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读屏VS读纸:互为补充才在理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未知 中国经济网—《经 参加讨论


    传统纸书还能活多久?从电子书诞生的那天起,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6)》显示,62.7%的受访网民认为数字阅读迟早会取代传统阅读,其中,持此观点的20岁以下的受访者比例高达82.9%。可以说,这部分受访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未来方向。那么,读屏上位、读纸下台,真如他们设想得那样,已经箭在弦上?
    数字阅读成大势
    美国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经写过这样一篇科幻小说,在2155年5月17日,小男孩马琪发现了一本爷爷给他描述过的、真正的书。“书页已经发黄,皱皱巴巴的,书上的字全都静立不动,一点儿也不像他们平常在荧光屏上看到的‘书’那样,顺序移动。读到后面,再翻回来看前面的一页,刚刚读过的那些字仍然停留在原地。”
    2155年的场景,也就是未来139年以后发生的事了。不过,在很多人看来,以当下电子书攻城拔寨的迅猛态势,传统纸书与电子书之间这场“战争”会提前分个胜负,数字阅读也会更早地取代传统阅读。
    如今,过快的生活节奏和繁重的生存压力,让人们普遍缺乏阅读习惯和阅读氛围。大多数人也没有时间和耐心,认真读完一本厚重的书,反倒是手机、电子阅读器、iPad上或蕴含哲理,或文字优美,或简单实用的短小文章更契合当下碎片化的阅读需求。
    韩可胜是微信公众号宝宝念诗的创始人,他正是看准了数字阅读的“逆袭”,才创办了自媒体产品。“数字阅读灵活性更强、内容更多元,也更易于互动,近年来挤占了传统阅读的不少份额。虽然数字阅读以短文章和资讯为主,要是把这些零零散散的文字加起来,一年下来的阅读量也是不小的,对全民阅读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韩可胜说。
    数字化时代的“读书人”变多了,手不释卷的却变少了。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换了个姿势——低头,手指在屏幕上不停地滑动;眼球轨迹呈F型,前几行细读,后面就开始略读。一系列数据也很能说明这种趋势:2015年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7年持续上升,达到64%;而在1999年,只有3.7%的人使用互联网,数字化阅读的概念甚至还没有出现。
    在某房地产公司从事法务工作的靳晶,就是数字阅读的拥趸之一。“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它让阅读成了一件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事情,省时省力省心还省钱。”她说,“有一次,我从网上买了几本纸质书,难得有时间翻开看看,突然觉得字号有点小,就下意识地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书上,往对角线的方向拉,这才发现拿在手里的是纸,不是屏幕。”
    可以说,数字阅读已经走过“试验”阶段,成了大势所趋。但在原创性、精品性、权威性等方面,与传统阅读还有差距,往往被贴上“浅阅读”“功利性”“娱乐化”等标签。在上面提到的那篇科幻小说中,马琪感慨爷爷生活的年代——“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或许,这也传达出阿西莫夫“只剩下冷冰冰的屏幕是件无聊的事情”的观点。
    所以,数字阅读并非无懈可击,它又怎能以不完美的姿态完全取代传统阅读呢?
    传统阅读还未死
    数字阅读有其拥趸,传统阅读也有“死忠粉”。天津市耀华中学教师张颖朝更喜欢一卷在手的质感。“读纸质书,能营造出油墨书香环绕下的独特氛围,让自己的心慢慢静下来。现在的社会有点过于浮躁了,所以我也在引导我的学生和孩子多读些真正的书。”
    最具说服力的数字,也证明了传统阅读没有死去。
    先看看第一组数据。调查发现,2015年我国仍有57.5%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还有1.2%的国民勾选了“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的选项。
    再说说第二组数据。研究显示,91%的德国人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其中23%的人年阅读量在9本到18本之间;25%的人年阅读量超过18本,大致相当于每三周读完一本书。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几乎全部都阅读过。
    “事实上,人类传统的纸质阅读已经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心理积淀,比如,手感、气味、节奏。而与心理有关的内容最难改变,即使一部分人快速地接受了数字阅读的形式并乐在其中,但也不会彻底转变阅读纸质书籍的习惯。”上海江东书院CEO李道胜说,加之,“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已经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所谓“书香”,自然应该包括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纸质图书。“只要纸质图书还在,传统阅读就不会被取代。”
    此外,一度衰落的实体书店也出现了回暖迹象。三联韬奋率先竖起“24小时书店”的旗帜,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深圳、青岛、杭州、郑州、苏州等地的几十家书店陆续在夜晚点亮了阅读灯光,生意红火;11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近日,做线上业务起家的当当网开起了首家实体书店梅溪书院,24小时营业,线上线下同价经营。
    “网上互动代替不了线下社交,新一代的书店不再是简单的‘卖书’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休闲的场所。为此,要注重打造现场体验,注重联系作者与读者,为公众阅读提供更加便利的环境,为读者创造更多的价值。24小时营业的书店,更可以为年轻人在夜晚提供一个让心静下来的地方。”李道胜连连点赞。
    随着书店的回归和人们可触摸的阅读需求的回归,传统阅读止跌反弹,在数字阅读的“夹击”中另辟蹊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谁又有足够的把握去唱衰传统阅读呢?
    互为补充才在理
    既然数字阅读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既然传统阅读也远未到没落的时候,那就应该接受其共存共荣、互为补充的关系。英国情报学家麦克洛雷曾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渐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眼下的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就是这样一种情形,要解决的“特定的交流”则是为全民阅读构建起各有所长的良性生态。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看来,传统阅读适合思想性强、可以反复揣摩、具有收藏价值的书籍,强调的是“情感体验”;而数字阅读的价值其实还没有被充分挖掘,真正的数字阅读应该是知识获得并不断丰富的过程,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一个知识点链接到更多领域,诸如此类高附加值的阅读服务才是关键。
    “我们不妨放下长久以来对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刻意隔离和比较,因书因人来选择具体的阅读方式,甚至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切换。”骆玉明举例说,需要深入探究的内容,就选择传统的纸质阅读,而有些了解即可的,则可用数字阅读;农村和偏远地区纸质书资源缺乏,就可优先选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完成阅读,而其他地区,则可由阅读时间充裕与否决定哪种阅读方式更适宜。
    其实,读书还是读屏并不重要,因为真正的读书人是不会在乎书的形式的;况且,印在纸上的对应的不一定是深阅读,映射在各类电子屏幕上的也不等同于浅阅读。就好像抱着纸书看穿越跟拿着手机读经典,真的能说清哪个深哪个浅吗?关键还是要看书的内容,这实际上是给两种阅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数字阅读来说,要摒弃当下以互相转载为主、以复制为快捷路径的做法,好好在提升内容原创性和创新独特性上下功夫。而传统阅读,则要求纸质图书更契合大众口味,力求通俗化和精品化,还要坚持内容与形式并举,注重图书印刷装帧的创新。”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李道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版权的问题,数字阅读对应的数字出版尤需补上这一课。付费阅读是必然的,虽然我国的付费阅读还不成熟,读者也没有养成付费阅读的习惯,但这是大势所趋,有利于加强对作者著作权在数字出版中的保护,是对作者创作的尊重。这样的环境一旦形成,会极大促进数字原创作品的繁荣。
    “总之一句话,无论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都是阅读,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只体现在开卷有益还是开机有益上。而只要‘有益’,其实就够了。”李道胜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