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李舒淑:语言革命会带来什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李舒淑 参加讨论


    http://blog.news365.com.cn/wenxue
    我们正身处一场由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革命”进程中,这一点,任何人无法否认。以手机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交往习惯,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体会着它所带来的生活与沟通便利,却意识不到它对于我们从生活方式到语言方式的缓慢浸入和更改。
    人类历史上并不缺乏技术革命带动文明推进的过程:从古腾堡开始的近代印刷革命,给欧洲带来了近代启蒙,没有印刷术,就没有现代的报纸、杂志和印刷读物,就没有启蒙,也没有文化从精英阶层到普通大众的普及;从无线电发明到广播、电视的普遍应用,人类从单纯文字时代跨入声音和影像时代,“热媒介”效应扩散向“冷媒介”——从主动辨识、阅读和理解文字到被动接受声音、图像讯息,科技为人们带来的便利性在信息的传导与接受方式上呈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则是由互联网时代升级、演变而来的手机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传载介质变得更小,传输速度越来越快所导致的信息集约化、碎片化,在手机上表现得格外突出。
    在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作为主要信息源的同时,文化和语言正被迫进行着革新。这不再是一种自上而下、由高文化阶级制造、产生作品向低文化阶级扩散并施加影响的模式,而是像海面一样即使偶有波澜,总体却呈广袤、扁平化的扩散模式,所有的标准和机制都由全体参与者共同在传播过程中默许成型,并极快地向周遭蔓延。这意味着较高的文化修养,更易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天然的惰性使得大众更失去了积极寻求高品位文化产品的动力——既然能在自己同一层面获取所需的满足感,为何要舍易而求难呢?
    在语言的交流过程和对传统媒体的阅读过程中,人们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理预期。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将汉字中的词语信手拈来,随意改造,或是与一些英文字母和网络符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词表新意或新词表旧意的极富个性色彩的新词汇。这些伴随着社会新事物,极具原始生命力的网络新词汇一经出现,即因符合人们追求新奇的心理而迅速被反映到网络媒体,并进而被传统媒体所吸收和再扩散,至此,语言已完成了其网络时代的一次“革命”。就此意义而言,网络丰富了我们的表达,也极大限制了我们的表达。许多人的注意力落脚在手机中涌现出的新词汇、新现象,随之而来的是缺少监管、甄别,像水一样肆意流动的语言使用习惯,以及粗看之下难以接受,渐渐却被人们挂在口头笔尖的“网络俚语”,而那些我们曾依赖并习以为常的传统表达却逐渐被取代、遗忘。如今每到各种节气和节日,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学表达的“再普及”热度,也许能从某些方面印证我们实在丢弃得太多、太快。
    在文化平面化和平庸化“欲拒还迎”的大众文化传播趋势下,依靠呼吁、鞭策等方式来试图挽回传统表达的举动,与当年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激烈争夺,也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事实上,语言革命背后的生命力和社会背景远远不止那么简单,语言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先行军,历史已经证明,新的文化趋向一旦形成,想要让它停滞乃至倒退,基本是做不到的事。我们总是无奈地宣称:去糟粕、留精华,问题是糟粕与精华的标准一直在变动,面对一样新生事物,全盘接受或断然否定都是鲁莽的。如今我们认为是糟粕的语言和文字,唯有时间可以验证——倘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仍留下来并被广泛传颂的,还能谓之糟粕吗?至少站在当下往前回溯个几十年,能流传至今的,已是我们大部分人心中认可的优秀范式。
    正因为我们处在这个激烈变动的过程中,焦虑、质疑和种种匡正让人更加茫然——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怎么做可能是错的?我想说,这仍是一个试错的年代,人人都有权利发言,那么,合理掌握吧,时间会证明你究竟是否浪费了这来之不易的发言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