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周锡山:汤显祖及其文学作品对当代作家的重大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创作评谭》 周锡山 参加讨论


    汤显祖既是明代和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最杰出的戏曲作家之一,又是著名的明代诗人和八股文名家。汤显祖及其文学作品对当代作家有重大启示,这种启示是全方位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并可据此分为多个角度,显示其垂范后世的大师风范。今概述如下。
    一、汤显祖对明代科举、政治的正确认识和应对
    汤显祖和众多古代知识分子一样,自幼刻苦读书,立下报效国家之大志,热切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政治理想。汤显祖无疑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家。
    可是汤显祖所处的晚明,朝政黑暗,贪污横行,内忧外患严重。青年汤显祖看清这样的政治形势,但他还是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希望发挥自己的才华,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以求报国为民。
    当时的执政者张居正,澄清吏治,改进税制,兴修水利,增广财源,整饬武备,政绩卓越。汤显祖公正地肯定张居正的治绩:“凡所以为天下者,刚柔而已。华亭徐公,以柔承肃祖之威而事治;江陵张公,以刚扶冲圣之哲,而事亦不可谓不治也。”1他对张居正的系列性政治、军事举措都是赞成、拥护的。例如张居正封贡来归附的俺答之孙把汉那吉、安抚俺答,有效地改善了明朝与西部蒙古瓦勒的关系,汤显祖作诗盛赞:“马骨和戎市,鱼鳞税户增。”2他在赠与兵部尚书、抗倭名将谭纶的《留别大司马(明清时兵部尚书的别称)谭公》一诗中也说:“圣代和戎赐玉钟,旗门人醉偃春风。”周育德先生正确指出:“张居正死后,当时一片唾骂声将张居正全盘否定的时候,汤显祖却能对张居正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对张居正当年实行过的积极措施,汤显祖仍在努力去实践”3;“汤显祖为官十五年中,自觉地从事的许多事情,都跟张居正当年的正确举措有关,诸如整饬边防、清丈土地、整顿赋税等,汤显祖都是拥护的。”4
    而在张居正生前,汤显祖两次参加会试皆失败,此因他坚持洁身自好,拒绝当朝首辅张居正的笼络。张居正死后,汤显祖又拒绝相继为相的张四维、申时行的拉拢,失去考取庶吉士的机会,到南京任太常博士的闲职。接着又辞谢别人的荐举,放弃北京吏部供职的美缺。
    晚明的科举考试总体上是非常公正的,所以权相张居正虽然行事强势,但也顾忌舆论,拉拢汤显祖和沈懋学,并拟给以最高录取名次;后来的张四维、申时行在政坛长袖善舞,他们留心青年人才,也不约而同地看中了汤显祖。可见,张居正和张四维、申时行拉拢汤显祖,既识人才,也珍重人才。
    在面对张居正和张四维、申时行的主动笼络之时,他不受诱惑,坚持走科举公开考试的正途,不为名利所动,这是正确的,也是明智的。但是张居正、张四维和申时行都是卓有才华的名相,他们也有培育汤显祖的美意,属于优秀人才之间惺惺相惜的性质。因此,汤显祖可以接受他们的“优惠”待遇,及早进入仕途的快车道,这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抓住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为国为民服务。汤显祖毅然拒绝,是他政治上成熟的一个表现:张居正、张四维和申时行在其进入权力顶峰之时拉党结派,犯了古代政局中“结朋党”的大忌,失势或退休、去世后,其亲信必受清算,受其恩惠者有时反要遭殃。汤显祖是宋史专家,熟悉宋代历史,也肯定熟悉欧阳修的名文《朋党论》,对于朋党及其危害有着高度警惕。历史的发展,果然是这个结果,张居正派系的官员,在张居正死后颇受打击。因此,汤显祖拒绝拉拢,不仅是坚持气节,更是一种深谋远虑。
    面对权相特殊关照的美意,要经得起诱惑,是很不容易的。汤显祖不为所动,是难能可贵的。
    尽管有一些舞弊行为,晚明的科举考试总体上是非常公正的,汤显祖正确估量当时的科举现实,并未对科举失去信心,他后来还是认真应举,并考取进士。但他考取进士时,已经34岁了。
    汤显祖《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申时行“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有欲,又以群私人靡然坏之”,任用私人,横行不法,贿赂公行。汤显祖上疏仅4个月后,首相申时行即辞职,另两名辅相,一辞职,一告假还乡,包括汤显祖在内的清议派坚持斗争还是有效果的。
    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主动弃官回家。3年后,吏部考察给他“浮躁”的罪名,正式将他免职。人生的岁月有限,汤显祖看到自己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难以作为,就毅然辞官,珍惜光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
    晚明的政治和社会,不能评价为一片漆黑,更不能笼统地贬为没落的腐败社会。晚明政治既有黑暗的一面,更有身处朝野的广大清流知识分子维护朝廷和社会正义的一面。汤显祖正确认识当时的政治形势,看到朝中众多言官敢于直言、献计,维护正义和公正。汤显祖自己也积极参政议政。汤显祖和当时坚持正义和公正的言官、清廉的地方官,以及晚明众多才华杰出的官员,例如戚继光、袁崇焕等,汇集成一股正义的力量,是晚明政治得以继续运转、经济和文化得以高度发展繁荣的基石之一。
    作家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时代,正确认识自己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状况,在作品中给以正确的反映和评价,并永远满怀信心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正能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汤显祖就是这么一个光辉的榜样。
    二、汤显祖的积极人生态度
    汤显祖的一生是积极向上的一生。
    首先,他刻苦学习,博古通今。
    汤显祖自幼刻苦读书,“五经而外,读诸史百家、汲冢、连山诸书”,兼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渠、墨、兵、神经怪牒”(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
    当时读书人首先要精读、熟读、背诵、反复理解的是四书。朱熹启示人们四书的学习次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培养人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的诚意正心原则。《论语》教导政治、道德、处世、处事的智慧和原则、方法;仁(爱人即关怀别人、利他精神等)与礼(社会秩序、伦理关系等)的本质、用意和关系,许多具体的学习、梳理、处理人生难题的事例,教人如何操作这些原则。《孟子》教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善养吾浩然之气;如何克服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为将来做大事而备尝艰辛,“天将降大任于其人也”,坚持善的初心,如何坚持仁义礼智;也有人生和事业中必遇的两难选择的原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智者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更有对君、臣关系,国(社稷)、民关系的正确认识。《中庸》则进入高深的人生和宇宙境界,让我们的视野遍及家庭、社会、国家,遍及天、地、人之间,甚至到鬼神,教导我们懂得和理解天道、性命,兼及鬼神的本质和观念,从这个高度再教诲我们进一步自我修养、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方法,懂得天人合一,坚持“慎独”、思远。这是全套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道理和方法。自小背诵四书,人可借此营造自己的精神境界、道德境界(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智慧提炼(如三思而行、慎于言而敏于事等)。
    不仅要将四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要将其中的知识点、原则和方法盘活,即活学活用,于是通过八股文做这个综合训练。李贽《童心说》说,“天下之至文”自先秦起,“变而为近体,为杂剧,为《西厢记》《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之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他认为八股文是代表有明一代之文学,是自古至今成就最高的文学体裁之一。前辈权威学者和国学大师都高度赞赏八股文。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说, 八股文“由简而繁,乃是一种学文的方法”。启功指出,八股文在20世纪遭到否定,是“被人加上的冤案”5。邓云乡说:“明、清两代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知识分子、学者、行政官吏等等,都是由写八股文训练出来的。”学习八股文起到了“长期训练的作用”,“起到了重要的严格训练思维能力的作用”,思维能力包括记忆力、领会力、思维的敏锐性、概括性、条理性、全面性、逻辑性、辩证性、周密性和深刻性6。在文学创作方面,张中行认为,“专就表达能力说”,既能“音调铿锵”也能“理直气壮的妙文,是八股文独得之秘(其次才是骈文)”,并引友人之言:“现代文没有技巧,没有味儿,看着没劲。至于八股,那微妙之处,简直可意会不可言传。”又说:“由技巧的讲究方面看,至少我认为,在我们国产的诸文体中,高踞第一位的应该是八股文,其次才是诗的七律之类。”7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赞曰:“然就耳目所暗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以四书五经为根底,以八股文为训练手段,如此培养的杰出人才,才是治国并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官员能吏。
    汤显祖是时文即制艺、八股文的一代高手,并培养出一批杰出的八股文人才。
    学好八股文,对文艺创作极有帮助。《儒林外史》指出,善写八股才能学做好诗。汤显祖和胡适等都曾指出,八股文是学做戏曲的有效途径。金圣叹更具体分析八股文的起承转合,认为这是律诗、古文、戏曲和小说结构的基本原理。
    汤显祖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完整掌握其精粹,并用八股文形式,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有力表达出来。汤显祖作为八股文大家,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他敬重宋明理学,尤佩服周敦颐,对程颢、张载和朱熹也很敬慕,也努力学习理学。
    他努力学习古代诗文和元杂剧。而从他自己的戏曲作品看,其传统文学的根底极其深厚,所以知识极其广博,典故极多,文采斐然,词汇量极大,而且有很多艰深的词语。
    汤显祖全面继承了中国儒道佛三家文化、文史哲学问以及诗词曲创作方法。
    第二,良师益友,终身为伴。
    汤显祖寻求的都是名师。儒学和理学老师是罗汝芳。罗汝芳是王阳明的四传弟子、左派王学—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三传弟子,被誉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大思想家的先驱。汤显祖后来回忆自己:“盖予童子时(十三岁起),从惟德(汝芳字)夫子游。或穆然而咨嗟,或熏然而与言,或歌诗,或鼓琴。予天机泠如也。”对罗汝芳满怀感激之情。又评罗汝芳“其于先觉觉天下也,可谓任之矣”,给以极高评价。他的佛学导师是达观,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佛学大师之一。达观给了汤显祖最大的影响。汤显祖的祖、父两代和他的另一位徐良傅都笃信道教,而罗汝芳也信奉道教,醉心于炼丹和求仙。受他们的影响,他15岁撰诗《分宜道中》,就带有明显的道教观点。
    汤显祖在南京为官时结交的都是清正的同僚,后又与爱国志士东林党人结下友谊,其中邹元标、顾宪成、赵南星、高攀龙等人与汤显祖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文化艺术方面,汤显祖交往或交流密切的有杰出思想家李贽,文化大家徐文长,书画大家董其昌,著名诗人袁宏道兄弟,戏曲名家臧懋循、王骥德、梅鼎祚、汪廷讷、潘之恒、凌濛初、孙俟居、吕玉绳和屠隆等,皆为一时胜流,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名家。而与之交锋的沈璟、吕天成等也都是当时一流学者兼曲家。
    近朱者赤,汤显祖接触和结交的良师益友众多,对他自己的成长大有稗益。他与沈璟等人的艺术争论,促进了曲学的发展,也进一步完善了他自己的艺术思想。
    第三,忧国忧民,悲天悯人。
    汤显祖对于国家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他以己度人,认为古今知识分子的主流是爱国爱民、推动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他在平昌(遂昌)执政时身体力行,进行治理实验并大获成功;不求名利,只是埋头耕耘,是古今从政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他同情和热爱百姓,具有悲悯情怀,并用自己的政治实践,努力为一方造福。
    第四,几经挫折,达观洒脱。
    汤显祖精通道佛文化,故而能完整掌握宇宙和人生原理,既能忧国爱民、为国效忠,也能正确对待挫折。辞掉官职后,他静心创作,安度余生,并在《南柯记》和《邯郸记》中表现这样的境界。他于万历十九年(1591)被贬官徐闻,当时已经42岁。他于5月16日被贬官,入秋南行,11月到达雷州半岛的南端徐闻。他一路旅游,从容游览沿途的众多景致,甚至特地迂道往观美景。他同时一路写诗,记载沿途见闻,有异方殊俗,有稀罕事物,更有未见未闻之奇观。如《广州》二首描写当地港口:“临江喧万井,立地通千艘。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他并不因贬官穷荒而懊丧、痛苦,而是趁此难得的机会,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行万里路,实践他提出的“养气”必须在“静养”的基础上同时重视“动养”。到达徐闻后,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热心修葺贵生书院,准备着力培养当地青年才俊。他在此发表重要的《贵生说》,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自贵,又知天下之生者,皆当贵也。”离开徐闻时,作《徐闻留别贵生书院》:“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散,谁悉贵生情!”
    贬官徐闻不久,他调任遂昌知县,虽然依旧是七品芝麻官,又是“在浙中最称僻瘠”的只有5万人的小县,但他在遂昌兴办学业,促进生产,打击豪强,政绩卓著。他的一切努力都遭到当局的否定,只能辞职。
    汤显祖的人生挫折不仅有公事,而且还有私事。他20岁娶妻吴氏,10余年后即丧偶,继娶傅氏,为京师人。汤显祖遂昌辞官,回乡不久,“七月二十日移宅沙井,八月十九日殇我西儿,惨然成韵”,他最有出息的长子亡故,年才18岁。“绕枝无泪尽,不见旧巢儿”。中年丧妻,晚年失子,人生三大不幸,竟得其二!
    到49岁辞职回乡,已经离古代50岁为老年的年龄仅数月。他一生屈沉下僚,至此一生的政治梦想和抱负,全部付之东流。但他此后所撰诗文毫无“叹老嗟卑”之作,既正视现实,又从不发牢骚,但是心中还是怀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如有机会东山再起,还是愿意为国效劳。
    第五,不怕挫折,致力创作。
    古近代中外作家多是业余的,汤显祖也是如此。他的正业是官员。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不中断的创作。
    汤显祖的晚年,在历经众多打击之后,忍受亲人亡故的痛苦之同时,化挫折为力量,化悲痛为力量,全心全意致力于创作大业。
    汤显祖的诗歌文章,自知不及唐宋大家,未臻一流水平。他晚年精心创作的戏曲,流芳后世,取得领先性的艺术成就。
    在他的戏曲作品中,既有时代的缩影,宦海险恶风波的反映,也有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的寄托和折射。如杜丽娘不幸亡故,对其母痛彻心肠的描写,“赏春香还是旧罗裙”的凄苦妙句,以及哭倒柴房的传说,都是他失妻亡子之痛的反映。也即,汤显祖创作的戏曲经典作品,是他编织进人生双重挫折—政治事业和家庭生活的挫折—的艺术精品。
    三、汤显祖文学作品对当代作家的重大启示
    汤显祖的文学作品门类广泛,尤其是诗文、戏曲和文艺评论,对当代作家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第一,正确认识、对待和反映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
    汤显祖的作品一贯注重反映时势。俺答部落侵扰西北,汤显祖有诗《边市歌》《胡姬抄骑过通渭》《河州》《吊西宁帅》《朔塞歌》二首8等。
    《牡丹亭》第五十五出柳梦梅讽刺杜宝:“你那里平的个李全,则平的个李半”,“哄的个杨妈妈退兵”,即讽刺明廷消极求和。
    第二,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人生态度是创作正确心态的基础。
    司马迁《报任安书》说,经典作品“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汤显祖的作品达到了这个高度:对于生活中阳光的一面,人心中可贵的情感,用热情奔放的笔调,给以歌颂和弘扬;面对现实中黑暗的一面,人心中灰暗的一面,用悲悯慈悲的态度,予以提醒和挽救。
    第三,刻苦学习和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文学、艺术。
    前已言及,汤显祖全面继承了传统文化。汤显祖还深入研究了传统文化,学习儒家文化的成绩突出。他名列八股文名家之一,就是最好的明证。汤显祖30岁时在南京清凉寺登坛说法,他的文集中颇有一些佛学文章。他研究道家也颇有成果,《阴符经解》即是名篇之一。
    汤显祖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最高的是时文(八股文)和戏曲。李贽《童心说》曰:“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童心焉者也。苟童心所在”,“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汤显祖作为时文名家,留下很多佳作。汤显祖的诗文和戏曲,是全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鼎立和互补的先进文化的典范,是深入继承古典诗歌精华的典范,是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典范,而且其尊奉神韵说的创作理念和不拘陈规的创作态度,也给当代作家以重大启示。
    第四,勤奋写作,全心全意投入到创作实践中去。
    汤显祖有志于创作,有志于创作一流的诗文。他一生创作勤奋,从12岁写《乱后》诗起,到绝笔《忽忽吟》,共有诗歌、文赋2200多篇、首。他是明代的诗文名家,取得了一定的创作成就。但他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诗文不及唐宋大家,自己的才华适合于戏曲创作,尤其是八股文创作的高明手法对撰写戏曲有极大的稗益。他晚年正确地决定了自己创作的主攻方向,全力创作戏曲,终于进入了经典作家的行列。
    第五,大器晚成,艺进乎道,补笔造化。
    汤显祖一生勤奋写作,但是直到50岁之后才完成三部戏曲杰作。巧的是,与他同年逝世的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也都是大器晚成的作家。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大器晚成”这个天才和大才的成才规律所决定的。他们三人全靠长年、艰巨的实践中的勤苦好学,积累丰富的文化基础。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大器晚成,才能创作出与前代高峰可以媲美的作品。
    大器晚成的经典著作,能够达到庄子首创的艺进乎道的最高境界。《庄子·养生主》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指技艺。中国古代文论据此建立了艺术之高者属于技进乎道、艺进乎道的最高标准。艺进乎道,要求艺术上升到哲理和哲学的高度;而且不是单纯指能表达哲理、哲学的哲理诗或哲理作品,而是指能表达宇宙、人生真理的优秀文艺作品。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因此而包容了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伦理探索和心理分析。
    大器晚成、艺进乎道的杰作,才能参透宇宙人生,而参透宇宙人生的杰作,才能达到艺进乎道的最高层次,也即不仅达到典型性的高度,还能够表达、表显抽象的理、道或宇宙人生的真谛。宇宙人生即“天上人间”,在《牡丹亭》中,剧中人物多次提到“天上人间”。如复活后的杜丽娘在新婚之夜就流泪对柳梦梅说:“怕天上人间,心事难谐。”即使心事得遂,“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也迅即消逝。因此,汤显祖通过对爱情的歌颂,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追求和留恋,真正体现了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艺进乎道的伟大作品,能够笔补造化。钱钟书说:
    长吉《高轩过》篇有“笔补造化天无功”一语,此不特长吉精神心眼之所在,而于道术之大原,艺事之极本,亦一言道著矣。夫天理流行,天工造化,无所谓道术学艺也。学与术者,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者也。《书·皋陶谟》曰:“天工,人其代之。”《法言·问道》篇曰:“或问雕刻众形,非天欤。曰:以其不雕刻也。”百凡道艺之发生,皆天与人之凑合耳。顾天一而已,纯乎自然,艺由人为,乃生分别。综而论之,得两大宗。一则师法造化,以模写自然为主……昌黎《赠东野》诗“文字觑天巧”一语,可以括之。“觑”字下得最好;盖此派之说,以为造化虽备众美,而不能全善全美,作者必加一番简择取舍之工。即“觑巧”之意也。二则主润饰自然,功夺造化……长吉“笔补造化天无功”一句,可以提要钩玄。此派论者不特以为艺术中造境之美,非天然境界所及;至谓自然界无现成之美,只有资料,经艺术驱遣陶熔,方得佳观。此所以“天无功”而有待于“补”也。窃以为二说若反而实相成,貌异而心则同。夫模写自然,而曰“选择”,则有陶甄矫改之意。自出心裁,而曰“修补”,顺其性而扩充之曰“补”,删削之而不伤其性曰“修”,亦何尝能尽离自然哉。师造化之法,亦正如师古人,不外“拟议变化”耳……盖艺之至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师天写实,而犁然有当于心;师心造境,而秩然勿倍于理。9
    “高轩过”指文坛领袖、大诗人韩愈和皇甫湜坐着高大华美的马车来看望年轻诗人李贺,李贺非常感动和荣幸,当场作诗《高轩过》记叙这个会面的场景。诗中赞美两人的文笔能补救大自然的不足。“天工,人其代之”,即大自然的作为有不足的,人代它补足。文艺杰作能够起到这个“补笔造化”的重大作用。
    补笔造化,汤显祖刻画卢生、淳于棼热衷飞黄腾达,野心勃勃,能够代人立心,“以鬼斧神工般的笔触,为野心人物造像,穷其心态,穷其丑态,获得极大的成功”10。
    艺进乎道的伟大作品,都是作者将自己的灵魂灌入的产物。《牡丹亭》中的杜宝寄托了汤显祖的执政理想,而《南柯记》和《邯郸记》中主人公的醒悟,浸透着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终极旨归的深刻认识。
    综上所述,汤显祖的一生是儒道佛三家结合的伟大中国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创新者。他的一生尽管挫折相连,最后在政治上的壮志全毁,但是其生活态度还是乐观向上、永不言败:科举不成功就再考;上疏劝谏皇帝不成反受惩罚,就到海南贬地任职,认真工作,还兴办学校;调到平昌任县令,虽是七品芝麻小官,就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胆、勤奋实践;看到政治前途无望,就及时辞职;辞职回乡,不因仕途失败而气馁,满腔热诚、全身心地投入戏曲创作。一生不管忙闲,即使在官场上,哪怕勤奋治理平昌时,也坚持诗文创作和戏曲创作,坚持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理想。在青中年时期勤奋学习和创作,不急躁不气馁,争取在晚年攀上艺术高峰,写出千古杰作。汤显祖无疑是值得中国当代作家学习的伟大作家之一。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本文刊发于《创作评谭》2016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