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周李立:死亡的隐秘之门——《跳绳》创作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收货》 周李立 参加讨论


    9月12日,张国荣60周年诞辰。如果他没跳楼,就满60岁了。从2003年开始的每个愚人节,张国荣都会登上各大网站的娱乐版头条。连死亡也无法替他关闭那些页面。真真假假的讯息还是定期凑在一起,其中有哀悼和纪念,也有揭秘和再发现——都像是虚拟的生命延续。
    还有戴安娜王妃,还有海子。我听与海子生前有过交往的人说:“海子这个人,其实性格古怪、自我中心,很难讨人喜欢。”这难免让我产生对死者不敬的联想——其实是他的自杀,让人们重新定义了他。我喜欢海子,但我知道海子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所以我知道的海子,其实是靠死亡延续生命的另一种意义上的海子。这句话矛盾么?我想不明白。
    无论如何,死者自己都失去了发言的权利——这是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死亡是人最后一次为自己发言的机会,而所有走在路上的人都会死去。张国荣、海子,以及很多自杀者,他们对这件事的选择是主动的。但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动地,被死亡选择。其中免不了是因意外(上帝的剧本很喜欢意外)。一个人,在奇怪的事件中,在奇怪的时刻里,突然成为永恒的沉默者。不仅是沉默,死亡还意味着,你身为有机物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然后,世上再无某某某。而这时,关于某某某的一切,也许就永远埋葬了,也许也就从此大白天下了。
    《跳绳》里的小向,从小说一开始就死了。他属于被“意外”选择的那种死亡。然后他周围的人才发现,哦,并不,原来我们并不了解小向,因为他居然会玩捆绑式的自慰?
    我不知道这种意外死亡带来的意外发现,会如何影响活着的人?所以,我想写个小说探讨一下。这就是《跳绳》。
    《跳绳》一开始就叫《绳索》。我以为“绳索”更抽象,很玄妙。后来觉得“跳绳”才更玄妙,因为它很具象。你看,它本该是用来健身的啊。当然,你也可以说,自慰也能粗略算成一种“健身活动”吧?没错。但因此赔上性命的话,自然就不能算“健身”了。《红楼梦》里的贾瑞是我知道的第一个因自慰身亡的人。贾瑞用情专一又情商不高,对人毫无防备,所以他的死非常可怜,也非常悲剧。小向也很可怜,但我希望小向跟贾瑞不一样,小向并非死于情欲。因为在《跳绳》里,我并不想探讨情欲。情欲是另一类小说的话题,《跳绳》只是涉及到一点而已。《跳绳》应该关注另外的东西。
    小向的性格不讨人喜欢。艺术区的这些人对小向的死亡,表现也有点冷漠。这种冷漠,我觉得有复杂的原因,不仅仅因为现代社会中人群惯常的冷漠,还因为它包含着恐惧,包含着震惊,包含着死亡给人们造成的诸多内心波澜。而恐惧和震惊等等这些,都因为,在死亡意外打开隐秘之门的时候,他们突然意识到,了解一个人有多么艰难。
    是的,人与人之间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沟通与理解——我回到了我一直书写的命题。乔远和娜娜,因为小向的死,不得不面临他们力不从心的性爱,而这,也还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变化。我承认《跳绳》中“画作大卖”的结局是个意外,我只是写到那里的时候,突然想我得为小向做点儿什么吧?梵高、海子乃至曹雪芹,他们对自己身后作品的荣光,都无法预期。他们“一把辛酸泪”地痴傻于作品的生平经历,几乎和他们的作品一同,成为了传奇。我有时候会拿他们的例子自我鼓舞,虽然事实上,也没什么用。所以就让我在小说中私自成全小向吧。至少,他们生为有机物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之后,世间还有他们的作品留下来了。
    说到底,人的心业魔障都在心里,即使一切都被毁去,也毁不去那些“忍不住”的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