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当代文艺出现了诸多新问题、新情况。当代文艺评论如何应对既有问题的拷问?怎样回应新形势下的挑战?这是摆在中国文学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4月22—23日,在南开大学文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当代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外在环境互动必不可少 近年来,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价值体系建设逐步进入学者的视野。 “价值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并适合中国国情和当下语境的概念,它能够带来新的学术研究空间。”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刘俐俐表示,文艺评论价值体系是价值观念和评价的复合性整体,可容纳并兼容多种价值为一体。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容纳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并凝练了当下国情,可以覆盖国家、社会、个人各个层次的价值观念系统。这决定了它可以作为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观念形态。 在刘俐俐看来,文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变迁、游移的。同一部作品,最初发表时和以后不同时期,功能会有所不同,也即文学经典的价值延伸。评论一部作品,必须站在大历史、全社会以及人民的高度,才可言及其价值。因此,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必须与外在环境互动,相关评定要站在社会大视野、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上展开。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表示,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文艺评论与文艺史三足鼎立的学术研究格局中,文艺评论是在现象形态上最为活跃但理论构建上最为薄弱的一个领域,特别是对文艺评论的价值追求属性、价值构成体系、价值呈现形式与价值实现方式等根本性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进行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建设有其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依托中国文学经验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要求研究者依托中国文学经验。”刘俐俐表示,中国经验是指历时性和共时性相交织的经验,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和儿童文学等领域具有突出特点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她表示,在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诉求下,回顾、反思和总结这些经验并提升、抽象为若干观念性概念、批评标准的概括,就是将资源化为理论的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汤晓青举例道,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对象丰富而独特,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类、多形态的文学资源,为当前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案例。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李利芳从儿童文学切入分析认为,新时期的儿童文学研究应突出问题导向,在积极整合价值观念、研究既有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呼应现实问题,建设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新的价值体系。 实现科学与实用并举 谭好哲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经常批评文艺评论的“缺席”与“不在场”,实际上它所“缺”的、“不在”的东西往往就是应有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评判。他认为,澄清价值观上的混乱,确立与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主流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是当代批评及其理论研究对当代文艺必须担负起的责任。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赖大仁认为,当代文艺评论的价值体系建设是整体性或系统性构建,它应当包括各种文艺评论形态,是由各种不同分支构成的整体系统。他认为,大众文艺评论对于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评价导向作用,无论是大众文艺的生产与消费,还是对于大众文艺的评论,都还缺少比较客观和理性的认识,对于应当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去认识、评价此类文艺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 “当代文艺评论的价值体系建设,要回应当前中国文艺现实问题,还要让价值体系能够达到动态与静态相互结合,实现科学与实用并举。”刘俐俐表示,静态作为理论形态,保持其稳定性和知识性;动态则因为具有可调整性,及时反映现实,以便于应对当下凸显的各种文艺现象。她表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意义在于始终将价值体系建设置于中国历时与共时交织的语境中,回答中国自己文学发展的现实问题;凭依价值客体与主体互动制约的机制,覆盖复杂丰富的文学存在状态和中国人民精神需求的此消彼长现象;给予批评家以具有导向性的既适用又科学的批评标准和话语形态。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傅修延认为,在采取比较视角的研究时,要注意避免把别人的传统当作正统,把别人的价值体系当作金科玉律,以致自己的传统反而变成了异端和“他者”。为了避免重蹈以往“自我东方化”的覆辙,我们在放眼全球时要特别注意站稳中国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