数,可谓桃李满天下,遍布海内外,彰显了梅派艺术这棵参天大树无限的生机活力。(作者系梅兰芳艺术基金会秘书长) 学习梅葆玖先生的胸怀宽广,承担起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工作 □梁 燕 我接触葆玖先生很少,但对他一直以来都充满着敬意。因为在次数不多的几次接触以及听别人说起他的过程中,我觉得他的胸怀非常地包容,也非常宽广,在他身上有一种格局很大的艺术气质。在我做齐如山研究的过程中,曾听到有人对齐如山与梅兰芳的关系有争论,无非就是谁帮助谁更多,谁比谁的贡献更大,两人是否存在过关系裂痕,在历史上谁更应该多一笔,等等,实际上是用今天的想法来揣度前贤。其实我觉得梅兰芳和齐如山在历史上的合作,是历史性的一种遇合,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件了不起的事。一位学者愿意把他最宝贵的年华贡献给他心仪的艺术家;一位艺术家在一位朋友师长的帮助下,能够在艺术上得到更大的提升,包括给他很多的启发,两人相得益彰,这本身对两个人来说都是极大的历史机遇,也是非常好的一种幸运,而且也只有他们才配得起这样的一种合作,这样的一种搭配。我认为这是值得我们后辈仰望和羡慕的事情。 在小事上计较,谁多一笔,谁少一笔,然后去互相攻击、仇视,这不是一种好的艺术氛围,也不是今天我们应该提倡的学术氛围。正因为如此,梅葆玖先生身上那种宽容、大气,那种对所有人都是很从容、感谢的、体谅的态度,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这是一种真正的贵族精神。 在中国京剧艺术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方面,梅葆玖先生也值得我们这些知识分子们好好学习。无论到哪儿,不管是普通的观众,还是学者,还是专业演员,他都是非常平易地给别人娓娓道来介绍京剧,让别人喜欢上京剧。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举止言谈,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感受到美的力量,感受到梅家的大气与梅派艺术的美。我们作为这个专业领域的理论工作者,也应该承担起传承的工作,承担起普及的工作。(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梅葆玖应该成为一个专题研究对象 □迟 俊 如何评价梅葆玖先生的贡献,我认为首先是在艺术上他跟他父亲梅兰芳先生的关系。他确实是完整地继承了梅兰芳先生的衣钵,彰显了梅派艺术的风范。但他在父亲梅兰芳先生强大的光环下,仍然能够脱颖而出,也体现了他独有的价值。所以应该说他对梅派艺术是锦上添花,而不仅仅是一个继承者而已。第二,梅葆玖先生在新时代里体现了梅派的韵味,是梅派艺术活的灵魂和新的范本,是梅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第三,葆玖先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京剧演员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梅派艺术家的概念,而是属于人类的一个文化的标签和旗帜。 我认为现在对于梅葆玖先生的论说与研究有几多几少。第一是谈个人多,谈艺术少。也就是说,谈感情、谈回忆、谈故事、谈人品、谈台下的事多;谈他的艺术、专业上的东西反而少。第二个是评价多,分析少。第三是谈梅葆玖本身少,谈梅派多。梅葆玖应该成为一个专题研究对象,而不是在梅派的大体系里面仅仅作顺带的研究,也不能把他简单地置于梅兰芳研究的光环下,因为他有他的独特性,有他独有的价值。 在梅葆玖先生渐行渐远以后,我们要回归到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下,对他的艺术,对他的精神,对他的理念进行分析研究。在艺术上,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可以考虑。一个是高度,我认为应该是从文化的层面上去理解梅派艺术和梅葆玖先生的艺术。葆玖老师曾强调说,要在文化层面研究他父亲的艺术。第二个我觉得要在实际的层面进行理论研究与总结,也就是将艺术理论落到实处,落到实践中。第三个方面我觉得就是新。梅葆玖的思想开放、新潮,如喜欢音响、机械等;赞成用现代科技去传承弘扬京剧艺术。这不仅仅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是他艺术思想的一部分,他紧跟时代的现代意识,其实是他艺术积累到后期的一种自觉。(作者系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二级编剧) 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传承梅派艺术 □张 晶 我是梅葆玖先生的学生,主要是从专业角度上学习梅派,理论方面其实我是很薄弱的。在这么多年的舞台上积累下来以后,自己也有一些小的感悟,我们的梅派艺术越学越深奥,越学越觉得自己不够。我很赞同连辑院长提出的,应该有一个凝聚力把各界凝结在一起,来研究京剧艺术的完整体系,从理论方面把它梳理清晰。同时,我觉得仅靠理论去梳理,恐怕不足以有很强的说服力,应该结合舞台上,或者讲台上的一些具体呈现,才能够比较立体。现在中国戏曲学院有一部分老师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作为梅派的传人,首先得把自己的艺术传承工作做好,把学生带好,使梅派艺术能够代代相传。同时我也在尝试性地做一些梅派的研究,我跟西班牙的一位研究声乐的博士现在在立一个项,把五线谱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记载、研究中国戏曲的声音和梅兰芳的声音,上面能够显示出唱的韵味和唱的劲头,还有梅派特有的一些唱法、吐字,更利于我们的学生学习。 另外我们也在尝试一些新的传承与教学方法。比如原先梅葆玖先生教我们,他示范,我们去学习举手投足。这种传承现在看来受众面太小了,要弘扬梅派,传承与培养的数量是不够的。现在可以利用先进的传媒技术,如VR技术等,可以把梅派的教学立体地呈现在这种技术当中,有一种亲身体验感。我们准备研究如何将这种技术运用到梅派艺术的传承中。(作者系梅葆玖亲传弟子、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关于梅兰芳手势的研究 □俞丽伟 我现在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梅兰芳手势的研究。之所以以此作为选题,正是缘于在梅兰芳纪念馆参观之后看到了齐如山先生整理的1935年的系列老照片,当时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也非常震撼,我当时脑子里就有几个问题,首先梅兰芳先生是怎么创作出这些手势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他都有哪些来源。我发现梅兰芳舞台表演手势的创作,一些是来源于中国的佛教手印,这方面的资料搜集了很多,另一些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侍女绘画,如晋祠女像等。 我现在已经完成了三篇梅兰芳手势研究的相关论文,我想继续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研究。我在论文中对这些舞台表演手势进行了重新分类,我研究的数据统计,表达情感的手势竟然有11种之多,如发怒时是什么样的手势,高兴的、欢快的、风中带笑的、悲伤的等,手势也是各式各样的。我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钦佩梅兰芳先生为了创造人物形象,对艺术的创作可谓是孜孜以求。 我上硕士时是搞话剧研究的,在博士阶段开始从事梅兰芳的研究。2015年参加梅兰芳国际论坛,见了梅葆玖先生,当时他拿了一份《纽约时报》,说如果有学者要研究,他愿意给大家提供文献资料。我当时觉得很感动,我们很需要这种一手的文献资料。(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